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次難忘的旅行上海

一次難忘的旅行上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6:11:02

前不久,第三屆上海“五五購物節”12個标杆活動之一上海鄰裡生活節拉開序幕。本屆上海鄰裡生活節以“人民城市 美好生活”為主題,全面覆蓋生活惠購、便民服務、親子康養、公益活動、文體休閑等多個重點闆塊,聯動本市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示範社區”建設試點單位及相關居民服務業企業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便民服務。

事實上,過去數月,不僅是消費領域開始重視對“鄰裡生活”題材的挖掘,社區營造一線工作者們更是始終在努力地探讨着、實踐着。滬上知名的社區花園營建團隊“四葉草堂”就是其中積極行動的一例。

“四葉草堂”聯合創始人、同濟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劉悅來受邀講述近期策劃活動過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對滬上鄰裡新生活的觀察與展望。

讓疫情不“抑情”

上觀新聞:2020年春天,因為疫情的到來,當各種社區營造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時,您帶領團隊在上海發起了“SEEDING鄰裡守望互助計劃”(編輯注:seeding為“播種”的英譯),助力相識的市民朋友以無接觸的方式交換花種,與友鄰重建信任、種下希望。過去數月,你們創新活動形式的探索始終沒有停下。

劉悅來:沒錯。這些年,我們助力滬上一些社區營建社區花園,結識了很多熱愛生活、熱心公益的市民朋友。所以,雖然疫情來勢洶洶,但我們相信,空間上的阻隔是暫時的,大家在心靈上的聯結始終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來維系和延展。于是,我們在4月初發起了“SEEDING鄰裡守望互助計劃”2.0版。

上觀新聞:相比之前的1.0版,今年的活動策劃有何新意?

劉悅來:過去兩年多來,不少社區營造領域的工作者有一個相通的感受:疫情使得人們的生命意識更為敏感,同時也使得生命體驗更為脆弱——人們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需同時擁有“獨自”和“一起”兩種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SEEDING行動是過往社區花園項目在新境況下的疊代更新,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行動。面對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種種不确定,我們鼓勵大家從家庭陽台和鄰近的樓道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和學習“獨自”“一起”所需要的冷靜、獨立、善意、合作的能力,以個體和家庭的生命力,保障社區和社會整體的韌性。

基于上述認識,2.0版一方面是繼續秉承1.0版“重建信任,種下希望”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我們提出了“讓疫情不抑情”的口号,鼓勵大家提出一些或新奇或有趣的“小事”,助力彼此在難免孤單冷清的居家時光裡,依然可以擁有一份“待到出門之時,山花依舊絢爛”的笃定。

除了倡導大家繼續以無接觸方式分享種子、綠植、知識、溫暖與信任,這一次,我們還拓展出“蔬菜居家再生行動”“變廢為寶大作戰”“兒童家校協作”“互助物資銀行”“線上讀書會”“觀賞窗外計劃”“雲端茶話會”“技能分享文檔”等主題闆塊,豐富大家的互動與聯結。

伴随着活動的展開與推進,使我們深受啟發、打開工作思路的第一個案例來自同濟新村的張永梅老師。在兩年前的SEEDING1.0版的行動中,張永梅老師就是最為我們團隊的小夥伴津津樂道的“超級行動者”。

張老師原本是一位文化交流傳播工作者,平日裡就一直精心打理着自家的小院。參加SEEDING行動後,她在小院裡專門用顔料将一輛廢棄自行車裝飾一新,成為一個全新的種子接力站,與友鄰分享種子和收成。後來,張老師與居住在同一社區的一對建築師夫婦有了更深的交流和互動。沒過多久,他們就一起合作,改善了小區中的一塊公共空間,産生了當時第一個正式挂牌的“SEEDING花園”。這是一個完全由居民們憑借自己的力量共創的迷你社區花園。

這一次,當我們發起2.0版本的SEEDING行動後,張老師很快就響應了這次活動。她把之前已經維系了一段時間的“花友群”微信二維碼發到了小區業主群和團購群裡。那時,社區團購正熱,掃了張老師的二維碼後,花友群的規模一下子從原來的10人左右擴充到了100多人,現在有200多人了。

很多鄰居一進群就問這裡團什麼,張老師就說,“我們這裡不團菜,但是我們可以團一個春天”。一番樸素而又充滿詩意的講述,把很多鄰居都“留”了下來。

一次難忘的旅行上海(他們為鄰居們團出了一個春天)1

小區解封後,居民們在社區花園自發組織聯誼活動。

團購群可以有新使命

上觀新聞:這個“春天”怎麼團呢?

劉悅來:張老師把她培育的十幾種花苗擺到了自家花園外面的“種子接力站”,同時把花苗的照片發到了“花友群”裡。想要這些苗子的鄰居在做核酸檢測或是在小區散步時,就可以順路來拿。

後來,受張老師的啟發,一些鄰居也把自家的苗放過來供其他鄰居取用。前後有30餘戶居民貢獻了花種,形成一個非常好的共享植物種子的氛圍。大家拿回去以後就開始種植,并在“花友群”裡交流經驗。

他們最新的行動計劃是,想把片區中一塊堆滿垃圾的荒廢林地整理一下,做一點美化和更新。這個動議很快得到了50多位鄰居的響應。大家一起商議改造方案和衆籌方式。參與衆籌的鄰居們大都責任意識非常強,積極主動地齊心協力,想把事做成。大家很早就意識到,無論做任何改動或調整都不要給居委會、給小區裡的其他鄰居添亂,并基于這一共識形成了一整套行動規範。

上觀新聞:最近,你們又策劃了“團園行動”。從張老師幫助鄰居“團一個春天”到你們鼓勵更多社區居民參與“團園行動”,又是怎樣一番升華?

劉悅來:很多居民看到“團園”,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團圓”二字,問我們是不是因為中秋節快到了。

其實,我們這個創意更多來自過去數月在很多社區裡為鄰居們籌集物資、忙裡忙外的團長們。社區凝聚力和友愛互助精神的延續需要一定的載體。我們的團園行動正是希望能夠在未來的社區生活中發揮載體的功能。

有朋友問我們,如今不少社區裡的團長群、團購群都逐漸轉淡甚至解散了,你們為什麼還要發起這個活動?可以說,發生在我自己小區裡的一個故事給了我做好這件事的信心。

多年前,我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做過一個社區花園。沒想到,疫情期間,這個小花園在我們小區發揮了重要的“安撫人心”的作用。因為這個小花園正好位于小區居民參與核酸檢測的必經之路上,居民們每天路過它時都會細看一番。其間,依時序盛放的花朵迸發出來的自然美和生命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大家都會忍不住拍照留念。其中,繡球花特别受鄰居們喜愛。

我們小區年輕團長萌青本就是愛花之人。6月初小區正式解封時,他得知有個郊區苗圃的繡球花正苦于賣不出去,快爛在地裡了,便在征求鄰居們的意向後,在小區裡發起了一個“公益團”。

上觀新聞:為何說這是一個“公益團”?

劉悅來:在苗圃裡,繡球花是種在花盆裡的。通常來說,取下花球的部分流通到市場上供市民買回家插花,剩下的枝幹和莖葉就留在苗圃裡繼續培育。聯想到社區花園裡的繡球花種面臨更新換代,萌青細化了一下此次“公益團”的參團方式。簡單來說,鄰居們可以選擇隻買繡球花、不要盆,也可以選擇略微多付幾塊錢,連盆帶花一起買回家,摘取花球後,把留有枝幹和莖葉的盆捐給社區花園,培育未來新的繡球花。

沒想到,這個動議得到了很多鄰居的響應。一些鄰居留下花球後,就把盆送到了社區花園。一些鄰居買了整盆花後直接連花帶盆捐給社區花園。最終,社區花園一共收獲了30多盆繡球花種。

待小區解封以後,鄰居們紛紛行動了起來,一起整理了花園裡的雜草,正式把這些繡球花種種到了花園裡。配合這一行動,居民們自制了海報,在小區内做了宣傳,還拍了小視頻留作紀念。整個過程非常令人振奮。

也就是說,鄰居們并沒有因為生活秩序的恢複而不再聯系,而是為團購群找到了一個新主題,展開新生活。如果說,這個群起先的使命是抱團取暖、守望相助,那麼,如今,通過它,鄰居們不僅延續、升華了友誼,也形成一個豐富彼此社區生活的共同體。尤其是讓社區裡的孩子們,有了更多可以參加的社區活動。

通過“團園行動”,我們也是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機制,将原先的一些社區團購群轉化為社區生活群,将原來那些因團購而凝聚起來的信任和理解,轉化為大家可以進一步謀劃社區美好未來的共識。

一次難忘的旅行上海(他們為鄰居們團出了一個春天)2

小小規劃師們用畫筆記錄下對未來社區的暢想。

社區創新應順勢而為

上觀新聞:事實上,在過去數月間,你們除了“團園行動”,還推動了不少活動的舉辦,有鼓勵少年兒童展開社區未來暢想的“小小社區規劃師工作坊”,有支持市民積極參與上海園林綠化、社區園藝等相關領域的活動和建設的“首屆上海市民社區花園節”等。考慮到疫情防控等因素,這些活動的執行和落地并不容易。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劉悅來:“小小社區規劃師工作坊”是前期就在進展中的活動,後來調整為通過線上方式來推進。考慮到疫情防控等因素,本次社區花園節以小範圍的線下活動加線上直播的形式開展。在推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有兩點行動原則:一是堅持活動本身一定要足夠有趣,二是堅持順勢而為。換言之,我們沒有特别刻意地去想一定要幹什麼、一定要幹成什麼。

參與社區營造多年,我有一個體會:很多時候,我們隻是需要一雙善于發現民間智慧的眼睛。然後,在條件适宜的時候,把這些民間的智慧經由個體的行動稍作轉化,成為吸引更多人來參與的社區營造活動。這些活動時常會像一顆顆種子那樣,自帶營養和時間表,待到水、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俱足時,自然就會萌發。

很多時候,我們推動的社區營造活動都是由一些大家力所能及的小事組成。但是,當更多的人開始參與進來、一起行動時,改變就會發生,進而塑造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不僅每一位參與者的主體性、責任心變得更強,他們還有可能帶着這樣一種積極的狀态去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随之,一個新生活的共同體就會慢慢形成。

我們在社區層面展開工作,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困難或挑戰,有時候甚至會被一些居民質疑和誤解。但一旦真的遇到這種情況,我的經驗是,不管活動規模有多大,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都應該建立起一個開誠布公的對話機制。彼此之間坦誠相待,也是形成共識的必經過程。對話也好,辯論也罷,在此過程中,大家對社會、社區生活、公共責任的理解,對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判斷,都會更進一步。陷入誤解或危機都沒關系,隻要我們還是努力地去化解,一定可以在走出一條路來的同時,促使相通的心意和社群認同在彼此的心間流淌。

欄目主編:龔丹韻

題圖為東明路街道三林苑居民區法治花園布滿了居民們的巧思。 文中圖片均受訪者提供。 視頻說明:《手把手教你如何營造社區花園》 四葉草堂提供

來源:作者:柳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