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皇”的說法和解讀早已是汗牛充棟,大家之所以搞不懂這個問題的真相,是因為你們都把“三皇”當做曆史信息來處理了。不管你相不相信“三皇”是否存在,隻要你把他們當做曆史信息來處理,就已經陷入了自欺欺人的怪圈。
“疑古派”竭盡所能地在證明“三皇”是虛假的,“釋古派”竭盡所能把“三皇”和古史記載中的曆史人物對号入座,這些做法對于處理“三皇”的相關信息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管你得出的結論中“三皇”是真是假,邃古蒙昧之時的傳說,不會對現在的我們有任何認知上的幫助。
受學術大環境的影響,曾經我也是“疑古派”的擁趸者,但是後來我明白,否定問題并不是問題的解決方法。明清以前的曆史學家大多是屬于“釋古派”,這是受了儒家學派的影響,如宋朝時期的某些大儒,即使對“三皇”的說法存有疑慮,也不會去推翻他。
司馬遷作《五帝本紀》,略去了“三皇”不提,直接把黃帝歸于“五帝”之中,他的依據是把五帝世系解釋為與黃帝一脈相承的世系。這個提法本身就漏洞百出,夏朝以前,怎麼可能隻有五代帝王,且每一代都是明君聖主。
皇甫谧和鄭樵等人,都把黃帝置于“三皇”之中,其餘兩位是伏羲和神農。司馬貞作《三皇本紀》,又以伏羲、女娲、神農為“三皇”。谯周又以伏羲、燧人、神農為三皇,宋均又用祝融替換了燧人。
如我所說,這樣的排列組合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
從文獻記載來看,有關“三皇”具體指代的最早提法應該是在《秦始皇本紀》,李斯等人上書秦始皇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泰皇又寫作人皇,這顯然是在傳說與曆史人物對号入座以前更早的排列組合。
當曆史研究者把一切古代記載都解釋為曆史史實的時候,他們自然不能相信曾經有過“天皇、地皇、人皇”的時代,這也是人之常情下準确的判斷,所以他們隻好竭盡所能地去解釋或否定他。
一旦開始解釋或者否定,很多事情就再也說不清了,比如三皇之前尚有盤古,盤古之前尚有混沌。你可以否定這一切,但是否定問題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可以用一句“神話傳說”來解釋他們,或者說這是早期先民遠古印象以訛傳訛的結果,但這些顯然都是沒有說服力的。
事實上,不管是在道教洞藏還是古史文獻中,除了“三皇”的提法以外,還有“九皇”的提法。道教如宋代謝才瀾《混元聖記》,史籍如羅泌《路史》,他們都提到了“九皇”的說法,而且都把“天皇、地皇、人皇”歸于“中三皇”。
除此以外,尚有初三皇和後三皇,這說明“天皇、地皇、人皇”還不是“三皇”最原始的形态,但是“初三皇”指的到底是誰,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混元聖記》說:“九皇之始,真文未兆,載籍叵詳”,道教是最能造神仙的,但他們也僅僅是記錄了這樣一個稱号,而失傳了“初三皇”的具體名單,這恰恰說明這個提法是有依據的,并非杜撰。
關于“中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的記載,如同伏羲、燧人的記載一樣,有來龍有去脈。
天皇又号“天靈”,骧首鱗身,十三頭,有五期三輔,活動于昆侖山下,統治天下一萬八千年,以木紀。
地皇繼天皇而治,生于熊耳龍門山,名字叫嶽铿,馬踶妝首,十一頭。定星辰,分晝夜,以三十日為月朔,以十一月為冬至。統治天下八千年,以火紀。
人皇繼地皇而治,又稱泰皇,胡洮龍軀,骧首達腋,九頭,出于刑馬山提地之國。居中州以制八輔,駕六羽乗,制君臣政教,統治天下四萬五千六百年。
中三皇繼盤古而興,有些書上說他們是兄弟,相繼統治天下。我們大可不必理解上面這些天馬行空的記載,因為這些記載古人也未必理解,但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記載和後三皇時代的伏羲、燧人等人物記載是很相似的。
那麼,中三皇以前的“初三皇”指的是哪些人呢?徐整《三五曆紀》和《五運曆年記》追溯世界與人類的起源,他把世界的起源歸結于混沌,把人類的起源歸結于盤古。盤古的故事并非曆史叙事,而是哲學和文化叙事,因為世界和人類的起源我們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徐整所記述的實際上是哲學和文化意義上的世界和人類起源。
所以一切是從混沌開始的,混沌代表着蒙昧與無序,而所有的文明與秩序實際上都起源于蒙昧與無序,因為文明和秩序是不斷進步的,這一點是常識性的思維邏輯。
老子曾試着對這種混沌進行定義和解釋,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這段話實際上已經揭露了“三皇”故事的謎底,混沌即是自然,自然是蒙昧與無序的,但是蒙昧與無序當中又孕育着文明與秩序,道就是文明與秩序的基因,也就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密碼。
具體來講,在一片窈窈冥冥的混沌當中,“元氣未形,是為太易”,太易是最原始無序的狀态,也即是自然的狀态。後來經曆了元氣始萌、形氣始端的狀态,道就産生了,形與氣是道的根本。
道産生了太極,太極開始化育陰陽,陰陽未分之時,宇宙看起來仍然是一片混沌,但是此時的混沌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大胚胎,所謂“天地混沌如雞子”說的就是此時的狀态,盤古此時就孕育在這個雞子當中。
中國傳統的陰陽哲學,歸結起來實際上是道的哲學,而道的哲學實際上起源于混沌哲學,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法自然”。這一套東西,構建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個框架,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相通的。
在中醫理論當中,人是由祖氣所化,祖氣就是混沌,混沌中化育出陰陽,陰陽未分之時就産生了中氣,有了中氣就有了胚胎,陰陽在中氣裡二分化育出了人的五髒六腑。
所以當太極生于混沌中時,在無序的陰陽之中産生中氣,在中氣中孕育出了盤古。如此一萬八千年,陰陽辨清,兩儀分明,陽氣清浮就要上升,陰氣濁沉就需要下降,上升的就變成了天,下降的就變成了地。盤古随之而生長,直到天地相距九萬裡。
這是徐整《三五曆紀》所記載内容的正确翻譯,徐整并不是要給我們講述盤古的曆史,他要告訴我們的是混沌化育萬物的邏輯。即混沌生道,道生太極,太極生陰陽兩儀,兩儀生三才,陽氣上升變成了天,陰氣下沉變成了地,陰陽交合生出了盤古。
在《五運曆年記》當中,盤古又生出了萬物,包括人類。所以,所謂的三生萬物實際上是人生萬物,這樣你就理解了李斯說的那句話——人皇最貴。因為人是天地之靈、萬物之本,人是陰陽交合的中氣所化,陰陽來自于道,道來自于混沌,所以人實際上來自于混沌自然,而且還是陰陽交合的精華,這樣你也就理解了那句“君權神受”的來源。
在盤古的故事當中,天地之是盤古的附屬品,如果把混沌比作母親,盤古就是混沌母親的兒子,而天地之是母親的子宮,混沌母親死後子宮化育成了天和地,所以盤古自然是天地的核心。
如果“三皇”這個詞真的有意義的話,那麼由混沌化生出來的天、地和盤古,正是最有意義的三皇,所以這個組合應該就是“初三皇”的真面目,也是“三皇”之說的原始狀态。
事實上,不管是初三皇、中三皇還是後三皇,都是圍繞着“天、地、人”這三個要素來組合的。中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之稱,完全是從“天、地、人”三要素轉化來的,而天地人在傳統文化和哲學上最初的含義正是混沌所生的天地和盤古。
通過好事者的加工,極有可能是道教的學者,原始三皇的意義被曆史化,被摻雜進去很多現實細節描寫。
對于“後三皇”的排列組合,鄭樵、毛漸、馬端臨等人都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而且是以伏羲配天皇、神農配地皇、黃帝配人皇。這種後起的三皇排列組合無所謂對錯,因為本身都是沒有意義的,但隻有這種組合雖無多大意義,卻是與三皇的原始面貌是最為接近的。
文|王玄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