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落日西斜,七彩霓虹飛滿了天空的時候,你在做什麼?是像李商隐一樣乘車徘徊在樂遊原上,低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樣的人生感悟?還是像馬緻遠那樣,一邊發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鳴,一邊孤寂的走在遠離家鄉的道路上?又或是像王維,泛舟湖上,為眼前秀麗的湖光山色高歌一曲“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
但在筆者看來,李商隐的詩美則美矣,但卻透露出一股頹喪之氣,讓人讀來難免鬥志全消。而馬緻遠的詞以夕陽為引,寫出了遊子心中的萬千愁緒,卻也因這個“愁”字令燦爛的夕陽黯然失色。至于王維,他僅僅寫出落日下山水的靜谧之美,卻沒有描繪出日斜西山時的氣勢與壯麗。
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夕陽的壯麗和絢爛,還将其與眼前的河山融為一體,展現出雄渾超凡的氣勢,堪稱是唐人詩歌中的不朽之作。因而受到了曆代詩評家的交口稱贊,譬如《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的作者就曾給出過一個中肯的評價,即“大豁眼界”。
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這首僅有二十個字,卻寫出了萬千氣勢的五言絕句。
登鹳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據說唐代,在蒼茫的三晉大地上,一座巍峨樓宇孤寂地聳立于天地之間。在樓上憑欄遠眺可以看到連綿萬裡的中條山,而在其腳下則是奔騰千載的黃河水,這就是鹳雀樓。樓名中的“鹳雀”是指一種可以飛入雲端的水鳥,以此來為這座樓命名,亦足以證明它的高聳入雲。
上可攬日月入懷,下可臨黃河波瀾,遠望則将中條雄偉盡收眼底,如此觀景勝地自然會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的頂禮膜拜。他們紛紛為其獻上精彩的詩篇,而王之渙的《登鹳雀樓》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當然,也有人曾認為這是唐人朱斌所寫的《登樓》。但不論作者是誰,它都不失為一篇佳作,都為古今詩迷帶來了一次膜拜的機會。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這篇佳作。
詩歌開頭直入主題,描寫的就是詩人登樓後所看到的一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天邊的那一輪落日漸進漸遠,躲進了連綿起伏的群山背後;而洶湧澎湃的黃河水則趁着夕陽的餘晖,奔向遠方,投入到大海的懷抱中。
首兩句詩初看之下平平無奇,與王維的“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一樣,都隻是把所見到的景色用最質樸的文字描繪出來。但當讀者掩上詩卷,腦海中卻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詩中所描繪的場景,頓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心胸也不禁為之豁然開朗。
詩人以高度概括的語言,把太陽、高山、黃河、大海融入到一個畫面中。用山的靜來襯托太陽的動,以洶湧的黃河來襯托深沉的大海,縮萬裡江山于尺幅之間,盡顯本詩的雄渾大氣。
此外,夕陽西下,黃河東逝,也有感歎光陰似箭,人生短暫的意味,令頭兩句詩含有一絲悲涼,起到了欲揚先抑的作用,為後文做好了鋪墊。
按常規而言,寫景之後必是抒情,但本詩的作者卻不循規蹈矩。他沒有借景抒情,而是借景說理,即“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想要看到更優美壯觀的景色嗎?那就再上一層樓試試!在後兩句詩中,詩人同樣是用最質樸的文字寫出了一個寓意深遠的道理。
自古以來就有詩忌說理這種說法。因為用字數稀少的詩歌很難把抽象的道理叙述清楚,所以說理詩往往會成為生硬和枯燥的代名詞。但本詩卻用景色自然而然的引出了道理,把道理與景色、情感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不僅讓讀者感受不到其中說教的成分,還迫不及待地生出想要試一試這個道理的沖動。
靜閱閑話
一首詩歌最重要的不是華麗的詞藻,而是氣象與風骨,本詩的優點恰恰就是用最樸素的語言寫出了盛唐時期的雄渾氣象與作者本人的奇偉風骨。并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感受到其所帶來的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高瞻遠矚的博大胸懷。
此外,在詩歌藝術上,本詩除了是一首優美的五言絕句外,還通篇使用了對仗這種修辭手法。首聯屬于正對,工整大氣,寫出了眼前景緻的壯觀和雄偉;第二聯則是流水對,層層遞進,明快且有力地交代了一個人生道理。這一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全詩一意貫通,還令其氣勢充沛,難怪著名詩評家沈德潛會給出“四語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這樣的評語。
參考資料《全唐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