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十大名言排行榜

蘇轼十大名言排行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2:05:02

相比作詩方面的早慧,黃庭堅的學書曆程頗為波折,直到晚年才自成一家,屬大器晚成型。而元祐年間觀摩蘇轼作書,與其交流心得,是他一生寶貴财富。蘇轼曾将親自臨寫的顔(真卿)帖贈予他,帶他學師顔、柳(公權),庭堅“因知萬事皆當師古”,開始博學多家,吸取古人養分。

黃庭堅有一陣學“東坡字”,“好事者争以精紙妙墨求之”,蘇轼也不介意,就是看中了他收下的各種墨,裝在一小小錦囊裡,随身帶着。有一日黃庭堅被蘇轼撞見,東坡趁機“搜刮”一塊,“得承晏墨半挺,魯直甚惜之”,說東坡“群兒賤家雞,嗜野鹜”,不珍惜自己的東西,就喜歡搶别人的東西。蘇轼聽了才不理,“遂奪之”,照拿不誤。同樣是學習唐人筆法,蘇黃二人最終呈現的書風是不一樣的:一個橫扁取勢,一個縱向聚散。蘇轼說魯直的字雖清勁,筆勢瘦長,如“樹梢挂蛇”,黃庭堅反譏蘇字褊淺如“石壓蝦蟆”,說完兩人大笑,“以為深中其病”。玩笑歸玩笑,在黃庭堅看來,“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于今為天下第一”,他又說,“蜀人極不能書,而東坡獨以翰墨妙天下,蓋其天資所發耳”,“迷弟”本性再次暴露。

蘇轼十大名言排行榜(蘇轼的字有多好)1

蘇轼少年以抄經史練字,擅寫小字和行書,他執筆偏下,手腕着案(非懸握),又喜用濃墨,用筆厚重,字體便較為粗壯寬闊。趙孟頫說“東坡書如老熊當道,百獸畏伏”,非常形象。東坡不在乎字體短長肥瘠,肥碩的字體也能體現出美感與力道,趙孟頫見其《醉翁亭記》原拓便說過:“此帖潇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内剛,真所謂綿裹鐵也”。米芾評東坡作書為“畫字”,一語中的,其中“畫”的最好的一幅當屬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寒食節所作行書《寒食帖》。自他寫下“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開始,此後的筆意随着心情變化起伏。起初是淡定從容,到了“年年欲惜春”,“年”字豎筆被拉長,第二字以點交代,一長筆,一停點,節奏發生變化,托出“欲惜春”的渴望。随着“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字體變大,蘇轼将焦點轉移到黃州住處,聯想到自己悲慘境遇,複雜心情躍然紙上:“空庖煮寒菜,破竈(竈)燒濕葦”,空蕩的廚房隻有一些蔬菜可以煮食,将被雨水淋濕的蘆葦放進殘破的爐竈裡,因為住所簡陋,“破竈”二字尤為突出,唯有重筆放大才能發洩心中的苦悶。更讓人絕望的是,“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拟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哭塗窮”三字寫得越大,越凸顯詩人的郁結與無奈,什麼行距、字距、格式、規矩,統統不管不顧,真正是達到“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非我使”的境界,直到最後一個“起”字獨占一行,在與帖首相呼應的一行小字“右黃州寒食二首”中,情緒趨于平穩,筆法恢複如常。此稿一氣呵成,修改痕迹依然可見,如右打三點表示删去,或是将要增添的字寫在兩字之間。紙上既有庭堅所謂“石壓蝦蟆”,如“秋”“卧”“空”,又有“樹梢挂蛇”,運筆變幻,行止自如,被譽為是繼王羲之《蘭亭序》和顔真卿《祭侄文稿》後的“天下第三大行書”。

十多年後,黃庭堅于四川青神探望姑姑張氏期間得見《寒食帖》,受老友張浩(現知《寒食帖》最早的收藏者)之請,為《寒食帖》作跋。彼時(元符三年,1100)庭堅剛剛得赦,蘇轼也自海南北歸。二人紹聖元年(1094)七月中旬在彭蠡“相會三日”後,各奔南北,一個依命赴京接受審查,一個南下惠州貶地,誰能想到那會是最後一次見面。而今在師友家鄉觀摩真迹,睹物思人,庭堅不禁落筆揮灑:“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顔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贊《寒食帖》詩意和筆意似李白而更勝李白,蘇師之筆墨造化,今世翰墨之士哪個能與他比?《寒食帖》之獨一無二,“誠使東坡複為之,未必及此”,庭堅設想蘇師既然北還,日後還有機會再見《寒食帖》和他的題跋,那時的東坡當是什麼反應?“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佛指東坡),定同往前一樣,哈哈大笑,仿佛是回應三年前東坡對自己草書的評語:“他日黔安(黃晚年自号黔安居士)當捧腹軒渠也。”

草書其實是書法四體中最适合發揮的,但要寫得好,難度很大,蘇轼認為學習書法應先練正楷,再練行書。他說正楷有如立正,行書有如行走,草書有如快跑,凡事要一步步來,有了根底以後才能練草書。草書非他所長,隻有醉後才作。這恰是黃庭堅最擅長的,與蘇轼交遊前,他已學師周越,此人是仁宗時代知名書法家,米芾、蔡襄都拜其門下,蘇轼有詩自誇“草書非學聊自娛,落筆已喚周越奴”,足見周越在書壇的地位。元祐初的一天,蘇轼、黃庭堅、錢穆父(名勰)相約同遊京師寶梵寺,飯後,庭堅作草書數紙,東坡贊歎有加,穆父言其字“近于俗”,黃庭堅探問原因,穆父答:“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迹爾。”庭堅聽後很是打擊,自後不肯為人作草書,轉學蘇韻。紹聖中谪居涪陵,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懷素《自叙帖》,借回家中,臨摹數日,幾廢寝食,自此頓悟草法,擺脫俗氣。紹聖四年(1097)正月,昙秀給身在儋州的蘇轼帶來一軸庭堅草書,蘇轼觀之激賞不已,為其進步感到開心,昔日相互調侃的兩人成了一代大家。蘇轼借張融話“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褒獎黃自成一格“龍蛇入筆”的境地,猜想他看到這句當很欣喜(“捧腹軒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