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從本質上講,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魯莽,用知識代替習慣與傳統,用合作代替強制。
一、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費雷德裡克·泰勒(1856~1915)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他18歲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先後被提拔為車間管理員,技師,小組長,工長,維修工長,設計室主任和總工程師。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斷在工廠實地試驗,系統地研究和分析工人在操作方法和動作上花費的時間,逐漸形成其管理體系——科學管理。
南北戰争後的美國的工業迅速發展,不少制造性行業出現了大型托拉斯企業,但現場作業管理(分工專業化、操作标準化和程序化等)水平仍然很低,也談不上管理工作協調、一體化和系統化,原來憑傳統經驗辦事和粗糙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應大工業的快速發展,管理成為提高生産效率的薄弱環節并面臨挑戰,這就是泰勒科學管理産生的基本背景。
泰勒認為:物質方面的直接浪費,人們是可以看到和感覺到的,但由于人們不熟練、低效率或指揮不當而造成的浪費,人們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所有的日常活動中不注意效率的行為都在使整個國家資源遭受巨大的損失,而補救低效能的辦法不在于尋求某些出衆或是非凡的人,而在于科學的管理。”。科學管理以發展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與管理費用為主流管理原則,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效率,其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标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原有的經驗管理。标準的作業管理包括三個方面:
【1】标準的工作定額:泰勒為制定科學标準而進行了大量的工時和動作研究,剔除多餘動作,糾正必要動作,規定完成每個操作單元的标準時間,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其它可以接受的工作延誤時間,最終計算出完成該項工作所需的總時間,這就是一個合格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
【2】第一流的工人:“每一類工人都能找到某些作業,使他成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好而不願做好的人”。這其中作業培訓就成為管理是否存在的基本區别,而管理者的基本職責就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管理者要為雇員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訓其成為“第一流的工人”,激勵他們盡最大努力完成工作。
【3】标準的作業條件:針對工作過程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關注人機關系分析,使工作過程所必需的條件和環境得到标準化确認,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來。作業條件包括三項基本内容,一是标準化的操作方法;二是标準化的工具、設備和材料;三是标準化的作業環境。
19世紀80年代,美國米德瓦鋼鐵公司工程師泰勒進行了搬運鐵塊,鏟鐵砂和煤塊,金屬切削三項實驗,施密特試驗就是其中之一。1885年泰勒對一個名叫施密特的鏟裝工進行試驗,泰勒用一隻秒表對施米特的操作進行了細緻、準确的測量,剔除其工作的無效部分,對技術進行改進,施密特的每一個操作細節都被作了具體規定,如鏟的大小、鏟鬥重量、堆碼、鏟裝重量、走動距離、手臂擺弧及其他操作内容,每一鏟21磅(約9.9公斤)時裝卸效率為最高,其勞動生産率由每天12.5噸增至48噸。泰勒的操作動作分析雖有些不盡人情,但對提高勞動生産率卻十分奏效。
科學管理理論的要點:
1、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謀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達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的方法代替舊的經驗管理。
3、實施科學管理的核心問題是要求管理人員和工人雙方來一次徹底的精神變革。
泰勒的科學管理制度:
1、對工人提出科學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時,提高工作效率。
2、實行差别的計件工資制。
3、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和提高。
4、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
5、将管理和勞動分離。計劃職能——管理當局承擔;執行職能——工人承擔
6、實行職能工長制。工作要素科學化、人員發展、合作、工作與職責的分配。
二、法約爾的過程管理理論
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 1841-1925)。《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Industrial and General Administration)(1916) ,“管理過程理論之父”主要貢獻有二項:
1、企業的職能不同于管理的職能。
法約爾提出任何企業都存在着六種基本活動,即:技術活動(生産、制造、加工)、商業活動(購買、銷售、交換)、财務活動(資本的籌集和運用)、核算活動(成本的統計核算)、安全活動(設備和人員的保護)和管理活動。管理隻是其中的一種活動。管理既是企業經營不可缺少的一種活動,又是自成體系的職能。管理活動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五方面的職能。
2、法約爾提出的一般管理的14條原則:
(1)分工。
(2)權力與責任。
(3)紀律。
(4)統一指揮。
(5)統一領導
(6)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7)報酬合理。
(8)集權與分權
(9)等級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員穩定。
(13)創造性。
(14)集體精神
三、馬克斯.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科層組織
組織的結構是層層控制的體系。在組織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規定成員間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