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一個令人十分沮喪的消息傳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地區的特有魚類白鲟已絕迹,而長江鲟也被宣布為“野外滅絕”。對于宣布白鲟滅絕,人們可能還會有一些心理準備,因為白鲟早在2020年就已經被定義為“功能性滅絕”,官方宣布其滅絕隻是時間問題。而長江鲟的“滅絕”,則是讓人大跌眼鏡!不像白鲟近20年都沒有被發現,這幾年來,長江鲟時不時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漁民和垂釣者經常會誤抓到它們,可為什麼這麼快就“滅絕”了呢?其實,長江鲟的“滅絕”并不是真正的滅絕,而是一種“野外滅絕”。“野外滅絕”是物種生存狀況的一種表征。當某一種生物僅存在于人工圈養的環境中,或經過人工野化訓練後返回其栖息地時,該物種被定義為“野外滅絕”。白鲟這種誕生于白垩紀、活過了1.5億年的生物徹底消失讓人們十分傷感,當人們重新關注鲟魚保護的時候,猛然發現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評估,世界現存的26種鲟魚正全部面臨滅絕風險。而導緻鲟魚滅絕的主要威脅除了非法捕撈這種主動式的破壞方式,還有沙石開采破壞了它們的産卵場,水壩則阻斷了它們的遷移路線。
水壩一直是河流物種滅絕的“背鍋俠”。誠然,水壩的建設從一定程度上對生态環境造成了影響,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水壩作為一項建築,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助力。而如今,動辄百米高的大壩已經不單單是作為儲水、發電等功能性作用的工具了,很多水壩作為新的現代奇迹,依靠着其宏偉的身姿和背後各種各樣的故事,已經成為了很多旅行者想要探索的風景。
去納賽爾湖感受阿斯旺大壩
“如果說金字塔和神廟是古埃及的奇迹,那阿斯旺大壩就是現代埃及的驕傲。”每一個輝煌的古代文明都有屬于自己的母親河,如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長江和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而尼羅河則孕育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正如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作為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穿越了埃及的全境,為沙漠提供了珍貴的水源,幾乎為埃及提供了所有的淡水,哺育了埃及所有的人口。而另一方面,世界上所有的母親河都有“比較暴躁”的時候,從古至今,洪水成了對文明的最主要威脅之一,所有古文明的傳說中幾乎都有關于洪水的篇章。從埃及王朝時期開始,曆代法老都對尼羅河的安全極其重視,畢竟尼羅河關系到整個王朝的生死存亡,在很多古埃及的壁畫中都可以看到與尼羅河相關的内容。現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阿裡在開拓疆土的同時,也意識到了水利與農業的重要性。随着一系列的運河、排水溝和堤壩的修建,埃及農民首次可以在洪峰過後灌溉農田,一年可以收獲兩三季。由于灌溉水源充足,埃及耕地面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世紀後半葉,埃及逐漸淪為殖民地,成為英國的棉花種植地。為了使埃及能夠種植更多的棉花,英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改造,其中就包括第一座阿斯旺水壩,如今被稱為“低壩”。第一座阿斯旺大壩由于設計漏洞和年久失修,在上世紀40年代的洪水中幾乎漫堤。于是,埃及以舉國之力,在蘇聯的幫助下修建了如今的阿斯旺大壩。
阿斯旺位于埃及南部,距離埃及古都底比斯大約200公裡。從王朝時代起,阿斯旺就是埃及的貿易重鎮,更被認為是埃及民族的發源地,如今這裡也是埃及的著名古城、旅遊景點和貿易中心。但同時,阿斯旺也是世界上最幹燥的地方之一,多年不降雨是常有的事情。如今,依靠着附近衆多的名勝古迹和舉世聞名的大壩,阿斯旺這座城市逐漸恢複了千年前的繁榮。其實,除了名勝古迹和水壩,人們來到這裡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住一晚“老瀑布酒店”。這家酒店可以說是整個埃及最負盛名的酒店了,原因也很簡單——英國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在這家酒店居住了一年之久,并在這裡寫出了那部脍炙人口、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尼羅河上的慘案》。正是在這家酒店的某個陽台上,阿婆一邊靠在陽台的躺椅上看着日落,一邊構思着這個精彩的故事,最終在某個房間的寫字台上完成了這部經典之作。
老
瀑布酒店就是阿加莎寫下《尼羅河上的慘案》的地方。
阿斯旺水壩全長3830米,高111米,是世界七大水壩之一。1960年在蘇聯援助下動工興建,盡埃及舉國之力、曆時10年建成,耗資約10億美元,使用建築材料4300萬立方米,所用石材相當于胡夫大金字塔的17倍,壩堤足有40層樓高。這些數字堆積在一起就能給人無限的聯想,但驅車到達阿斯旺大壩之後,不免驚歎一聲:“就這?!大壩在哪裡?”其實,從公路驅車到大壩幾乎看不到大壩的身影,因為公路就修建在大壩的頂部,如果不是兩邊荷槍實彈的士兵看守,還有導遊提示已經到達,真的完全感覺不到自己已經在這個世界工程奇迹的旁邊了。
下車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巨大的阿斯旺水壩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為了紀念蘇聯對修建阿斯旺水壩提供的大力幫助,也是為了紀念埃及與蘇聯之間的友誼而修建。這座高120米的紀念碑是埃及最高的紀念碑,整個紀念碑就像一朵巨大的蓮花,塔身由5片“蓮花花瓣”組成,而蓮花也是埃及的國花。塔内有精美的浮雕,“花瓣”上有埃及和蘇聯的國徽圖案,以及時任兩國領導人的頭像。從塔頂往上看,造型别具一格——中央為蘇聯标志的齒輪,四周為象征埃及的蓮花,齒輪與蓮花緊密相連,象征着兩國的堅實友誼。走出紀念碑,路邊有展示大壩修建時曆史照片的宣傳欄,接着就可以來到大壩的邊緣。
阿斯旺水壩紀念碑。紀念碑塔身由5片“蓮花花瓣”組成,“花瓣”上有埃及和蘇聯的國徽圖案,以及時任兩國領導人的頭像。
站在大壩的邊緣,終于有點“超級工程”的意思了。大壩氣勢磅礴,猶如一條巨虹橫跨尼羅河。阿斯旺水壩是埃及現代化的起點,30多年來它為埃及的工農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濟效益極大——阿斯旺大壩使近100萬公頃沙漠得以被開墾成可耕地,同時一改埃及農業靠天吃飯的曆史,而水位落差産生的巨大電力也成為埃及邁向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動力。俯瞰着平靜的尼羅河,也許這種稀松平常的平靜是靠着當時埃及巨大的決心和全體人民的努力才換來的,也許這種平靜正是埃及人民數千年來一直期待的夢。
說起阿斯旺大壩,有一個人的名字就不得不提,他就是埃及曆史上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納賽爾。這位帶領埃及走上了獨立道路、極具傳奇色彩的領導人帶領埃及人民奪回了蘇伊士運河之後,極力推動修建阿斯旺大壩,才讓這座水壩得以落成。由于興建水壩,使得尼羅河上遊的水位升高,之後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人們為了紀念納賽爾,于是将它命名為納賽爾湖。欣賞阿斯旺大壩的最佳方式其實就是在納賽爾湖泛舟。納賽爾湖清澈見底,湖面波光粼粼,仿佛鑲嵌在埃及南部沙漠中的一顆深藍色水晶。高壩和低壩之間的湖水是最美的,因為處在兩個大壩中間的原因,湖面非常平靜,湖面上點綴着一座座小島,一艘艘小船在小島間穿梭,相當自在,人們站在船頭眺望,阿斯旺大壩盡收眼底。巨大的納賽爾湖為埃及這樣的沙漠國家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環境的改變使周圍一望無際的沙漠變成了一片綠洲。特别是阿斯旺,相比起其他埃及城市來說,這裡的空氣更加清新,也更加濕潤,不遠處的湖面上吹來一縷涼風,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一場艱難的“神廟逃亡”
智能手機興起的時候,很多人玩過《神廟逃亡》這個小遊戲:一名冒險者在迷宮般的神廟中奔跑,甩開背後追逐的“怪物”。而在修建阿斯旺大壩的時候,埃及就演示了一場“神廟逃亡”,這場逃亡的主角就是神廟本身。
“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迪亞斯,仰望我的功績,絕望吧!”——這段話出自著名詩人雪萊的《奧茲曼迪亞斯》。“奧茲曼迪亞斯”這個名字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他的另一個名字是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被埃及人稱為“最偉大的祖先”,又被史學家稱為“拉美西斯大帝”。這位著名的法老為古埃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也給千年後的阿斯旺大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如果修建阿斯旺大壩,将會有22座神廟被淹沒,其中就包括阿布辛貝這座拉美西斯二世最著名的神廟。
空中俯瞰阿布辛貝神廟。
這是曆史與發展的直接沖突,對于極力主張修建阿斯旺大壩的納賽爾來說,這也是他遇到的最大的難題之一:如果不顧神廟直接修建大壩,那麼古埃及最燦爛的文化遺産之一就将長眠于水下,最終被破壞殆盡;而如果為了這個神廟就放棄埃及人民的生活和發展,也未免有些因小失大。就在這兩難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伸出了援手,它向世界各國發出呼籲,希望可以通力合作來挽救這些神廟。全世界共有50多個國家作出了回應,其中24個國家的考古學者組成的考察團最終承接了一個偉大的使命:将這些神廟遷移到安全地帶。這是一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而其中最難遷移的是最著名的阿布辛貝神廟。首先,這座神廟是從整個山體中開鑿出來的,而且神廟本體也是非常巨大,有50多米高、60多米深,光是神廟門口的拉美西斯二世和3位神明的雕像就有20多米高。其次,這座神廟的設計有着遠超其幾千年曆史的精巧。阿布辛貝神廟有一個近乎奇迹的現象,就是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即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日,陽光會從神廟大門射入,穿過60多米深的長廊,照射到神廟盡頭的右邊3座神像的身上,讓神像熠熠生輝,而最左邊的黑暗之神卻永遠躲在黑暗裡。這個精巧得幾乎像神話的設計被古埃及人當作神迹一樣看待,這兩個日子被古埃及人稱為“太陽節”。這個設計體現了幾千年前古埃及的建築師們已經精準地掌握了天文、星象、地理、數學、物理等相關知識,而另一方面,如何在神廟搬遷之後保留這項設計,則是給神廟遷移團隊提出的最大難題。
“太陽節”的陽光會照射到神廟最深處的雕像。
面對這兩個難題,神廟遷移團隊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人建議在神廟周圍建立高牆擋住水流;還有人提出在神廟周圍建立一個純淨水壩,然後在遺址上蓋一個巨大的玻璃罩,讓阿布辛貝神廟成為水下博物館。不過由于技術難度太高,這些方案都被否定了。最後執行的方案有些簡單粗暴——将神廟切割成塊,然後搬運到其他地方再重新組合在一起。這個方案聽起來有點像“把大象放進冰箱裡需要幾步”的笑話,但執行起來的難度其實一點也不小。為了保護神廟,工人們采用了手工切割的方式,用鋼鋸将神廟一點點地鋸開,最終整個神廟被切割成2000多塊——最小的有10噸重,最大的則有30多噸,然後将這些碎塊轉移到新的地方,像搭積木一樣地拼起來。将神廟拆開本就不易,而拼合在一起則更難。拼合的時候原本考慮使用黏合劑,但人們發現如此巨大的石塊用黏合劑根本不管用,于是不得不選擇用鋼筋将切割的直角邊固定,最後用石粉填充鋸縫。如今在參觀神廟的時候,如果仔細觀察還能看到神像上的一些淺色的切割線。現在4座神像中左起第2座的上半身已經殘破,但這并不是搬遷的時候造成的,而是在一次地震中損毀的。
記錄下當年阿布辛貝神廟“搬家”的曆史影像。
阿布辛貝神廟的搬遷工作持續了4年,這座神廟終于保住了。這項搬遷工程可以說是全世界文物保護事業的一個壯舉,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盡管無數一流的科學技術人員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測算手段,但神廟搬遷之後,“太陽節”的時間還是出現了偏差,比原來晚了一天。雖然有一些失誤,但這座偉大的神廟終究還是保住了,一同“逃亡”的其他神廟也在附近“安了家”,成為了熱門的旅遊地點。人們在參觀這些神廟的時候,不僅能感受到古埃及的輝煌,也可以感受到現代人們在努力發展的同時不忘對祖先遺産的尊重和保護。比阿斯旺大壩更加宏偉的,也許正是人們的這種精神。
阿斯旺大壩修建後,被 “搶救”出來的神廟建築群。
伊泰普水電站的綠色工程
提起巴西,人們可能一下子會想到亞馬孫廣袤的熱帶雨林、裡約熱内盧宏偉的基督山與熱情的狂歡節,還有寬度達到4公裡的世界最寬瀑布——伊瓜蘇大瀑布。
伊瓜蘇大瀑布被譽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每秒鐘有超過4.5萬加侖的水流從伊瓜蘇瀑布的多條水柱中以雷霆萬鈞之勢傾瀉而下,氣勢磅礴,震撼人心。“伊瓜蘇”在印第安語中就是“大水”的意思,而位于瀑布旁的伊瓜蘇市每年要接待7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其實很多人來到這裡,除了欣賞伊瓜蘇瀑布這個自然奇觀,還會到城市的另一端欣賞一個人造奇觀——伊泰普水電站。
世界上很多水電站都因其宏大的工程本身而成為旅遊景點,伊泰普水電站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伊泰普水電站位于巴西與巴拉圭交界的世界第五大河——巴拉那河,是由巴西和巴拉圭共同建設的,被“美國土木工程協會”評選為世界七大現代奇迹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伊泰普水電站都牢牢占據着世界水電站的頭把交椅,直到後來才被我國的三峽水電站超越。來到這裡人們會發現,讓水電站成為旅遊景點并不是工程建好之後的突發奇想,而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就經過了細緻的規劃和精心的打造。
伊泰普水電站開閘洩洪時的壯觀景象。
與很多大壩一樣,伊泰普水電站從籌備之初就存在着很多争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會導緻瓜伊拉瀑布徹底消失。瓜伊拉瀑布位于巴拉那河的峽谷中,由18個瀑布組成,總寬90米,總落差114米,40公裡外都能聽到瀑布的轟鳴聲。瓜伊拉瀑布最大的特點就是水流非常充沛,它曾經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瀑布之一,每秒鐘的平均流量超過1萬立方米。如此充沛的水量既帶來了美麗壯觀的景色,也帶來了汛期洪水的隐患,還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如果能被利用起來,将是一個巨大的寶藏。
最終,巴西和巴拉圭還是決定合作修建這座水電站,人們在瓜伊拉瀑布邊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葬禮。1986年9月,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自然學家來參加這場瓜伊拉瀑布的葬禮,時任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也親自到場,他特意穿上葬禮專用的黑色禮服,主持了這場特殊的儀式。
面對發展與自然美景之間的沖突,雖然還是發展的動力占了上風,但巴西和巴拉圭并沒有将生态環境丢到一邊。在伊泰普工程開工之前,就已提出了有關生态影響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并指出了可能存在的環境問題,為了查清其消極影響并找出克服的辦法,進行了認真的環境保護研究。随後又進行了社會的、生物的和自然方面的細緻調查,建立了詳盡的資料檔案,包括考古、森林、動物、水生環境、沉積作用、氣候和土地征用等。在水庫建成後,将水位上漲後形成的數十個孤島建設成獨立的生态保護中心,用以維護當地生态系統的多樣性。這就是伊泰普水電站的綠色工程。如今伊泰普動物園已經成為遊客們除了參觀水電站本身之外最喜歡的去處之一。伊泰普動物園除了作為旅遊景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對野生動物進行試驗性的捕捉和養護,為将來的動物拯救工作打下了基礎。而在水庫周邊,則建立了超過6萬公頃的綠色保護帶,其中永久的保護帶就有100米寬,這個由數十個種類、數百萬棵樹木組成的綠色走廊,除了維持生态,也成為了遊客進行遊覽的好去處。
長期以來,水電站對于魚類的影響一直是最大的,而伊泰普水電站在建設的時候也想到了這一點。為了減少對大壩下遊的負面影響,當局完成了一項魚類産卵渠道工程,藉由洄遊訓練,減少環境影響,促進下遊漁業生産。結合産卵渠道和水産養殖站的工作,促進了當地魚類的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1986年,伊泰普水庫開始圈養魚類,圈養技術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在某些魚種中已取得明顯效果。1987年,人們開始救助被困在水輪機裡的魚,共救出約2.5萬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伊泰普水電站的魚類保護工作成為了全球的典範,而如今這些保護措施和成果也成為了水電站遊覽的一部分。
除了自然環境層面的保護,伊泰普水電站在人文層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立了按年代和文化劃分的考古勘測點273個,包括遺址、藝術品、遺迹17萬多處,最古老的可追溯到公元前6100年,伊泰普的“考古遊戲”一直是孩子們的最愛。到了晚上,也有夜景遊和大壩燈光秀,還可在水電站的天文中心欣賞璀璨的星空。
在每年的旅遊收益中,水電站還會拿出相當一部分作為“伊泰普科技園基金”,不但可以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還專門成立了“伊泰普科普園”。不得不說伊泰普水電站的科普工作做得很好,除了展示廳裡的各種圖片資料,還有水電站很多設施的模型和部件展出,大到幾人高的管道部件,小到可愛的工程師人偶玩具,還配有專業人員為遊客進行講解,伊泰普水電站在工業旅遊上的細節設計着實令人歎服。出了展示廳,外面的小景或機器人模型等都是用建站時的工業廢料所建,據說是一些工程人員的即興之作,現在都當寶貝一樣展示和保護。
水電站觀景台。
在伊泰普水電站,還有一個特殊的景觀“名人植物園”,很多國家的政要參觀完水電站之後,都會被邀請在“名人植物園”種上一棵樹,并且在樹上挂上銘牌留念。最令人感動的是,并不是隻有名人政要才有資格在這裡種樹挂銘牌,“名人植物園”有一項特殊的規定,凡是在水電站工作15年以上的普通建設者,都可以在這裡親手栽下一棵小樹苗,挂上紀念牌。有些樹已經長大了,有些還隻是幼苗,一代代的建設者們用樹木構成一片綠色的印迹,給後人留下思念。這不僅是一片綠色的園林,更是一首美好贊歌。
“伊泰普”,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會唱歌的石頭”。在來到水電站之前的幾天,伊瓜蘇下了幾天的傾盆大雨,所以很幸運地可以看到伊泰普水電站洩洪,據說每年隻有幾次機會可以目睹這樣的大場面,可以說非常幸運。盡管為了安全,參觀洩洪的觀景台距離洩洪道的距離有将近3公裡遠,但噴薄而出的水流還是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聲響,果然是“會唱歌的石頭”。導遊介紹,洩洪時候的水量有時候可以達到伊瓜蘇瀑布的2倍之多。也許,在瓜伊拉瀑布消失之後,水電站洩洪形成的“人造瀑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人們的遺憾,而洩洪水道的轟鳴聲,則是為瓜伊拉瀑布獻上的一曲挽歌。
2016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參觀伊泰普水電站的時候表示:“水可以很和平、寬容與和諧。但與此同時,水也可能帶來災難。因此,水應當以潔淨、可持續和和平的方式得到維護。”
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水一直是最重要的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水,而如何可持續地利用水資源,則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環保與發展,也許從來都不是對立的,隻要我們富有創新精神,将道德意願、政治意願和科技能力結合在一起,我們就能夠為人類和地球打造出一片最美好的未來。
本文載于《世界博覽》雜志2022年第16期
責任編輯:Zan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