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人民耳熟能詳的人物,一本《三國》,千古留名,在那個亂世中,苦苦找尋實現自己心中志向的機會,他從意氣風發胸懷天下到最後遠離廟堂妙筆生花,最後寫下千古奇書來展現心中的抱負,他是作家羅貫中,也是謀臣羅貫中,寫下的是演義,也是另一方天地。
1.
羅貫中同學出生于一個不是很好的時代,因為他一出生,就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擺在了他的面前。
好消息是:他爹是個商人,家裡有錢,一出生就是富二代。
壞消息是:他出生在元末,亂世将至,無論有錢沒錢都要遭殃。
當然,羅同學出生的時候,那些未來的枭雄們還在玩泥巴呢,所以羅同學還是可以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他小時候,就像一般的父親一樣,羅父就經常和他講許多曆史故事,秦皇掃六合,漢武北擊匈奴,還有那段波瀾壯闊的三國。
那時候,各種雜談平話版本繁多,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趙子龍七進七出單騎救主,張翼德一人喝退百萬兵,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将水淹七軍,劉玄德一心複興漢室攜民過江,這一樁樁一件件,哪個男孩聽了不會熱血沸騰?心中不想希望自己率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那時的三國各種版本都有,人們按照心裡所想的模樣去描述各種曆史人物,諸葛丞相一會隻是足智多謀,一會卻能騰雲駕霧。
這在幼年的羅貫中心裡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
2.
羅同學14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了,他選擇辍學和父親一起去南方做生意。
那時的南方,經曆戰火後的重建,文化昌榮,歌舞升平,南宋古都杭州,更是成為了當時的“大元人民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無數名家紛紛南下,學術繁多,相互交流,連空氣中都彌漫着文化的氣息。
羅同學明顯沒有商業細胞,在遭遇了社會的毒打之後,還是覺得讀書好,于是毅然決然地和父親說想繼續讀書,羅父也深明大義,覺得小孩子嘛還是應該好好讀書,天天向上,于是帶他去甯波,給他找了個老師趙寶豐。
于是,羅同學就住在浙江開始安安心心地讀書了。
這個時候,北方出了一件大事。
黃河決堤了!
要知道,即使在現代,黃河決堤那也是件天大的事情,何況幾百年前,舉國震驚,無數百姓受災,朝廷就招工,号召大家一起去修河堤。
修着修着呢,挖出一尊石人像來,這放在今天估計是不得了的文物,各路考古學家都要上前看兩眼的。
但是當時呢,民間就有野心家編了一句民謠“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黃河有了,石人也有了,就差造反了。
于是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恭喜元朝解鎖亂世成就!
3.
北方打得那是轟轟烈烈,但是南方卻沒怎麼受到波及。
讀了很長時間書的羅同學決定出門走走,他給自己起的名号叫“湖海散人”,意思就是我要從南走到北,還要從早走到黑。
說走就走,當時的杭州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羅同學超級喜歡這裡,感覺就像回家一樣。
這裡有很多說話藝人,很多雜曲作家也在這裡定居,唐詩宋詞元曲,這個元曲可是元朝的文化扛把子,羅貫中到這裡看那些人就像看家人一樣,他與好友們天天一起玩樂,交流心得,但是羅貫中心裡始終隐藏着一顆匡扶天下,一展宏圖的心。
當今的九州群雄并立,可不正是我羅貫中大放光彩的好時候?
4.
說幹就幹,羅貫中辭别了老師,準備找一個他心中的明主投靠。
當時南方有三大潛力股,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
羅同學選來選去,最後選擇了張士誠,不得不說,羅同學在選老闆的眼光上還是不怎麼樣的,當他興沖沖地跑過去自薦的時候,張士誠看不起知識分子。
這不就很尴尬了,羅同學一張熱臉貼了人家的冷屁股,但是,來都來了,混混日子也好的呀,萬一老闆突然不瞎了呢。
當時朱元璋和張士誠兩人各占浙江一半,大家都是造反的,誰也不比誰差,見了面不幹兩架還叫枭雄嗎?
于是他們就打起來了,羅同學一看,機會來了,我要好好表現。
具體給張士誠出了什麼主意現在已經無參考價,反正朱元璋是吃了大虧,由此看來,羅貫中還是極具戰略頭腦的,若是假以時日,必然也能成為一代謀士。
可是張士誠感覺就飄了,他打赢了朱元璋,還有誰能赢我?
結果北方的元朝表示,老子還沒死呢!
朱元璋見勢頭不對,果然表示願意歸宿朝廷,一起揍這個狂妄的家夥,于是張士誠他弟弟就被抓了。
人質在人家手裡,不低頭不行啊,張士誠郁悶的投降了。
羅貫中還沒等到下次表現的機會,結果張士誠先開始吃喝玩樂了,過了幾年看見元朝像秋後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心裡有了要不然我稱王玩玩吧。
羅同學和同事們拼命勸誡,現在就不是冒頭的時候啊老大,結果老大表示我不聽。
老闆看手下像傻子,手下看老闆也像傻子,那這還上什麼班,辭職吧。
于是張士誠前腳稱王,羅貫中後腳就辭職走了。
5.
羅同學這個時候的眼光還是很準确的,他的老領導沒過多長時間就被收拾了,這個時候他發現,诶,怎麼曾經的對手要坐江山了呀。
這該怎麼辦呀,要是去投靠,昔日的恩恩怨怨不說,朱元璋身邊各種名士名将數不勝數,自己去了也趕不上趟,于是,羅貫中隻能遺憾地放棄自己的政治生涯。
但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于是他選擇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一路上,他聽到無數種三國的故事,卻沒有一個統一的版本,于是他心中出現一個念頭,我要寫一本通俗的三國故事。
浪迹在外的羅貫中選擇回到杭州。
他提起筆來,寫下第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此時的天下,即将歸一,此時的羅貫中,也不再是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而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了,他前半生,見到到天下大亂,又即将見到一統天下,這和千百年前的三國,又是何其的相似?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寫的。
6.
藝術來源于生活,羅貫中在寫作時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許多真實發生的事件,最著名的要數那場赤壁大戰。
羅貫中在遊曆間新拜了一個師傅,這個師傅也是小說家,他後來寫了一本小說叫《水浒傳》
這個師傅有一個朋友,叫劉基,字伯溫。
他當時經曆了一場大戰,鄱陽湖之戰!
同樣的鐵索連船,同樣的風向突變。
在羅貫中的筆下,一場借東風的千古之戰,就此誕生。
很多人都嘲笑陳友諒,赤壁怎麼有名,這人怎麼還重蹈覆轍呢?這可真是冤枉這人了,畢竟羅貫中寫的時候,陳友諒已經入土為安了,鄱陽湖大戰的時候,羅貫中還在張士誠手下,正準備跑路呢。
不過多年之後,甯王朱宸濠明顯就是不讀書的典範,三國都出了那麼多年了,但凡他手下有一個人看過,也不至于在逆風的時候鐵索連船,讓王明陽一波火攻滅了。
總之他慢慢寫,慢慢改,寫完了三國,又寫了其它作品,還改了改老師的作品。
洪武十三年,六十多歲的羅貫中終于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帶着自己寫的作品,離開杭州,來到福建,找人出版。
但是他的目的最終沒有實現,于是,這些費盡他一生心血的手稿,就一直默默無聞地放在某個角落。
7.
盧陵,七十歲的羅同學已然行将就木,時日無多,直至生命的終結,羅貫中終究還是沒有看見出書的那一日。
他還未名揚天下,死了,便死了,沒有引起多大的轟動,他在文天祥的故鄉,永遠的長眠。
那些珍貴的手稿,就這樣下落不明,沒有人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也沒有人知道有這麼一本書。
很多很多年以後,弘治年間,河南浚縣有個主薄叫蔣大器,他無意中找到了這些原稿,認真看完之後,心中無限的敬佩,作者羅貫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英雄人物,才能寫出如此宏偉的戰争史詩?三國,千古奇書,絕無僅有!
他與百年前那個熱血的少年産生了共鳴,提筆為其做序,29年後,《三國演義》出版,天下為之沸騰千百年,直至今日。
8.
在書中,我們看見金戈鐵馬,快意恩仇,無數人物悲歡離合,曾經那個夢想着馳騁天下的少年呀,會聽到今日的贊譽嗎?
曆史逐漸遠去,但是故事卻會長久流傳,三國早已成為我們整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融入我們的血液,一代代流傳下去。
羅同學,羅少年,羅老先生,他和他描述那些英雄人物們一起,為我們留下了那段波瀾起伏的故事,即使在千百年之後,也必然會閃耀着不朽的光輝。
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于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清)魏裔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