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理解耶稣是公義的太陽

如何理解耶稣是公義的太陽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22:19:31

文|笑春風

寒江閣一道人按: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尼采的思想世界,希望讀者朋友可以見仁見智。

生活中的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外界的事物進行價值的判斷。而這樣的判斷結果,必然是要建立在一些固定辭藻之上的。比如善惡與好壞。這些相互對立起來的概念,也支撐起了我們一套标準,或是處世價值觀。很顯然,在這樣一套思維體系中,我們自然會選擇讓自己站在真善美一面,以便于批判假醜惡。那麼這時候問題來了,如何去分辨善惡?我們是否應該為其設立一套标準?

對于這個問題,尼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什麼是好?一切提升人之中的權力感、權力意志、權力自身的東西;什麼是壞?一切源于軟弱的東西;什麼是幸福?克服阻力中權力增長的感覺”。

看過這段話後,相信讀者已對尼采的回答有了一定的了解。是的,你可以說他帶有濃郁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或者說尼采的哲學就是強者哲學。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我們必須通過尋覓這三句話的出處,才能一窺這位德國哲學家的思想,這就是本文要介紹的書籍——《敵基督者》。

但是,千萬不要将這誤解為是強者的哲學,尼采所力圖追尋的不單是贊譽力量那麼簡單,他最渴望的,是讓一切事物回歸自然的狀态。用嚴複的譯句來說就是“物競天擇,适者生存”。當然,這種說法能否站得住腳,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可基督教(還有佛教等),卻成為了尼采為進一步闡述自己思想而進攻的目标。

我們都知道,在人試圖尋找釋放自己對現實世界的不滿過程中,不少人會對“彼岸世界”寄予極大的希望,比如希望自己死後能入天堂。而基督教的教義正符合這一思想,他認為,人在世間是負有罪孽的,隻有努力擺脫罪孽,才能獲得拯救。

這樣一種理論的建構,并不能被尼采所理解。他指出——“倘若幸福就在于相信自己擺脫罪從而獲得拯救,那麼必要的前提就不是人有罪,而是他覺得自己有罪”(P29)。罪孽是預設的,而對“被想象罪孽”的選擇,取決于個人。這一看法無疑是振聾發聩的。因為他所否定的,是整個基督教社會的精神秩序。而他所肯定的,正是人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是不能受到任何罪孽灌輸一類說辭幹擾的,相反的亦不能。

與此同時,尼采進一步質疑啟蒙運動的意義,他認為,康德等對基督教的态度從表面上看是決裂,實際上卻将他的這一套理論推向了極緻,于是,對罪孽的救贖所孕育道德價值的評定權,不僅沒有回到“人”手裡,反而繼續淩駕于人的獨立思考之上。這是尼采所不能容的,也讓他終生反對。

如何理解耶稣是公義的太陽(什麼是好什麼又是壞)1

不過,與對基督教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對耶稣卻抱以更多理解與寬容。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他在這裡所反對的,正是耶稣被保羅及其他繼承者利用與曲解的過程。

耶稣的死,長期被說成是為承擔其他基督徒的罪惡,于是,他雖然肉體隕滅,但生命結束的本身,卻已成為了教會完善自己理論的不竭資源,耶稣逐漸“由凡入聖”,這與中國的孔子也有莫大的相似性。而我們也知道,孔子生前,生活大多是不如意的。他們都被推上了時代的祭壇,無意中成為了衆矢之的。

在全書的最後部分,尼采向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信念是否比真理更危險?”在前文的論述中,尼采認為基督教的理論已經違背了一切事物最自然的狀态,可仍然有不少信衆認為自己對耶稣的死負有間接的責任,于是陷入到“罪與罰”的惡性循環當中(導讀P180),這屬于信仰的範圍,而信仰是容不得一點懷疑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懷疑是信仰的大敵。那麼謊言呢?如果沒有懷疑?謊言又何以被稱為是謊言,而不是對真相的陳述?看來,同謊言相較,信仰不見得一定會具備優勢。

如何理解耶稣是公義的太陽(什麼是好什麼又是壞)2

最後,法人托克維爾言,與其振奮激情,不如愛人的自由與尊嚴。我們不反對每個人擁有自己的信仰,但我們也希望給真相的探尋留出一些讨論的空間,給像尼采這樣冷峻的思考者留出一些供其思想驅馳的草原。另外,《敵基督者》隻是反映尼采思想的著作之一,有興趣者,建議進一步閱讀他的《論道德的譜系》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兩部著作,相信他們會帶給你更大的啟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