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微觀經濟學公司模型

微觀經濟學公司模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4 09:14:10

微觀經濟學公司模型(經濟學廠商理論)1

廠商存在的目的是獲得經濟利潤, 但是獲得利潤很難,因為利潤隻在一種場合出現, 找到這個場合需要特殊才能,也就是企業家才能。 企業家必須有敏銳的目光, 必須擅于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 必須躲過各種陷阱, 這是一種比勞動力、 資金和土地更稀缺的資源。 所以, 那些獲得經濟利潤的企業以及企業家, 是值得尊敬的。

一個不能獲得利潤的企業或者企業家, 不論在其他方面如何出色, 也不值得誇耀, 更不值得尊敬。 甚至, 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強, 越說明他們的無能。

廠商, 就是企業、 生産者, 有外在化的看得見的車間、 流水線等形式, 有的廠商還很大, 如IBM、 通用電氣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可是, 經濟學家卻簡單地把廠商看做一個函數, 它的自變量是生産所需要的投入品, 比如原材料、 勞動和資本等, 因變量是産量。

經濟學上把投入品數量與廠商能生産出來的最大産量之間的關系, 叫生産函數。 比如, 一定的投入, 可以産出100單位、 200單位, 但是最多能生産300單位的産量, 300才是生産函數的函數值,100和200不是函數值。 這樣定義的函數才符合函數的性質, 因為函數的特征是對于每一個自變量,有并且隻有一個函數值相對應。産量的特點是邊際産量遞減。 邊際産量是保持其他所有要素的投入量不變, 單獨增加某一個要素單位所能增加的總産量。

比如烤鴨子需要兩種要素, 一個是爐子, 一個是烤鴨工。 如果爐子數量不變, 隻增加工人, 新增加的一個工人所增加的烤鴨的量叫工人的邊際産量。 同樣, 保持工人數量不變, 隻是增加烤爐, 新增加一個烤爐所增加的烤鴨的量叫烤爐的邊際産量。不過經濟學更常考慮資本不變, 單獨增加勞動時候的邊際産量, 即勞動的邊際産量。

邊際産量, 相當于數學上的偏導數。 偏導數,就是讓其他變量不變, 單獨變化一個變量的結果。

邊際産量遞減的含義是, 在保持其他投入的量不變的條件下, 讓某一種投入要素的量不斷增加,這種要素增加引起的産量增加越來越少。

邊際産量遞減是一定會出現的現象, 但這并不是說, 在什麼時候都遞減。 也許在開始的時候, 邊際産量并不遞減, 反而遞增。

假定烤爐不變, 隻有一個, 如果是一個工人烤鴨子, 一小時能烤2隻鴨子, 再增加一個工人, 爐子還是一個, 可能一小時一共能烤5隻鴨子, 增加到三個工人, 一共可以烤10隻鴨子。 所以第二個工人的邊際産量比第一個工人大, 第三個工人的邊際産量比第二個工人的大。 這時候出現的就是邊際産量遞增。

邊際産量遞增, 是勞動分工造成的。 烤鴨子需要多種工序, 比如至少三道: 把鴨子收拾幹淨; 拿到案闆上開膛破肚; 送到烤爐裡烤。 當一個人做所有這些工序時, 效率一定比較低。 因為當他收拾鴨子時, 案闆和烤爐正在閑置着。 當工人增加到三個後, 一個人收拾鴨子, 一個人做案闆工作, 一個人專門烤鴨子。 由于分工, 案闆和烤爐都沒有閑置,而且每個人專門做一個工序, 也會提高工作的效率。 所以, 表現為邊際産量不是遞減, 而是遞增。

但是邊際産量遞增不是規律, 不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很可能一開始就是遞減的, 不必經曆遞增的過程, 邊際産量就遞減。 即使開始的時候出現邊際産量遞增, 到一定程度後, 也一定會出現遞減, 遞減才是規律, 而且是必定出現的。

比如上面的例子, 如果保持爐子數量不變, 再繼續增加工人, 遲早會出現後面一個人的産量, 沒有前邊一個人的多的情況。 因為無論是案闆還是烤爐, 跟工人都有一個最佳的配比, 人多到一定數量, 超過了這個配比, 案闆和烤爐前都會出現排隊, 窩工又出現。 效率下降, 表現為邊際産量遞減。

邊際産量遞減給廠商以重要啟示, 當廠商需要多種要素才能生産時, 它必須确定每種要素的投入量, 或者最佳配比, 它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假定廠商在一定時期内, 購買生産要素的錢是一定的。 那麼它應該這樣确定每種要素投入的量:購買每種要素使最後一塊錢所産生的邊際産量相等。

還以烤鴨為例, 假定烤爐和勞動力的勞動時間都可以無限細分( 勞動時間的細分基本能做到, 可以按小時或者分鐘計算; 把烤爐看成是租來的, 烤爐的細分, 就可以理解了, 可以按照租借的小時或者分鐘數來分。 當然這是假設! ) , 廠商要想實現最大利潤, 就應該讓租烤爐的最後一塊錢和雇工人的最後一塊錢所帶來的邊際産量相等, 也就是租烤爐的最後一塊錢增加的産量, 和購買勞動力的最後一塊錢所增加的産量相等。

如果租烤爐的最後一塊錢所産生的烤鴨産量,大于雇傭工人的最後一塊錢所産生的烤鴨産量, 那麼把後者的最後一塊錢拿過去租烤爐, 烤鴨的總産量就會增加。 反之, 就把租烤爐的最後一塊錢拿過來雇工人, 烤鴨的總産量也可以增加。 隻有兩者相等, 總産量的增加才會停止, 達到最大。

跟假定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一樣, 經濟學假定廠商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 表現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有的時候, 廠商會打折出售産品, 甚至是免費供應, 但是這不過是廠商的一種手段, 一個遊戲, 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自己更大的利潤。

還記得吧, 利潤是什麼? 經濟學家說的利潤和一般人說的利潤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人理解的利潤是會計利潤, 也就是會計做賬時的利潤, 企業照此來繳納企業所得稅。

會計利潤就是廠商的全部收入減去全部會計成本。 收入就是廠商的銷售數量與平均銷售價格的乘積。 會計成本, 就是廠商在生産過程中, 實際發生的成本, 也就是曆史成本, 包括工資、 原材料費用、 利息和稅金等。 會計成本的特點是真的發生過。 比如廠商的總收入是100萬元, 各種會計成本為90萬元, 那麼該廠商的利潤就是10萬元。

可是經濟學的利潤, 與會計利潤不同, 它是總收益與廠商的經濟成本, 也就是全部機會成本的差。廠商有會計利潤不一定有經濟利潤, 而有經濟利潤就一定有會計利潤。在會計學家看來, 利潤可以在多種場合出現,

但是在經濟學家看來, 利潤卻最多隻在一種場合出現, 所以, 對于企業家來說, 如何選擇投資項目是至關重要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 賺錢很難, 需要仔細考量, 慎重決策。

問題在于這個根本沒有出現的機會成本, 怎麼計算呢? 不可能去算沒有出現的成本, 雖然機會成本這個思想是對的, 甚至是偉大的。經濟學家給出了一種模拟的辦法來近似地計算機會成本, 大緻來說, 機會成本是三部分的和。

第一部分, 就是會計成本。 為什麼會計成本可以看做是機會成本的一部分? 因為這部分成本, 如果用于其他生産場合, 也可以産生相應的價值。 比如100萬的會計成本, 總可以産生100萬的産出,因此它可以看成是機會成本。 注意, 會計成本畢竟不是機會成本。

第二部分, 是企業自有資金的機會成本, 也就是利息。 企業經常用自有的資金進行投資, 可是這部分資金本來是可以借出去的, 如果這部分資金不用于自己的生産, 而是借出去, 就可以收取利息。

所以, 企業使用自有資金是有機會成本的, 這個機會成本, 就是他把資金借出去所能收取的利息。 因此, 自有資金的利息, 是企業全部機會成本中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 是企業所有者的自有時間的機會成本。 很多企業, 特别是小企業, 老闆既是投資者,又親自經營, 有的還幹一般員工的活。 比如很多飯館就是這樣。 這時候, 老闆就是利用自己的時間來經營。 可是, 老闆的時間本來可以有其他用途或者安排。 如果他不經營飯館, 而是在機關上班或者幹别的生意, 也是有收入的。 所以, 他把自己的時間用于開飯館, 是有代價的, 這個代價必須考慮進去, 這是他自己經營飯館的成本。 在他所放棄的所有機會中所能取得的最大收益, 就是他利用自己時間的機會成本。 注意, 機會成本, 隻有一個, 即那個最大值。

這三部分加起來, 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廠商的機會成本。 企業的總收益減去這些機會成本, 可以看做是廠商的經濟利潤。

企業把産品生産出來并出售後, 獲得的總收益要在對生産有貢獻的人之間進行分配。 這就是通常說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的意思是對生産有直接貢獻的人進行的收入分割。

對生産有直接貢獻的人有: 工人、 資本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和企業家。 因此, 總收益被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工資, 屬于勞動者, 也就是工人。

第二部分屬于資本家所有, 出資本的是資本家, 他得到的報酬叫利息。 注意, 在經濟學裡, 資本家得到的報酬一般是指利息。

第三部分屬于地主或者土地的所有者, 這一部分叫地租。 土地是生産的必要投入, 土地的特征是需求大, 而供給卻是固定的, 所以它有價格, 人們必須而且願意付出代價獲得。

第四部分是正常利潤。 正常利潤的定義是: 企業的總收益減去工資、 地租和利息以後的餘額。 注意企業家得到的叫正常利潤。

經濟學的名言是: 一切( 正常) 利潤歸企業家。 企業家拿的是所有收益被其他所有者拿走以後的剩餘, 企業家讓别人先拿, 他後拿, 正常利潤可能多也可能少, 一般是有的, 如果沒有, 就不會有企業家願意來經營企業了。

企業家能獲得正常利潤, 是因為他投入了生産的重要要素, 即企業家才能, 也就是組織、 管理和創新的職能。 沒有企業家, 企業便無法運轉。

如果市場是充分競争的, 企業的總收益就是以上各個部分的和, 不會再有剩餘了。 正常利潤, 是廠商成本的一部分, 是企業家才能這個投入的報酬。

如果企業的總收益減掉工資、 利息、 地租和正常利潤以後還有剩餘, 這就是經濟利潤。 經濟利潤也叫超額利潤, 也就是超過正常利潤以後的利潤。正常利潤歸企業家, 經濟利潤歸資本家所有, 或者歸股東所有。

超額利潤是非常難以見到的, 所以不太“正常” 。 隻有在個别情況下才有, 比如壟斷。 所以,我們說資本家正常情況下隻能獲得利息, 不能獲得經濟利潤。

經濟利潤是暫時的, 能夠獲得利潤的是企業家, 他獲得的是正常利潤。

如果一個項目能夠給廠商帶來經濟利潤, 廠商一定會做這件事情, 因為根據經濟利潤的定義, 做其他事情都不會有經濟利潤。

可是, 如果經濟利潤是零, 即沒有經濟利潤,也沒有虧損, 廠商做不做這個項目呢? 也會做! 因為我們說了, 對于一般廠商來說, 在競争比較充分的情況下, 廠商很難獲得經濟利潤, 隻能獲得正常利潤, 當經濟利潤為零的時候, 廠商仍然獲得了正常利潤, 所有的機會成本都收回來了。 所以, 一般來說, 它也會幹。

現在的問題是, 如果廠商虧損了, 也就是負的經濟利潤。 廠商會不會馬上停産呢? 不會!

先說虧損的含義是什麼。 虧損受損的首先是企業家, 因為企業家獲得的是總收益與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報酬——勞動力要素所有者的工資、 資本要素所有者的利息、 土地要素所有者的地租這三者——之和的差額。 如果總收益下降, 首先要保證工資、利息和地租, 所以, 首當其沖的是企業家的正常利潤。 所以, 虧損意味着沒有正常利潤, 企業家拿不到錢。 如果虧損再增大, 企業就要降低工資, 解雇工人, 甚至降低利息和地租了。

那麼為什麼說, 一旦發生虧損, 廠商不會馬上停産呢? 這還要從成本說起, 注意在經濟學中, 成本的含義隻有一種, 即機會成本。經濟學把廠商生産的總成本分為兩部分, 一是固定成本, 一是可變成本。

固定成本, 是與産量無關的成本。 比如你租了一間房子開咖啡館, 房屋的租金是合同規定好了的, 跟你能賣出去多少咖啡沒有關系, 即使一杯也沒賣出去, 你也得支付租金, 而即使你生意再紅火, 也不必多負擔租金。

固定成本的總量是不變的, 所以, 随着産量的增加, 平均每一單位産品中所包含的固定成本是越來越少的。 總産量與總固定成本之比, 叫“平均固定成本” 。 比如攤到每一杯咖啡中的租金, 就是平均固定成本。

可變成本是跟産量有關的成本。 比如勞動力成本就是可變成本, 要增加産量, 就必須增加勞動力的購買, 如果産量是零, 就沒有可變成本了。

購買勞動力所需要的花費, 随着産量的增加而增加。 因為邊際産量遞減, 所以為了生産新的一單位産量所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多, 假定勞動力的價格, 也就是工資是不變的, 新增加一單位産量的可變成本, 即需要新增加的勞動力數量和工資的乘積, 越來越大。

要增加産量, 隻需要增加可變成本就行了, 不必增加固定成本, 而新增加一單位産量所增加的成本, 就是邊際成本, 所以, 邊際成本是遞增的。總可變成本與總産量之比, 叫“平均可變成本” 。

廠商生産全部産量的成本, 即總成本, 是總的固定成本與總的可變成本的和, 而每一單位産量的成本, 就是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的和。即使發生虧損, 但隻要産品的價格, 也就是平均每單位産品的價格, 大于平均可變成本, 就不應該立即停産。

因為這個時候, 如果你停産了, 你的損失就是全部的固定成本, 這是你必須支付的, 停産了這個代價也得付。 可是如果你繼續經營, 你的全部所得, 就大于全部可變成本, 這多出來的部分, 就可以彌補一部分固定成本, 你的虧損就會減少, 少于全部固定成本。 這是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

注意, 利潤最大化, 不一定是取得經濟利潤;讓虧損減少的行為, 也是利潤最大化的行為。 比如你生産了1000隻烤鴨, 售價是每隻100元, 但是每隻的總成本是120元, 你一定是虧損了。 但是, 如果平均一隻鴨子的固定成本是50元, 可變成本是70元的話, 你就不應該立即停産。 因為如果停産,企業不再支付可變成本, 即工資, 但是必須支付固定成本, 比如租借烤爐的租金, 那麼平均每隻鴨子就要虧損50元。 而如果繼續生産, 每隻可賣100元, 除了彌補可變成本70元( 工資) 外, 還可彌補每隻烤鴨的固定成本30元, 每隻鴨子的虧損隻有20元, 虧損額下降了。

乘坐飛機, 偶爾看到這樣的情況: 一架飛機隻有幾個乘客, 可是還是照常飛。 航空公司肯定是虧損的, 但是因為飛機是租來的, 如果不飛, 公司自然不必再支付可變成本, 如燃油費和機上的服務費用, 甚至機組的工資等, 但是必須支付租賃費這個固定成本。

如果每張機票的價格高于拉一個乘客所需要支付的平均可變成本, 那麼, 航空公司可以在支付燃油費、 服務費以外, 還有剩餘, 這個剩餘就可以彌補一部分租賃費, 航空公司的虧損就減少了。 所以, 盡管虧損, 航空公司也勉力支撐着。 這叫“短期” 行為, 短期也就是有一部分生産投入的規模來不及調整的時期, 比如飛機的租賃期。

但是在長期, 如果企業虧損, 就必須退出市場了。 所謂長期, 就是沒有固定要素, 沒有固定成本, 所有的要素都是可變的, 所有的成本都是可變的。 比如飛機的租賃期遲早會到期; 時間長了, 烤爐的數量一定可以減少, 等等。 這時候, 航空公司就沒必要再虧損經營了, 因為長期就沒有租賃費了。 因此, 拉幾名客人的航班不會經常出現。問題是, 生産多少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這需要邊際考慮, 即我先生産一個, 看看情況如何, 然後再決定是繼續生産下一個, 還是到此為止。

無論消費者還是廠商, 做事的邊界, 即最佳臨界點一定是: 邊際好處等于邊際壞處。

廠商新增加一單位産量所增加的毛收入, 即總收益, 叫邊際收益, 也就是邊際好處; 而廠商增加這一單位産量必須付出的總成本, 叫邊際成本, 也就是邊際壞處。

廠商決策的依據是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比較, 如果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 這一單位産量就應該有, 而且可以有下一單位産量; 否則, 這一單位産量就不應該要。 所以, 廠商生産的最後一單位産量是使得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那一個。有一點微積分常識的人更能理解這一點, 總收益的導數是邊際收益, 總成本的導數是邊際成本,當兩者相等時, 其差額, 也就是經濟利潤達到最大。

邊際收益容易理解, 就是增加一單位産量所增加的總收益。 對邊際成本的理解需要注意一點, 那就是, 邊際成本雖然是增加一單位産量所增加的總成本, 而總成本是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和, 但是邊際成本跟固定成本沒有任何關系, 隻與可變成本有關!

為什麼?

因為固定成本跟産量無關, 新增加或者再增加一單位産量, 并不需要增加總的固定成本, 隻需要增加可變成本就可以了。 因此邊際成本, 實際上是新增加一單位産量所增加的總可變成本。

當然這不是說, 新增加的這一單位産量中沒有固定成本, 有的。 但是, 新增加這一單位産量廠商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 跟此時的決策無關!

廠商就是這樣來決定産量, 進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 當然這隻是一個總的原則, 具體如何做, 還要看企業面臨的市場狀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