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培計劃工作創新與改進?十年來,北大“國培計劃”的課程建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清華大學國培計劃工作創新與改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十年來,北大“國培計劃”的課程建設
以北京大學的工作實踐探索為例(2010—2020年)
楊虎,代鑫
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課程質量是決定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效果的根本要素。高度重視課程建設并不斷提高課程質量,是保證“國培計劃”項目實現預期目标的首要條件。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國培”項目課程,應遵循黨和國家的基本政策要求、借鑒教師發展和成人學習等理論的學理指導、滿足一線教師日益變化的實際需求、體現高校在服務社會及學術創新的價值追求。以此為依據,十餘年來,北京大學的“國培”課程建設工作經曆了教師專業課程、互動生成課程、信息融合課程、多元文化課程建設四個逐步深入和提升的發展階段,在确保實現培訓目标的過程中發揮了綜合性大學的獨特優勢。在新時期,要切實保證并不斷提升“國培”的課程質量,高校應在及時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的系統學習和研究,制定高質量課程建設的基本要素和标準,建設适用于混合培訓模式的課程資源,形成資源共建共享常态化機制。
課程是教師在各級各類培訓研修中的主要學習載體,課程質量是決定教師培訓效果的根本要素,因此,在實施“國培計劃”(以下簡稱“國培”)項目時,切實保證并不斷提高課程質量,以切實發揮其在教師培訓中的“示範引領”作用,就成為包括高校在内的一切培訓機構應該高度重視并重點解決的核心問題。要确保高質量的教師培訓效果,就要持續性地建設和輸出貼合需求、品質過硬的培訓課程。十餘年來,借助“國培”的平台,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加入到教師培訓工作中來,在課程建設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獨特作用。在實踐中可以看出,在課程建設方面,師範類院校基于教師職業人才培養的特定目标,在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知識、教學技能等方面更具有職業針對性,綜合性大學則在視野拓展課程、研究課程、多學科整合課程、文化浸潤課程等方面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二者的密切配合,實現了不同類型院校在“國培”課程建設上的優勢互補以及教師培訓課程的多元化發展。
北京大學作為我國最早參與“國培”項目的綜合性高校,一貫重視基礎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研究與教師培訓工作的實踐探索。早在2009年,北京大學就率先承辦“國培計劃——高中語文學科及初中語文學科培訓者研修班”,并于2010年獲得教育部首批“國培計劃”教師遠程培訓機構資質。多年來,北京大學一直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以“服務國家戰略、履行社會責任、凸顯北大特色、促進學員成長”為己任,依托自身的學科優勢、師資優勢和平台優勢,圓滿完成了上百個“國培計劃”項目,培訓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逾85萬人次,涵蓋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及學前教育共計32個學科。在實施“國培”項目時,北京大學始終秉持“課好,培訓就好”的工作理念,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抓手,以不斷提高課程質量為追求,整合全校各個教學院系的優質專家資源和力量,聯合全國各地優秀的一線骨幹教師和教研員,開展課程設計、資源建設、教學指導等各項工作,建設了一系列以姜伯駒、溫儒敏、程郁綴、曹文軒等教授為代表的高水平名師名課,積累了涵蓋基礎教育各個階段的品牌課程資源。在課程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北大經驗,形成了鮮明的北大特色,赢得了各方面的一緻好評,多門課程入選教育部“國培”資源庫推薦課程目錄,同時也在參訓學員間産生良好口碑。在“國培”實施十周年的特殊階段,對北京大學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工作進行梳理和總結,可以對未來“國培”以及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深入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一、高校建設“國培”培訓課程的基本依據
為确保教師培訓課程的開發價值與整體質量,北京大學在進行課程建設時主要考慮和依據以下方面的要素:黨和國家在教師培訓方面的政策要求,教師發展理論和成人學習理論的學理指導,一線教師日益變化的實際需求,高校在服務社會及學術創新的價值追求。
(一)黨和國家在教師培訓課程建設方面的政策分析
政策要求是實踐取向的領航者,不同時期教師培訓的相關政策指引着我國整個教師培訓工作和課程建設工作的發展變遷,也是包括北京大學在内的各個高校開展“國培”課程建設的首要依據。2010年“國培”伊始,相關文件中就涉及到課程資源建設内容,随後,教育部組織多次關于教師培訓課程開發指南、課程标準的制定工作,并陸續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文件,對各階段教師培訓的目标和内容做出明确要求,使得教師培訓課程建設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從十餘年來的政策要求變化來看,“國培”對于培訓課程建設的要求逐漸規範化、系統化,課程建設呈現出多元化、分層化、精細化的态勢。北京大學的“國培”課程建設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精神的發展變遷。
“國培”起步階段,對于課程建設的要求較為“泛化”,以優質培訓課程資源聚集為指向,如2010年在《教育部 财政部關于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中提到“開發教師培訓優質資源”,并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國培計劃”培訓課程資源征集、遴選、推薦活動的通知》,引導和鼓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培訓機構和出版部門開發、建設優質培訓課程資源,建設“國培”培訓資源庫,以提高教師培訓質量。随着國培進入發展階段,開始走向“規範化”,2012年專門出台了《“國培計劃”課程标準(試行)》,要求培訓項目要依此标準,并結合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标準、中小學教師校長專業标準等國家标準進行課程設計、研制,促使課程資源建設走向标準化、系統化。之後,伴随“國培”發展日漸成熟,對于課程資源建設的要求更加“多元化”,除了自上而下的預設性課程建設,同時強調自下而上的生成性資源建設,如2013年《“國培計劃”示範性遠程培訓項目管理辦法》中提到“加工、利用生成性資源”,同時開通了“國培”生成性課程資源平台,發揮“國培”生成性資源的示範輻射作用。随着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飛速發展,“國培”開始将信息技術這一時代要素納入課程建設中來,2014年國培項目辦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标準(試行)》,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課程研制提供了依據,“國培”課程第一次進入“主題化”建設。之後,“國培”課程建設的走向日漸“精細化”:2015年起的“國培”實施文件,對培訓内容做出明确要求,除學科專業培訓課程的建設外,還指導了鄉村培訓課程、師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等專題課程的建設方向,要求分層、分類、分科設計培訓課程;2017年始陸續推出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各學科課程标準,逐步建立分類、分崗、分科、分層設計的遞進式、連續式、完整性的培訓課程;2020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出台《“國培計劃”有關項目實施指南》,對11類項目給出具體指導意見,包括課程内容的設置。
(二)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建設的學理指導
在理論和專業層面,教師專業化浪潮和教師專業發展理念的興起,直接推動和影響了“國培”的曆程,奠定了“國培”的角色和價值。“國培”十年的發展曆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觀念理念不斷被重視,不斷被貫徹落實落細的過程。作為一項專業性和系統性很強的國家級培訓工程,“國培”項目的課程建設必須以教師專業發展、成人學習和社會文化等理論為學理指導,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師培訓課程建設體系。
1.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的學理指導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專業生活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其内在專業結構的過程。教師發展理論包括教師信念理論、教師感情理論、教師知識理論、教師能力理論以及教師學習理論、反思理論、合作理論、領導理論、生涯發展理論、倦怠理論、賦權增能理論和性别理論等。教師發展理論的研究表明,在對教師培訓課程進行設計時,不僅要解決教師自身發展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理論生成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的自覺和提升教師理論素養;通過教師反思進行教師專業發展,通過應用、提煉、反思和行動等維度發展教師的各種能力。
2.成人學習理論的學理指導
成人教育學的創始人諾爾斯在1968 年首次提出了關于成人學習的五大特質:成人有獨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導自己的學習;成人像蓄水池一樣積累了很多生活經驗;成人學習需求與變化着的社會角色緊密相關;成人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學習,并且對立即應用的知識感興趣;成人的學習動機更主要地是來自内部而不是外部。
成人學習動機來自于解決實際問題和滿足實際需求的内部驅動教師學習的實用驅動傾向表明,立即可用的、能夠直接轉化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經驗的培訓更感興趣。成人學習動機理論對教師培訓課程的啟示是:設計和建設教師培訓課程必須首先了解參訓者的具體需求,針對他們的需求精心篩選關鍵的學習内容,在内容上吸引教師、激發教師内在學習動機。
3.社會文化理論的學理指導
哲學家哈瑞根據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學習環路模型由四個過程構成:内化,即個體在與文化及他人的交往中,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努力理解與重構新知識;轉化,即個體将這種理解與個人情境進一步結合走向新的能夠指導個人實踐的理解;外化,即新的理解通過實踐行動外化出來,形成成熟的個人經驗;習俗化,如果經驗有效,則被他人所仿效,從而實現某個群體中的習俗化。
這一理論對于實現教師深度學習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啟示是:引導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不斷進行學習反思,外顯已有觀念和知識,促進其内化;幫助教師将内化的新觀念和知識與自己的教學實踐情境建立聯系,将内化的新觀念和知識轉化成可有效指導個人實踐的觀念;支持教師将自己内化和轉化的新觀念和知識付諸實踐,通過真實教學情境中的實踐,新觀念與潛在觀念進行碰撞交鋒,并不斷得到檢驗、調整,最終成為教師的個人成熟經驗;成熟經驗顯性化,并影響于他人。
(三)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的實際需求
全面開展教師培訓課程建設工作既要從教育發展新問題、新趨勢出發,又要從教師的實際工作需要出發,抓好頂層設計師關鍵。在教師培訓工作實踐中存在着多種多樣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的限制條件和制約因素。北京大學通過開展面向不同角色、不同區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調研,就課程建設方面普遍存在的需求進行了分析。
其一,基于角色差異的專業内容需求。
由于一線教育工作者存在着行政事務型、教學業務型、項目組織型、培訓管理型、學術領袖型等多種角色類型,這就需要充分考慮,兼顧多層主體的不同專業發展需求,不能一概而論,要求在課程建設時提供多樣化、多層次、多方向的課程。如對于校長這樣的角色來說,他們更需要宏觀性強、理論性強,有一定理論高度和視野高度的課程;而對于普通一線教師來說,他們則更需要操作性強、實踐性強,具體到教學技能和學科專業層面的課程。
其二,基于工學矛盾的課程形式需求。
一線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着強烈的工學矛盾,迫切想要通過學習和培訓強化自己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但迫于日常教學工作的繁忙,缺少大塊的學習、培訓時間,這種情況下,碎片化、主題式的微課程相對于課時長、系統性較強的課程更具實用性。如某些一線教師反饋,在學習時間較長的網絡課程時,往往還沒有聽到課程的精華部分,就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中斷了學習。
其三,基于效果反饋的實用導向需求。
一線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傾向于“實用導向型”課程,他們希望通過學習課程,能夠給自己的實際工作帶來更直接更明顯的正向反饋和可觀效益,因此,無論是面向什麼角色,實用性強的課程更受歡迎和推崇。當然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實踐需求不僅限于此,在進行教師培訓課程建設時,要充分挖掘、考慮這些實際需求,才能形成效能最大化的教師培訓課程。
(四)高校在教師培訓課程建設方面的價值追求
一是服務基層教育的使命擔當。
十餘年來,高校立足“國培”,助力基礎教育的社會功能正不斷發揮出來,實現了服務基層教育的使命擔當。“國培”嚴格遴選承訓高校, 既保持開放靈活的态度,吸納了包括北大、清華在内的衆多一流綜合大學, 又保持了師範院校的主力軍地位。在培訓課程建設上,綜合大學與師範院校各自發揮力量、優勢互補,形成了高水平、高質量、高層次的多元立體的課程體系,提高了高校面向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的意識和水平,促進了教師培訓課程的層次和品質的提升。
二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工作理念。
為了提高課程建設工作的科學化和精緻化水平,高校始終堅持理論指導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經驗,推出理論成果,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工作理念。一方面,課程建設實踐隻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達到課程品質不斷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課程建設理論隻有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才能更好的指導實踐。
三是促進學術研究創新的自覺追求。
在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的實踐中,高校始終秉持着學術研究創新的自覺追求,認真思考,深入研究,總結典型案例,提煉學術成果。多年來,北京大學除了精心組織并圓滿完成了“示範性項目”“中西部項目”“幼師國培項目”等上百個“國培”項目外,還承擔了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網絡課程開發項目、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課程資源建設項目、北京市高校信息化服務平台和在線資源開發建設人才培養共建項目等多個課程資源研發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對包括“國培”在内的課程資源建設工作進行系統梳理和全面總結,形成學術成果,對業内同行和未來工作提供參考。通過課程建設實踐總結經驗、形成理論,再将學術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工作實踐、指導實際工作。通過這種良性互動機制,促進理論與實踐的雙提升,體現了高校對于學術創新的自覺追求。
來源:發表于《中國成人教育》2020年第24期。
參考文獻
[1]董奇.“國培計劃”:示範引領中國教師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20(09).
[2]朱旭東.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3] Knowels,M.S. Andragogy, Not Pedagogy[J].Adult Leadership, 1968,16(10):350-352.
[4] 毛齊明,蔡宏武.教師學習機制的社會建構主義诠釋[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6).
[5] 姚志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重建和教育變革[J].教育理論與踐,2017,37(08):26-28.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國培計劃”資源庫首批推薦課程資源目錄的通知[EB/OL].
[7]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國培計劃”——示範性集中培訓項目培訓機構的通知[EB/OL].
[8]楊虎.高校黨政幹部教育培訓中的班級文化建設探研——基于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探索實踐和學員的培訓反饋[J].繼續教育,2015,29(12):3-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