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文閱讀蘇洵

古文閱讀蘇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21:19:18

蘇洵《谏論(上)》譯文

陳錦雲 翻譯

古文閱讀蘇洵(蘇洵谏論上譯文)1

陳錦雲近照

陳錦雲按語:蘇洵《谏論(上)》是一篇極佳的議論文範文,餘深愛之,拟推之于萬千學子。然其文中引用十七個關于遊說的曆史事例,前因後果,不查原文,實在難以明了。網上所見譯文,不但事實不清,而且掐頭去尾,敷衍了事,看了等于沒看,不能解決問題。餘不揣淺陋,強為之解;因手頭紙質書籍有限,恐有疏漏不當之處。但是想到世上之事,大多難臻盡善盡美之境,故定稿之,發表之,冀有些許助益于初學者也。2022年9月7日白露節于德化。

不論古時還是現代,人們議論進谏,往往贊成諷谏,貶低直谏,這種說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來的。

我認為,諷谏、直谏,是一樣的,隻看使用的方法怎麼樣罷了。(楚莊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為樂),伍舉使用隐語(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進谏,楚莊王(聽了以後)卻荒淫放縱得更加厲害了(《韓非子•喻老》,《史記•楚世家》);(嫪毐兵變被車裂後,秦始皇遷趙姬于雍城囚禁,谏而死者二十七人),(這時齊國人)茅焦抱着必死之心,解開衣服,正言進谏,秦始皇(反而)立即省悟過來,(撤掉拒谏榜文,迎回趙姬,母子關系得以恢複)(《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呂不韋列傳》,《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五回)。諷谏當然不能一概贊成,直谏也不能輕易貶低的。所以我說:隻看使用的方法怎麼樣罷了。如果能掌握适當的方法,那麼君主比夏桀、商纣還稍強一些者,我進谏一百次他會聽從一百次的,何況是虛心納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當的方法,那麼君主比唐堯、虞舜還稍差一些者,我進谏一百次他會不聽從一百次的,何況是拒絕忠言的君主呢?(起題)

情況如此,那麼什麼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就像古代遊說諸侯的策士那樣就可以了。那般遊說諸侯的策士,靠着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他的詭詐;我要進谏君主,靠着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我的忠貞。讓我全面論述一下它的實際效果吧!周朝衰落,遊說之風在諸侯各國間興盛起來,從此以後,世世代代都有這樣的人物。我隻是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進谏君主而被聽從的僅有百分之一,遊說君主而被聽從的卻占十分之九;進谏君主因而喪命的比比皆是,遊說君主因而喪命的卻沒有聽說過。然而觸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處,有時遊說比進谏還嚴重呢。由此可知,關鍵不一定在諷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承題)

遊說的方法可供進谏時取法的有五種:講清道理開導他,從形勢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誘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諷谕他,這些就是所說的五種方法。

(秦攻趙甚急,趙求救于齊,齊國要求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才能出兵,趙威後不肯,并嚴厲拒谏),左師觸龍認為趙太後愛女兒勝過愛兒子,并用“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後,眨眼之間長安君就出國做人質去了(《戰國策•趙策四》);(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于秦。秦使張唐往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不肯行),左丞相甘茂之孫、文信侯呂不韋的門客甘羅,拿武安君(白起不肯再次領兵伐趙忤逆應侯範雎(Fan ju))“去鹹陽七裡而立死于杜郵”這件事诘問張唐,張唐驚懼,立刻答應去做燕相并且定下了出發日期(《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秦末趙王武臣被燕軍俘虜,燕欲分趙地半而歸王,殺了多個趙國使者,談判不成),這時趙國一個“斯養卒”(役卒)把張耳、陳馀兩位賢王“各欲南門而王”、“亦欲分趙而王”、“名為求趙王,實欲殺之”,若分趙而王,則局面将更難應付的道理告訴燕将,燕将立即把武臣釋放了,歸還給趙國(《史記•張耳陳馀列傳》)。這些就是講清道理開導他的事例呀。

(春秋末年,齊國大夫田常“欲作亂于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伐魯”),孔子弟子子貢用“憂在内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伐魯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的道理來指教田常,于是齊國去征伐強國吳國,齊師敗績,魯國得存(《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楚欲與齊韓連合伐秦,因欲圖周。周王赧使周惠王之子武公遊說楚人),武公認為楚國“欲器之至而忘弑君之亂”,“臣恐天下以器仇楚也”,并用“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猶攻之也。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于虎矣”的譬喻威脅頃襄王,于是楚國就不敢謀劃進攻西周了(《史記•楚世家》);秦圍趙之邯鄲,魏王欲尊秦昭王為帝,使客将軍辛垣衍入邯鄲說趙帝秦,齊國的高士魯仲連用“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秦帝将變易諸侯之大臣”等辯論之詞來使辛垣衍感到恐懼,于是魏國就不敢尊秦王為帝了(《戰國策•趙策三》)。這些就是從形勢上禁止他的事例呀。

(齊國人)田生用萬戶侯打動呂後的幸臣大谒者張子卿,(讓他按照呂後的意圖暗示群臣,請求封呂産為王,并且建議呂後同時加封漢高祖的疏族、營陵侯劉澤,借以鞏固諸呂的地位),于是劉澤被封為琅琊王了(《史記•荊燕世家》);(有人向漢惠帝劉盈诋毀呂太後的幸臣辟陽侯審食其(Shen yi ji),惠帝欲誅辟陽侯),(平原君)朱建用富貴引誘惠帝的幸臣闳籍孺,(讓他勸說惠帝釋放辟陽侯),于是辟陽侯就被赦免了(《史記•郦生陸賈列傳》);(漢景帝時,梁孝王劉武派人刺殺大臣袁盎等十幾人,景帝劉啟追查梁孝王),齊地人鄒陽用(景帝王娡皇後之兄)蓋侯王長君之妹可獲太後及景帝的(雙重)寵愛、親幸的理由誘導他,王長君果然向景帝進谏,勿複追查袁盎等被刺案,梁孝王遂得解脫(《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漢書•鄒陽傳》,《中國廉政文化曆史故事:鄒陽大義(三十二)》,《異為己用:鄒陽說王長君救梁王》)。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誘他的事例呀。

蘇秦用韓國本是大國,卻落了個“牛後”的名義羞辱韓宣惠王,于是韓惠王手按寶劍,仰天長歎,決意不事秦,而入縱約(《史記•蘇秦列傳》,《資治通鑒》);範睢用四大貴人獨斷專行,秦國簡直等于沒有國王恥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請教,遂廢太後,逐四貴于關外(《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沛公劉邦的軍隊過昌邑、高陽,高陽人郦食其(Li yi ji)求見),“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長揖”,用“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刺激沛公,并以“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說之,使劉邦立即停止洗腳,遣散美女,聽取計策,并且封他為廣野君,擔任謀士之職(《史記•高祖本紀》)。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

(秦昭王聞其賢,求見孟嘗君。孟嘗君田文将入秦,賓客谏阻,不聽),門客蘇代用土偶人“我生于土,敗則歸土”至死不離故土的故事譏笑田文,田文于是停止入秦之行(《史記•孟嘗君列傳》);(楚頃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者,王召而問之),楚國射雁獵手用“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的比喻“欲以激怒襄王”,“于是頃襄王遣使于諸侯,複為縱,欲以伐秦”(《史記•楚世家》);漢初辯士、齊人蒯通用“娶婦當娶幽居守寡不出門者”的道理啟發齊相曹參,(“然則求臣亦猶是也”),曹參終于以“隐居不嫁,未嘗卑節下意以求仕”的東郭先生、梁石君為上賓(《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說韓信語、反駁劉邦語若幹,《漢書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等四人合傳)。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諷谕他的事例呀。

以上五種,都是見解偏頗、不夠公平的說法。雖然如此,由忠臣來運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麼緣故呢?講清道理開導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會醒悟;從形勢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驕傲,也一定會害怕;使用利益引誘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會振奮起來;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會堅強起來;含蓄委婉地諷谕他,君主即使兇暴,也一定會接受意見。醒悟就會明白,害怕就會謹慎,振奮就會勤勞,堅強就會勇敢,接受就會寬厚。輔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這裡了。(轉題)

照我看來,從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見必定(被)聽從,治理政事必定(會)成功,沒有誰比得上唐代魏鄭公。當初,他其實學的是縱橫家的學說,這就是所謂能掌握适當方法的人吧?

唉!龍逄、比幹進谏國君,招緻殺身之禍,也不能稱為好臣子,因為他們沒有蘇秦、張儀的得力方法;蘇秦、張儀遊說國君,取得功名利祿,可是不免被人譏為遊說之徒,因為他們沒有龍逄、比幹的耿耿忠心。因此,對于龍逄、比幹,我肯定并學習他們的心地,但是卻不肯定并學習他們的方法;對于蘇秦、張儀,我肯定并學習他們的方法,但是卻不肯定并學習他們的心地,以便供進谏時取法。(合題)

(陳錦雲編輯、整理,2011年4月12日初稿,2022年9月7日二稿)

古文閱讀蘇洵(蘇洵谏論上譯文)2

春華秋實

附錄:谏論(上)原文

(北宋)蘇洵

古今論谏,常與諷而少直。其說蓋出于仲尼。

吾以為諷、直一也,顧用之之術何如耳。伍舉進隐語,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論,秦帝立悟。諷固不可盡與,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顧用之之術何如耳。然則仲尼之說非乎?曰:仲尼之說,純乎經者也。吾之說,參乎權而歸乎經者也。如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聽矣,況虛己者乎?不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若堯舜者,吾百谏而百不聽矣,況逆忠者乎?(起題)

然則奚術而可?曰:機智勇辯如古遊說之士而已。夫遊說之士,以機智勇辯濟其詐;吾欲谏者,以機智勇辯濟其忠。請備論其效。周衰,遊說熾于列國,自是世有其人。吾獨怪夫谏而從者百一,說而從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說而死者未嘗聞。然而抵觸忌諱,說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諷,而必乎術也。(承題)

說之術可為谏法者五:理谕之,勢禁之,利誘之,激怒之,隐諷之之謂也。

觸龍以趙後愛女賢于愛子,未旋踵而長安君出質;甘羅以杜郵之死诘張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趙卒以兩賢王之意語燕,而立歸武臣,此理而谕之也。

子貢以内憂教田常,而齊不得伐魯;武公以麋鹿脅頃襄,而楚不敢圖周;魯連以烹醢懼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勢而禁之也。

田生以萬戶侯啟張卿,而劉澤封;朱建以富貴餌闳孺,而辟陽赦;鄒陽以愛幸悅長君,而梁王釋,此利而誘之也。

蘇秦以牛後羞韓,而惠王按劍太息;範睢以無王恥秦,而昭王長跪請教;郦生以助秦淩漢,而沛公辍洗聽計,此激而怒之也。

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襄王,蒯通以娶婦悟齊相,此隐而諷之也。

五者,相傾險诐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則?理而谕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隐而諷之,主雖暴必容。悟則明,懼則恭,奮則勤,立則勇,容則寬,緻君之道盡于此矣。(轉題)

吾觀昔之臣言必從、理必濟,莫如唐魏鄭公,其初實學縱橫之說,此所謂得其術者欤?

噫!龍逄、比幹不獲稱良臣,無蘇秦、張儀之術也;蘇秦、張儀不免為遊說,無龍逄、比幹之心也。是以龍逄、比幹,吾取其心,不取其術;蘇秦、張儀,吾取其術,不取其心,以為谏法。(合題)

(選自《三蘇集》(插圖本)第39頁,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12月第1版。陳錦雲老師編輯、整理、點評,2009年5月6日于德化。)

古文閱讀蘇洵(蘇洵谏論上譯文)3

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12月第1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