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孫太一】
美國今年最後一場總統候選人辯論剛剛落下帷幕,應該說雙方的表現都遠超第一場。
此前媒體報道本次辯論的一個亮點在于誰插話主持人可以閉麥,不過從現場來看,能在每個議題一開始回答時不被打斷地發言,對拜登并沒有明顯的幫助,因為同樣的,當朗普連續傳播謠言、假消息時,也沒人去打斷、幹擾了。不過,特朗普終究可能沒能得到他想要的驚天大逆轉。
最後一場辯論的意義
最後一場辯論本來應該是意義重大的,但今年因為拜登的民調優勢一直穩定,而且已經提前投票的美國民衆超過了2016年提前投票選民人數的總和(這是在還有12天時間、很多州提前投票才剛剛開始的情況下)。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拜登在辯論之前已經奠定的優勢,或許讓這場辯論變得意義并不太大。
不過,如果具體看每個戰場州的細節,拜登在威斯康辛和北卡都隻比當時希拉裡對特朗普的優勢多一個點,在德克薩斯的民調和當時希拉裡的差不多,都落後特朗普3個點,而在佛羅裡達,拜登目前還不如希拉裡當年——希拉裡當時民調領先5個點還輸掉了選舉,現在拜登隻領先特朗普3個點。
佛羅裡達提前投票投給拜登和投給特朗普的比例是71%對27%,但我們并不清楚這些人當中有多少是本來不會投票而現在選擇提前投票的,又有多少人是本來會在選舉日當天排隊投票,現在改了個時間提前投票的。
如果主要是新選民,那對拜登來說形勢很好;如果主要是本來就會投票的人提前了行動,那麼拜登在這個重要戰場州可能存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CNN的民調顯示,準備投票但還未投票的群體預計會投給拜登和特朗普的比例是40%對56%。
所以,最後一場辯論是拜登想争取這部分選民的重要機會,他不希望錯過。對落後的特朗普來說,他自然也希望能夠影響還未投票的那些選民,因為搖擺不定的選民很多可能都在等這最後一場辯論的情況再決定。
特朗普和拜登走上最後一場辯論舞台。圖片來源:美聯社
特朗普表現優秀,拜登表現的大局觀更賺分
特朗普在這場辯論上策略很明确,他向拜登不斷指出:你是典型的政客,你在奧巴馬政府八年都沒做成,你現在才來說要做着做那,當時怎麼不做?
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但拜登的回答十分驚豔,他說:because of the Republican Congress(因為共和黨當時控制了國會)。
他這麼一說,現場瞬間安靜了幾秒,連特朗普都不知道怎麼接話了——國會才是立法部門,拜登不僅做了防守,估計還讓不少搖擺州的選民認識到,除了選票最頂端的競選很重要,下面所有的從國會到基層的選擇都很重要。要實現願景,不能再在選票上搞平衡了。
我采訪過相當多搖擺州美國選民,他們不少人有個習慣,要“搞平衡”。有的是不看議題,每次選舉換一個黨投;有的是在自己的選票上搞平衡,總統選擇了一個黨,衆議員就選另一個黨的;參議員選一個黨的,州長就選另一個黨的。但這種“搞平衡”,很多時候其實是嚴重違反他們自身利益在投票的。拜登一句5個單詞的回答,估計點醒了不少這樣的選民。
而與此同時,特朗普一直沉浸于藍州和紅州的對比,表示藍州的疫情比紅州的要壞——事實上,自入秋以來藍州的情況比紅州要好得多。先不說特朗普現在就是總統,他并不是在競選某個州的州長——也就是說他現在在任上既然搞不定,連任了還是會有紅藍的州長,為什麼要選他呢?
但拜登沒有拘泥于這些細節,他的競選團隊現在力推的主題是“團結”,也就是說不管你是藍州還是紅州,拜登強調在健康和經濟危機面前,都需要聯邦政府的支持和幫助。這種有大局觀的表述,讓辯論後接受采訪的一些選民表示很得人心。
對特朗普來說,如果共和黨手上已經沒有了其他“十月驚奇”、“十一月驚奇”的素材,那這場辯論應該是特朗普翻盤最後的機會。但特朗普并沒能獲得他想要的效果,雖然他已經很努力、很優秀了。
外交問題并未成為焦點
特朗普的競選團隊經理斯特皮恩在第三場辯論前就到處放話,表示第三場辯論原定的主題是外交,總統先生很期待詢問拜登是否已經向中國共産黨妥協。但拜登團隊并不認為事先定下了以外交為主題,因為雙方答應的是由辯論主持人來選擇話題。拜登團隊認為特朗普團隊想聊外交,是想刻意逃避對新冠疫情應對的嚴重失責。
而事實上,這場辯論談到中國的時間不多,主要是圍繞雙方的财務關系展開的,且雙方似乎都不肯輕易承諾對中國更為強硬的政策。所以,這可能對中美關系來說是一個不太壞的信号。
這場辯論之後,拜登團隊可能會将更多的相關資源轉移至參議院席位的重要戰場(如北卡、愛荷華等),以保證執政的時候能夠更為順利,不再出現想推議案推不太動的情況。而特朗普團隊可能會利用拜登團隊潛在的過分自信,集中攻打佛羅裡達等對其來說仍有希望的必争之地。
辯論已落下帷幕,而選舉并未結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