(觀察者網訊)名為“618”,實則長達半月之久的購物節終于結束了。
這場“消費狂歡”,也引來了外媒的關注。然後,他們發現,中國本土品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睐,大有一舉超過外國品牌之勢。這一趨勢,在618購物節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報道截圖
英國《金融時報》是發現上述現象的外國媒體之一。
在6月26日的報道中,《金融時報》指出,在中國,諸如可口可樂、歐萊雅等一衆擁有百年曆史的外國大牌一直擁有強大優勢,但社交媒體營銷和供應鍊優化正推動了中國初創企業的增長,對外國品牌構成威脅。
“這一轉變在618購物節上得到突顯。”報道援引阿裡巴巴發布數據,舉例稱,中國本土品牌嬰兒護理用品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寶潔集團的幫寶适(Pampers)。
《金融時報》還稱,中國本土品牌的“彎道超車”并不是個例。
在去年雙十一期間,中國飲料品牌“元氣森林”的線上銷售額超過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同樣在雙十一,美妝品牌“完美日記”超過了美寶蓮和雅詩蘭黛;2019年,零食品牌“三隻松鼠”超過了雀巢。
中國本土品牌的線上銷售額正超過外國品牌,圖自《金融時報》
“過去,外國品牌代表着優越的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國市場擁有優勢。但現在,中國消費者對‘中國風’(China style)更有信心了。”中國風險投資基金“華創資本”投資經理餘躍這麼說道。
《金融時報》表示,在中國,外國産品以往一直被視為更安全、質量更高,但如今中國品牌的領先地位給越來越依賴中國尋求增長的跨國公司帶來了巨大挑戰。
分析公司Launchmetrics亞太區營銷副總裁伊利亞·惠利(Elijah Whaley)稱:“下一個十年将是中國品牌的十年。在中國日益增長的消費市場上,國産品牌将占據很大份額。”
咨詢公司凱度和貝恩的一份報告顯示,2020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快消品品牌的國内銷量同比增長2%,而外國品牌的銷量同比萎縮6%。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本土品牌最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在營銷上的巨額投資,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根據Launchmetrics的數據,營銷支出可能占中國消費類初創企業支出的60%以上,而外國品牌在中國的這一比例為15%至25%。
中國品牌在發展供應鍊方面也很靈活。文章稱,由于靠近中國的制造業集群,中國品牌與供應商建立了良好關系,使它們能夠加快新産品的開發和削減成本,用多樣性和速度來滿足年輕消費者追逐潮流的欲望。
此外,《金融時報》還認為,一些網絡紅人和社交平台的訊息也在影響着中國年輕消費者的消費選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