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咖啡賽道紅海加劇,一面是連鎖咖啡們困于成本,一面是線下巨頭們蜂擁入局,誰能跑出星巴克瑞幸之外的“第三模式”,勝利天平會偏向哪一邊?
5月6日,李甯對近日申請注冊“甯咖啡NING COFFEE”商标作出回應,表示将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務,目前該商标申請仍在等待實質審查中。至于何時正式開賣,尚無更多信息可透露。
關于賣咖啡的原因,李甯表示,公司關注零售終端的消費者購買體驗,希望通過優化店内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适度和體驗感。“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務,将會是李甯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李甯跨界入局的背景,是近幾年資本助推的咖啡創業風潮。
2018年至今,新銳咖啡品牌層出不窮,中國郵政、中石油、天津狗不理、華住、同仁堂、來伊份等各類線下巨頭也紛紛湧入咖啡賽道,希望為增長乏力的線下店鋪注入新的營收增長點。
已坐擁近6000家門店的李甯,能否成為新老玩家中率先突圍的那個?
5800 門店,超過星巴克
按照李甯表述,公司會基于現有門店,而不是單獨開店來賣咖啡。據一季報,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點(不包括李甯YOUNG)達5872個。
另一個重要的參考數據:截止2022年4月的統計,連鎖咖啡品牌中,全國門店數量排名第一的是6671家的瑞幸;第二名星巴克有5654家;第三名是麥當勞旗下品牌麥咖啡,有1675家。也就是說,若李甯目前國内店鋪都開始賣咖啡,門店數将超過星巴克,僅次于瑞幸。
從增速來看,在疫情反複的背景之下,一些巨頭更加謹慎,拓店計劃放緩。
2020年6月,星巴克宣布計劃在未來18個月内永久關閉約400家經營門店。在今年第二财季報告中,新增門店僅為97家。同時,星巴克表示,鑒于中國市場短期的高度不确定性,決定暫時撤回 2022 财年剩餘兩個季度的業績指引。
而獲得資本助推,瘋狂拓店的的新品牌們體量尚小。風頭最深的manner,截止4月的國内門店數為412家;被稱為“中國新一代年輕人星巴克”的M stand僅有179家,與星巴克、李甯們的量級相差14倍、32倍。
有分析觀點指出,作為服裝品牌,李甯點位多分布在商業區,甚至商場内,與連鎖咖啡品牌點位選擇具有高度協同性,若能有效拓展,不容小觑。
為提高“店效”?
從公司财報來看,李甯近期表現不錯。
财報數據顯示,2021年度公司營收達225.72億元,同比增長56.1%;淨利潤為40.11億元,同比增長136%,超出預估的211億元和36.3億元;毛利率為53%,同比去年提升3.9個百分點。
這是李甯首次全年營收破200億元,40億的淨利潤,也相當于2017至2020四年利潤的總和。公司表示,由于聚焦核心業務效率提升,毛利率和經營利潤率有所上升,營收大幅改善。
“未來不會過多關注開多少門店,更多關注線下單店高質量拓展。”李甯聯席CEO錢炜表示。截至21年末,李甯單店月均店效(效益)提升接近60%,大店數量超1200家,月均店效達60萬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運動品牌江湖,李甯和安踏一直交替追逐着冠軍寶座。自2011年開啟全球收購模式,安踏超越了品牌力更強的李甯,發展一騎絕塵,李甯卻陷入了長達三年的虧損。
2018年至今,李甯靠塑造中高端品牌“李甯中國”扭虧為盈,加速狂奔,安踏卻因為多品牌營銷的重負,經營效率難以提升,營收利潤增速趨緩。2021年,李甯擴店204家,安踏卻減少了超500家,營收利潤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到了“重奪王座”的關鍵階段。
對于李甯來說,賣咖啡能賺錢嗎?可以參考殼牌集團執行副總裁、零售業務總裁柯一凡曾在接受采訪時的表述,殼牌的優選便利店每年能夠售出約2.5億杯咖啡,4.5億份小吃,“咖啡比油的利潤率要高得多”。
另外,近兩年新銳連鎖咖啡品牌融資頻率高,規模大,多在數億元以上,咖啡單店的估值也在水漲船高,對港股上市公司李甯來說不失為一個好故事。
據平安證券統計,Manner曆經多輪融資,估值超30億美元,擁有近300家門店,單店估值達1007萬美元;MStand估值達40億人民币,87家門店,單店估值達690萬美元;拟在中國上市的Tim Hortons,估值16.88億美元,335家門店,單店估值達504萬美元。
開咖啡店,或也是上升期的李甯增加店效,或者讓店“顯的更值錢”的一部分。
線下點位之争
過去一年間,新消費行業降溫,咖啡茶飲的故事卻始終火熱,跨界入局者衆。
擁有上萬點位的“交通物流系”飲品店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包括中石油旗下“好客咖啡”、中石化旗下“易捷咖啡”、殼牌合資公司的“Deliby Shell”、中國鐵路旗下“扳道茶”、中國郵政旗下“郵局咖啡”等。
另一派則是“零售轉型系”飲品店,在供應鍊管理上或許更為順滑。包括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狗不理旗下“高樂雅咖啡”、來伊份旗下“來咖啡”,以及李甯将要推出的“甯咖啡”等。
上述兩類轉型玩家的共同點是,已擁有成千上萬現成的線下點位。
青桐資本投資副總裁陳蕙琳指出,在線下業态方面,可分為三種,即“第三空間”大店、即取即走的小店,以及便利店模式咖啡。“在沒有很強的産品差異化選擇時,消費者通常會在就近門店購買。因此快速地開店,也是想搶占好的點位。”
“線下競争歸根到底是點位的競争,每個地方适合開店的點位就那麼多。”曾在2021年看過6個咖啡項目的投資經理李雅珺表示。
經曆了2020年新品牌的激進擴張,一二線城市的競争已非常激烈,開店與關店高速并行,加上疫情催化帶來的原料上漲,咖啡行業已開始大幅洗牌。
開頭容易,堅持難。某一線咖啡品牌産品開發負責人在去年底表示,2022年綜合成本平均上漲至少23%~27%。“如果算上持續走高的人工成本,大部分品牌的成本壓力上漲近30%。”
“開一家咖啡店的門檻是比較低的,但保持單店乃至多店的持續盈利是很難的,這是綜合能力的映射。未來行業對品牌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能突圍的咖啡品牌一定要在各方面能力都無明顯短闆。”三頓半投資人Stefanie指出。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則認為,如果對咖啡的供應鍊、品質技術等方面不具備差異化經驗或能力,就無法突出競争力。同質化程度高,最終的結果就是擠在紅海裡進行“價格肉搏”。
對于李甯跨界一事,有業内人士評論,跨界者要走通咖啡賽道,需要把品牌本身的特點和咖啡結合起來,建立品牌的壁壘。“相較一些傳統老字号,李甯原有客群相對年輕化,與咖啡主要受衆更為貼合,或許機會更大一些。”
坐擁豐富線下點位之餘,産品能否與需求端匹配, 公司能否把握周轉流程較快的餐飲供應鍊,将共同構成“李甯們”未來的危與機。
本文源自環球老虎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