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魑魅魍魉
出處:
故民人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體。 (《左傳·宣公三年》)
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讨小國陸渾,路過洛陽城旁的洛水時,為了炫耀武力,竟公然在周王室的境内陳兵示威。
周定王怕出什麼事,忙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根本沒把天子派來的使臣放在眼裡,無禮地問王孫滿道:“你們王宮裡珍藏的鼎的大小輕重如何?”
鼎,是周王朝最高權力的象征。王孫滿心裡明白,楚莊王特意問鼎,顯然是藐視周王朝,并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于是他機智而又含蓄地說:“鼎的大小輕重取決于德,而不在鼎本身。從前夏朝有德的時候,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讓天下的長官進貢青銅,用來鑄造鼎并且把圖像鑄在鼎上。這樣萬物都具備在鼎上了,也可以讓百姓認識神物和惡物。所以百姓進入山林川澤,就不會碰上不利于自己的東西,就不怕出什麼事,魑魅魑魉這些鬼怪也不會遇到,因此能使上下和諧,受到天下的保佑。成王将鼎固定在王城,占蔔的結果是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命令。現在周朝的德行雖然衰減,但天命并沒有改變,所以,鼎的輕重是不能詢問的。”
龍生九子
出處: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荟·龍生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故事:
關于龍生九子的讀音、排序混亂。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龍生九子專家梁海燕指出,書上刊登不一,均為來回抄襲,以訛傳訛,應該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為準。關于讀音總不會再往上倒至“上古漢語的拟音”,一是沒有必要,二是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現代漢語讀音大相徑庭。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1]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我們主要以年份偏老并已經被後人整理成書的《中國吉祥圖說》來了解具體是哪九子。
龍生九子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殺喜鬥,刻镂于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着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随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屃(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