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内向的人嗎?準确來說,你是那種内向而不善言辭的人嗎?
内向與外向的性格,并沒有什麼高低之分。每種性格在其各自的領域,都能發揮出自身的優勢。然而,内向的人卻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内向而不會随便說話的人;
這種内向的人,他們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但他們會根據不同的場合,而有針對性地呈現出相應的聊天狀态。
例如跟一些好朋友在一起,他們可以成為那個滔滔不絕的人,講笑話、發表意見、談論某些國家大事,都能無所不談。
可是,把他們放到一個“應酬式”的社交場合中,他們就不太願意搭理其他人了。他們甯願靜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或觀察其他人,都“免開尊口”。
第二種,内向卻想表達又無法表達的人;
這一類内向的朋友,不能說他們不會表達,而是他們表達的時候很難得心應手、輕松自如,總是給人放不開的感覺。
不管他們身處什麼樣的場合,跟好朋友在一起也好,跟不太熟悉的人相處也罷,他們往往是那個被其他人容易“忽略”的人。
别人問他們,他們就簡單回答一兩句;不跟他們聊天了,他們就不知道如何加入到别人的話題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兩種類型的内向者,前者在這個社會上還能夠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後者,由于無法沖突性格的限制,就很難在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是這樣一種内向的人,該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聊天能力呢?
為什麼你開口表達會這麼困難?
對于内向的人而言,“表達能力不好”,并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沒辦法沖突心理關口去大膽表達,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隻要他們能夠突破自身的性格限制,敢于讓自己開口,能夠勇于說出自己的聲音,接下來怎麼優化他們的表達技巧,提升他們的聊天能力,才會起到順理成章的效果。
否則,還沒開始就被自己的心理限制住了,即便他們再怎麼努力去鍛煉自己的口才,也很難讓他們的表達如願以償。
那内向的人,為什麼會如此難開口呢?主要有五個原因:
1,擔心自己說得并沒有别人期待得那麼好;
例如你身邊的朋友都有相似的工作經驗,而唯獨你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
當他們的話題都是圍繞着公司的業務怎麼從to C到to B的轉型,如何占領用戶心智,如何培養用戶黏度等,你對這些事不太了解,你自然就“不好意思”開口了。
2,不知道别人會對自己的話語産生什麼負面反應;
好了,即便你有相關的學習,聽明白大家談論的是什麼話題,也可以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可是你擔心自己的“段位”不夠高,說出來的話給不到别人一種“可靠”、“信賴”的感覺,說不定還會惹起他們的笑話,說你不懂裝懂之類的,那倒不如什麼話都不說了。
3,害怕自己的表達重複曾經的失敗經曆;
如果你在以前的時候,試過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而被别人取笑了,那麼下一次你再碰到類似的情景,這種心理陰影就會對你産生影響。為了避免讓自己受傷,你隻要選擇逃避,不再随便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4,覺得自己對于談話的準備不夠充分,隻好藏拙;
當你參加某個聚會時,如果你對于大家近來的狀況沒有太多的了解,那麼你就不知道跟他們從何談起。
既然不知道說什麼,隻好不說了,等别人反過來去“挖掘”你的近況,主動去找你聊了。
5,不懂得怎麼調整自己的談話角色,融入當前的場合。
身處一個社交的場合,如果你還是沿用私底下在家那個樣子去應對,沒辦法轉變社交角色,投入其中跟别人交流,那麼你就很難用一種開放的心态去對待聊天了。
我們面對不同的場合,都需要展現出不同的應對角色。參加别人的婚禮,自然要有喜氣洋洋的樣子;參加葬禮,自然要表現得嚴肅莊重。當你無法根據社交場合轉變自己的社交形态時,保持沉默寡言就是最好的“自我防護網”。
當然,當衆講話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容易應付”的事情。我們或多或少在某些時候,都會因為上述某些原因,而導緻自己“不敢開口”。
可是,隻要我們根據自身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很快就能夠讓自己恢複到正常的狀态,重新進入自己的表達節奏裡。
而内向的人,由于缺乏這種調整的經驗,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去調整,而任由自己繼續“逃避”下去,最終就很難改變自己的表達态勢了。
想要改變,内向的人首先要培養出“開口的勇氣”。而培養的方法,就是從“搭話”開始。
構建正确的搭話
搭話,是人際交流中最常見的一種溝通技巧。内向的人,隻要從這種溝通技巧練起來,就很容易培養到自己表達的勇氣。
所謂“搭話”,就是根據别人談論的話題,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言論插入話題裡面,從而跟别人形成一種溝通的态勢。
而“搭話”的形式隻要有兩種:
1,根據話題的關鍵詞,發出提問;
例如大家正在談論的話題,就是怎麼應對工作上的996。如果你的工作還沒有這種現象出現,看似并沒有共同話題,但你可以針對這個話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點”。如:
朋友A:我跟你們說,我們公司加班已經是一種常态,是一種文化了。如果你不把當天的工作做完,你就不要想着回家。
朋友B:不要說你了,我作為體制内的人,近幾年都已經開始有加班的趨勢了。加班也就算了,一點加班費都沒有,還美其名曰“為人民服務”,我還能怎麼樣?
你提問式搭話:你們工作這麼忙,是工作性質決定的,還是說,是你們老闆自己決定的呢?
朋友A:工作性質也是一部分的原因,但是如果老闆不是默認這種情況,誰還會願意待在公司裡呢?
你提問式搭話:難道你們就沒有人,抱怨過這件事而讓老闆“不小心聽見”呢?
有些話題你未必懂得參與去談論,但你可以把自己當成是小學生那樣,适當地針對話題提出一些問題,讓别人去回答。
這種搭話方式,一來可以讓話題得到深挖,二來還可以讓你從中學到新的東西,然後當你再與别的人聊起相關的話題時,也有内容去聊了。
2,根據話題的熟悉程度,補充相關内容;
例如大家都聊起新能源汽車的話題,盡管你沒有購買過這方面的車輛,但你之前也确實讀到相關的報道,所以在大家談話期間,你就可以适當補充某些你知道的内容。如:
朋友A:我近來看中了蔚來ES6這輛車。我前兩天剛好試駕過,在座位的舒适感以及空間感方面,我覺得真的無可挑剔。
朋友B:蔚來還行,不過理想one更對我的胃口。隻有一個版本,一來就是高配,而且還比蔚來便宜十幾萬,給我一個理由不選擇它。
你補充式搭話:确實!如果讓我選,我也會選擇理想one。畢竟它還有一個“增程式混合動力模式”,解決我們出行的續航焦慮。在我們這些小城市,充電的地方沒那麼多,理想one會更适合。
朋友A:但你們不覺得,理想one的設計有點中規中矩嗎?沒有蔚來那麼有“未來”的味道。
你補充式搭話:就是實用的樣子嘛!當然啦,這麼笨重的車身,我看過資料,市區跑的話,油耗至少11、12升左右,這也是一個“減分”的地方,就看你傾向哪方面了。
這些話題的内容,隻要你留意過相關的報道或者資訊,其實偶爾加插一兩句,就已經滿足到交流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一旦你跟大家形成正向的交流态勢,你開口的勇氣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了。
也就是說,你要懂得從實踐中,通過簡單的方式去積累“交談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幫助你提升開口的勇氣。
因為做到上述這樣的搭話,一點都不困難。隻要你懂得怎麼跟别人構建“正向的交流态勢”,有了信心,自然你就能夠繼續“開更大的口”了。
添加一點熱情的态度
内向的人,永遠都給人一種“冷冷淡淡”的感覺,一點激情的都沒有。
這當然不是問題。隻是别人跟你聊天的時候,很容易感受到你身上這種冷淡的态度,就沒有繼續跟你聊下去的欲望了。
試想一下,你跟一個女生聊天,女生永遠都是愛理不理那樣,不管你怎麼找話題,對方都不去搭理你,你有什麼感覺呢?
所以,想要讓自己從“不會聊天”變成“能夠聊天”,最重要的就是從态度上的轉變。怎麼轉變呢?就是試着為自己的言語,添加一點熱情的“佐料”。
熱情是什麼樣子?就是你積極、正面的情緒,“粘附”在你的話語上面。例如你說“恭喜發财”,熱情的表達和死氣沉沉的表達,會給人什麼感覺?你現在自己試着做一下,然後記住熱情表達的樣子。
你是不是會面帶微笑、表情輕松、态度自然地抱拳跟别人說:“Hello,你好啊!恭喜發财啊,新年快樂!好久沒見了!”聽起來是不是給人很悅耳的感覺?
同樣,你跟别人聊天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做。那什麼樣的熱情,才算是恰當呢?你可以給自己模拟一個場景出來。舉個例子。
場景一:
朋友:小楊,好久沒見了,近來幹什麼?
你:沒有幹什麼啊!
朋友:沒幹什麼,為什麼上次朋友聚會,你都沒有過來呢?在忙什麼?
你:那天不舒服,就不想出門了,就在家看書。
朋友:不會吧!現在好了嗎?
你:已經好了。
朋友:那好吧!不打擾你了,下次再聊吧!
場景二:
朋友:小楊,好久沒見了,近來幹什麼?
你:喂,小李!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你啊!真的好久沒見了!
朋友:對啊,你近來忙什麼?
你:也沒忙什麼,一直都深居簡出。上班工作,下班回家。
朋友:那為什麼上次朋友聚會,你都沒有過來呢?
你:那天我怕剛好不舒服,身體都不來勁兒,就不想出門了,留在家看書算了。
朋友:不會吧!現在好了嗎?
你:早已經好了。那你呢?近來忙什麼?
朋友:我換了新工作,打算回到這邊工作了。
你:為什麼這麼突然?你找到工作了嗎?
朋友:找到啦,我現在正要去面試!我就是想換個新環境嘛,以前的工作太沒意思了。
你:換個環境也好!那好吧,先不打擾你了,下一次出來再聊。
通過這兩個場景的對比,你感受到其中的不同之處嗎?是不是場景二的對話,會給你更加熱情、更加容易交談的感覺呢?
這個不同之處的熱情,有兩個特點:
第一,你的回答給到别人更多的回應;
“更多的回應”,意味着你釋放出來的信息是開放的,積極的,跟朋友的對話“有來有往”,而不是好像場景一的對話那樣,隻有被動回答,給人一種“拒人于千裡之外”的感覺。
第二,你的回答能夠體現出更多的個人情緒;
如果你用一種冷冷淡淡的語氣去呈現場景二的對話,你是不是會感覺很奇怪?因為語句是熱情的,但語氣是冷淡的話,就給人不太協調的感覺了。
這就是根據交談場合轉變自己社交角色的行為。
所以,當你跟别人構建聊天時,一定要懂得從語句和語氣上入手,塑造出一種熱情、積極的情緒态度。那些表達能力好的人,都懂得這樣去做。你看看《奇葩說》那些選手,有誰不是聲線激昂地去說出自己的話呢?
如果你也想做到這樣,給你兩個建議:
語句上:
懂得拓展話題;
懂得如何發問;
懂得講述自己的觀點,學習邏輯表達的技巧,反複練習運用,直到自己能夠構建“長句表達”。
語氣上:
根據場合調整社交角色;
根據社交角色調整說話的情緒;
私底下模拟不同的對話場景,反複朗讀練習,直到自己能夠自如表現出這種語氣。
當你能夠做到這個樣子,你的表達能力,就能夠得到提高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