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實現海洋産業提質升級

實現海洋産業提質升級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7 19:22:09

實現海洋産業提質升級(海洋六大産業發展迅猛)1

截至2020年,我省海上風電項目完成投資約645億元。圖為中廣核陽江南鵬島項目。

陽江南鵬島珍珠灣海上風電場,數十台風電機組雄偉屹立,伴随着葉片切風聲,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家萬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室裡,科學家們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可以加工制成經濟附加值更高的标準化産品。

6月8日,在202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江門)主會場,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1)(下稱“報告”)正式公布。報告顯示,廣東海洋生産總值已經連續26年居全國首位。

在廣東,一幅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藍圖正在繪就——不僅海洋經濟持續領先全國,産業機構也在不斷優化,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穩步增強,海洋生态保護制度進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廣東重點支持的海洋六大産業迅速發展,更為推動全省海洋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生産總值一路領先

産業結構不斷優化

報告中提到,2020年,我省海洋生産總值達17245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15.6%,占全國海洋生産總值21.6%,廣東海洋經濟競争力核心地位持續鞏固。

筆者從省自然資源廳了解到,“十三五”時期,廣東持續推進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基本建成“四區一地”——提升我國海洋經濟國際競争力的核心區、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的集聚區、加強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的示範區、推進海洋綜合管理的先行區和南海資源保護開發重要基地,海洋強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海洋生産總值一路領先的背後,海洋産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海洋三次産業結構比由2016年的1.7:40.7:57.6,調整為2.8:26.0:71.2。海洋第一産業比重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海洋第二産業比重同比下降1.9個百分點,海洋第三産業比重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基本形成了行業門類較為齊全,優勢産業較為突出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2020年廣東沿海經濟帶創造了約占全省82.3%的經濟總量,産生了占全省90.7%的進出口總額。

這體現出我省海洋空間開發格局正不斷優化。“灣 帶”聯動優勢逐漸顯現,珠三角與港澳在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裝備制造、郵輪旅遊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引領優勢明顯;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的臨海能源、臨海現代工業、濱海旅遊業等海洋産業集聚效應凸顯,成為海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與此同時,海洋領域對外開放合作不斷拓展。“十三五”時期,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額累計達7.9萬億元,年均增速達7.5%。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高速客運航線增至29條,全省港口與國際港口締結友好港增至86對,開通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349條,沿海主要港口航線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省連續舉辦了5屆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累計接待觀衆超29萬人次,成交和合作意向額度超2460億元,成功打造“中國海洋經濟第一展”;順利舉辦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中歐藍色産業合作論壇、世界港口大會、中國郵輪産業發展大會、灣區港航發展論壇等對外交流活動。

重點支持海洋六大産業

結出碩果

2019年,省自然資源廳、省發改委、省工信廳聯合印發了《廣東省加快發展海洋六大産業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下稱《行動方案》),明确了這六大産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我省海洋六大産業包括海洋電子信息産業、海上風電産業、海洋生物産業、海洋工程裝備産業、天然氣水合物産業、海洋公共服務産業。三年來,海洋六大産業發展結出碩果,有力推動我省海洋經濟增長——

海洋電子信息産業技術研發取得新突破。2020年我省投入45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了7個項目發展,涉及海洋通信、海洋探測技術、水下機器人、水下網絡技術、海洋遙感、海洋觀測等領域。水下網絡技術突破150Kbps,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深圳媽灣港成為全國首個傳統改造5G智慧港。創新平台建設也落子頻頻。

海上風電産業鍊更加完善,我省基本形成集風電機組研發、裝備制造、工程設計、檢測認證、施工安裝、運營維護于一體的風電全産業鍊體系,整機制造産能約600套/年。截至2020年,全省海上風電項目完成投資約645億元,新增海上風電投資額572.4億元,在建裝機總容量達808萬千瓦。

海洋生物産業技術攻關有新進展。省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海洋公共服務)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了海洋生物産業11個項目、3400萬元,涉及海水養殖、海洋生物醫藥及基因工程關鍵技術等領域。2020年完成發明專利18項、軟件著作1項,新産品、新技術、新裝備2項。

海洋工程裝備産業方面,深海資源開發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建設穩步推進。國内首台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号”、世界最大打樁船“三航樁20号”、MT6027型大型多功能飽和潛水支持船“ULTRADEEP MATISSE”号等海洋工程裝備完成交付。國内首艘中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深藍探索”完工。

天然氣水合物産業開發技術和裝備制造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從“探索性試采”向“試驗性試采”的重大跨越。此外還自主創新構建了覆蓋試采全過程的大氣、水體、海底、井下“四位一體”環境監測體系。廣州南沙深海科技創新基地、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大洋鑽探船)等一批标志性項目快速推進。定向井技術試驗基地正式建立。

海洋公共服務産業方面,2020年我省投入48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25個産業項目,涉及海洋空間資源承載能力、海洋生态和海域海岸帶修複、海洋災害預防和治理、海洋立體觀測網等領域。海洋預警監測系統智能化發展。比如,建成網河區風暴潮精細化預報系統,自主研發風暴潮智能監測設備組網,結合AI圖像識别、數值模拟和大數據信息技術,實現風暴潮災害全時預警和精細化預報。

海洋領域“放管服”改革

再上新台階

在海洋經濟、産業發展的同時,廣東還十分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設。近年來,海洋生态保護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在這一方面,我省印發實施了《廣東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出台《廣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廣東省海洋生态紅線》《廣東省嚴格保護岸段名錄》。逐步建立自然岸線保有率考核制度。深圳、惠州、湛江市和汕頭市南澳縣、茂名市電白區“灣長制”試點工作順利推進。珠海市印發實施全國首個全面規範海域海島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珠海經濟特區海域海島保護條例》。

有了一系列規章制度體系的保障,海岸帶生态保護修複、陸海污染綜合治理等工作取得了紮實成效。

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美麗海灣建設,印發實施《廣東省美麗海灣規劃(2019—2035年)》。穩步推進深圳大鵬新區、珠海橫琴新區、惠州、汕頭南澳縣、湛江徐聞縣等國家級海洋生态文明示範區建設,推動東莞濱海灣新區、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湛江海東新區等11個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綜合示範區建設。

在此基礎上,海洋綜合管理先行區建設也取得重要進展。

一方面,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體系逐步健全。我省印發實施全國首個省級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基本形成“一線管控、兩域對接,三生協調、生态優先,多規融合、灣區發展”的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總體格局。

另一方面,海洋領域“放管服”改革再上新台階。廣東出台《省管用海項目審查審批工作規範》,對用海申請材料能減盡減,審查環節應簡盡簡,一體化并聯審批能快盡快,實現用海項目審批時效提升50%以上。實行重大涉海項目服務保障清單制度,建立服務保障工作專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務保障。

此外,海洋預警監測能力顯著加強。廣東打造了“海、陸、天”三位一體的海洋立體觀測網,完成省級海洋預警報能力升級改造,建立了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鍊條系統。

聚力打造千億級萬億級

海洋産業集群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将深入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制定出台海洋強省政策文件,貫徹落實《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規劃綱要》關于“積極拓展藍色發展空間 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的工作部署,全力推進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示範省建設。

今年廣東将繼續重點培育海洋發展動力引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海灣,謀劃建設若幹全國重要海灣,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廣州建設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支持珠海、汕頭、湛江等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籌劃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重點示範現代海洋産業集聚發展、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等方面。支持深圳、湛江市做好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國家驗收工作。

同時,加快推進海洋産業集群建設。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聚力打造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船舶與高端裝備制造、海洋油氣化工、濱海旅遊、海洋生物等千億級萬億級海洋産業集群。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作用,大力發展海洋六大産業,以解決關鍵核心設備和“卡脖子”技術為重點,推動産業鍊協同創新,支持由行業龍頭骨幹企業(或研究機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牽頭,聯合産業鍊上下遊配套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協同攻關。開展海洋産業集群專題研究。

此外,還要繼續加強海洋生态保護修複,提升海洋綜合治理能力。今年我省将推動出台《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态修複規劃(2021—2035年)》《廣東省重要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重大生态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規劃文件,推進重要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建設,持續開展海岸線整治修複、魅力沙灘打造、海堤生态化、濱海濕地恢複以及美麗海灣建設等“五大工程”。高質量建設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綜合示範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黃金海岸帶和美麗家園。

■鍊接

海馬“族譜”助力海洋生物資源保護

“廣東發展海洋生物産業有突出優勢”

今年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廣東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要如何做好保護工作?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們就為此做了不少研究,還為生活在我國近海的海馬建立了首個資源數據信息庫。

為什麼要做這樣一項工作?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信表示,海馬是國家的重點保護動物,有重要的經濟、藥用價值。想要做到保護及可持續的利用,不僅要了解其種類、分布與資源現狀,還要重點關注在漁業捕撈和栖息地退化比較嚴重的區域,海馬種群能否自然存續下去。而建立資源數據信息庫,就像是為海馬編寫了“族譜”,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直觀認識海馬,為以後的資源開發利用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也能為在政府部門劃定有關海洋保護區、生态紅線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

其實,海馬家族“族譜”的建立,就是海洋生物資源的成果轉化過程中“基礎研究”的重要一環,可以加深對資源的認識。

“海洋生物資源的高效利用離不開基礎研究。以前沒有基礎研究,我們對一些海産品的利用很粗放。”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廣東海洋協會海洋生物分會秘書長周雪峰介紹,像過去被認為無用的鱿魚内髒和蝦頭等,通過深加工提取更利于吸收的蛋白肽,就可以用來制作健康食品、化妝品和飼料等,經濟附加值更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海洋生物基礎研究,還為藥物研發提供了一座新的資源寶庫。

周雪峰認為,“廣東發展海洋生物産業有着突出優勢”。不僅起步較早,省内還有衆多研究機構、高校和高新企業,在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有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不少領域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廣州、湛江等地還建設了一批高新技術園區,這些園區集産、學、研于一體。“有了這些平台,海洋生物産業在廣東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周雪峰說。

■數說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成績單

●2020年,廣東海洋生産總值17245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15.6%,占全國海洋生産總值21.6%,連續26年居全國首位

●海洋産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三次産業結構比由2016年的1.7:40.7:57.6調整為2.8:26.0:71.2,基本形成行業門類較為齊全、優勢産業較突出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

●2020年,廣東沿海經濟帶創造了約占全省82.3%的經濟總量,産生了占全省90.7%的進出口總額

●全省超500億元的海洋産業集群數量超過10個,超百億規模涉海企業數量超過20家,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速達8.1%。全省涉海高新技術企業406家,同比增長10.0%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批複風電用海項目22個、用海面積85.2平方千米,已核準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約1735萬千瓦,千億級海上風電産業集群初見雛形

數據來源: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1)

圖表:陳樂

文/圖:黃叙浩 馮建奎

編輯統籌:甘韻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