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反映的是上古時期我們先人最初對大自然、天體及世間萬物的認知。是長時間的智慧的總結。孔子在系辭第二章寫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實際情形也可能是:伏羲時期我們的先人在黃河和洛水的彙集處不止一次發現了兩股混濁不同的水流彙集時出現的“漩渦”,也可能又聯想到了強大的旋風,夜空中旋狀的星雲等。“漩渦”現象極大的激發了古人的想象力。“漩渦”對于我們的先人就好像樹上掉落的蘋果對于牛頓一樣,牛頓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我們的先人就發明了陰陽圖,并且“近者取身,遠者取物……”,在當時生殖崇拜的年代,用形象簡單的符号畫出了八卦創立了易經理論,用于占蔔命運預測吉兇。《易經》用最簡單的符号闡述了哲學的辯證思想,完美地體現了中國人的意象思維方式,它所闡發的原則和觀念,後來成為中國哲學發展的總根源,是中國文化的密碼。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在《易經》的形成過程中先人也添加了不少神話成分。
來自圖庫
如何學習《易經》?如果我們僅僅隻學習卦象、爻辭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它的底層邏輯。雖然易經的形成源于“遠者取物,近者取身”的形象思維,但實際上易經内裡是抽象思維。如乾卦表示的是:“乾為天、為圜、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斑馬、為木果”用一個符号表示多種事物一種相同的屬性,這就是抽象。而用一種符号表示一種事物,那就是具象。抽象思維,一個符号意思的确定,它需要其他條件的限制,這個符号的意思才能确定。如口語中,一個音節在漢字中有很多意思,但是在口語中,在前後的語境下,那這個音節意思就是确定的。前後的語境就是語法的限定,就是語言的底層邏輯。也就是說漢語在口語交流中是沒有同音詞的糾結的。
那易經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我隻能說我認為的一種:讀懂六爻卦的排序:六級爻位的排序,從下往上數,分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以表明事物的生長變化規律,體現了從低級向高級的漸次進展。各卦爻位的基本特點,大略可以概括為:“初”爻位,象征事物萌芽期,如“潛藏勿用”(乾卦初九爻辭);“二”爻位,象征事物稍有規模,如“見龍在天”(乾卦九二爻辭),“三”爻位,象征事物雖有小成,但還需加強防範意識;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乾卦九三爻辭)“四”爻位,象征事物規模已成,或進後退,有一定自主性;如“或躍在淵,無咎。”“五”爻位,象征事物鼎盛時期。如“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爻位,象征事物發展終盡,開始衰退。初、三、五爻是陽爻的正為,二、四、六爻是陰爻的正位。
知道了卦爻爻位表示的事物發展的個個階段,再了解六爻卦中從内卦到互挂、外卦的推演。對卦的各爻辭的理解就會更深一步。《易經》是我國文化的源頭,它闡發的哲理博大而精深。我的理解還很膚淺,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來自圖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