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首《題臨安邸》,短短28個字,無數複雜的感情躍然紙上。
繁華熱鬧的場景,無數人冷漠的内心,欣喜與悲涼交相輝映,好一番景象。
因為《題臨安邸》是古代詩歌的典型代表,因此它被收錄進學生課本之中。
然而随着人們思想的不斷進步,部分家長對《題臨安邸》提出了質疑。山外青山樓外樓究竟有何不妥之處?為什麼家長想要将這7個字删除呢?
意蘊深刻北宋年間,金人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的兩個皇帝皆成為了俘虜,整個國家人心惶惶,處于亡國的危險之中。
看見形勢不妙,趙構緊急逃亡江南,在臨安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史稱南宋。
中原地區受到的侮辱還曆曆在目,目前趙構是收複失地的唯一希望,整個宋朝的人都對他抱有極大的期待。
沒有人想到,南宋不僅沒有趁機發展自身、奮力反擊,反而終日縱情聲色犬馬。
南宋的統治者甚至不理朝政,每天在淫亂的生活中碌碌無為。
南宋二年,趙構來到杭州,被眼前的繁盛景象深深吸引,他在這裡大興土木,建名堂,修太廟。
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南宋統治者心中唯一的挂念就是尋歡作樂。
上至皇帝下至商賈,每一個人都沉溺在奢靡的生活中無法自拔。
宋代詩人林升對統治者碌碌無為的行為憤憤不平,然而他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不滿,于是将悲憤的感情寄托于詩句中,《題臨安邸》橫空出世。
林升将這首詩寫在南宋都城臨安某間旅社的牆上,他本人也因為這首詩一戰成名。
山外青山樓外樓,詩人将臨安城的高山、高樓容納其中,層層疊疊,着實吸引人眼球。
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自然風光秀美,社會生活安逸,無數人為之心動。
事實果真如此嗎?西湖歌舞幾時休?為什麼一篇歌舞升平的祥和景象引起了人們的厭惡,他們不禁發問:這些歌舞究竟什麼時候能夠平息呢?
此句一出,情感已經到達了巅峰,詩人表達自己對國破家亡的痛心,同時也将對統治者夜夜笙歌的厭惡全部訴諸筆端。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此遊客非彼遊客,乃是象征着樂不思蜀的統治階級的隐喻。
彼時的統治階層已經完全忘記了國仇家恨,他們被奢靡的暖風吹散了心智,将如今的苟且偷生的杭州當成是北宋原來的都城汴州。
時至今日,這首字字真言的古詩已經流傳了800年,人們不禁感歎:一個毫無名氣的小詩人,一首題在旅店牆上的古詩,如今竟然已經成為了千古絕唱,命運的安排從來都奇妙無比,但是《題臨安邸》中表達的感情卻已經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
争議不斷
因為這首歌的情感豐富而細膩,它被當作優秀詩句收錄于中國的教材之中。
對于學生來說,這首詩是一場盛宴,一場可以回顧從前曆史,親臨其境感受人們的無奈與悲涼感情的盛宴,也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
然而衆多家長卻對《題臨安邸》十分抵觸,原因無他,隻是因為西湖歌舞幾時休7個字。
西湖歌舞幾時休究竟有何不妥之處呢?’
首先,提出質疑的是杭州的家長。
在他們看來,西湖就是整個城市的标志,因此幾乎每個杭州人都對西湖有着一種特殊的歸屬感。
杭州是他們的文化地标,更是他們的文化代表,杭州人不允許任何人玷污西湖。
因為《題臨安邸》的傳唱度太高,每個來西湖遊玩的遊客在看到美麗的景象之後都會不自覺地吟出西湖歌舞幾時休這樣的千古絕唱,可是這首悲傷的詩卻與西湖的美景格格不入。
家長們認為這句詩損害了西湖的名聲。
其次,西湖歌舞幾時休表達的是古代有識之士,對上層統治階級誤國誤民的批判。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化,這些情緒已經銷聲匿迹,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的詩句,為什麼還要保留呢?
在家長們看來,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任何人都不應該過多地沉溺于從前的情緒之中,更何況西湖歌舞幾時休這句詩表達的是無比消極的情緒。
一家之言
有人說《題臨安邸》是千古名詩,對于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意義重大;有人說《題臨安邸》傳達着消極的感情,甚至對杭州的西湖美景産生不利的影響。
關于《題臨安邸》是否應該從教材中删除的辯論一直在持續,人們始終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
一方面,《題臨安邸》有時代的烙印,但是卻并不是傳統的糟粕,恰恰相反,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随着速食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開始變得虛無,部分作家急功近利,他們為了利益刻意讨好市場,嚴重擾亂了文學領域的秩序。
然而《題臨安邸》的每一個字都是做着反複斟酌的結果,其中蘊藏的感情也是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入木三分,這樣的文學作品是财富。
如果學生從小就對文學十分感興趣,《題臨安邸》無疑是他們最好的入門作品。
另一方面,對于西湖而言,西湖歌舞幾時休這句詩不僅不是敗壞西湖名聲的殘次品,反而是一種宣傳的好手段。
杭州西湖是美麗的自然景觀,然而《題臨安邸》為它增加了人文色彩。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人們對杭州西湖的印象将更加深刻。
最後,正如哲學家所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
人們對于課本是否應該保留《題臨安邸》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寬松的社會氛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存在,不論立場如何,雙方都應該相互尊重。
中華民族曆經了五千年的發展曆程,曆史長河中的每一部分文化都是寶庫中的瑰寶。
大浪淘沙,無數的糟粕文化被摒棄,而那些流傳千年的文化已經成為了我們永恒的記憶。
傳統文化,栉風沐雨,它們攀越山巒,涉水而來。作為文化傳承者的我們肩負重任,文化接力棒已然在手,中華民族時刻準備着。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内與本号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文章隻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