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偵探刺客另有其人語錄

偵探刺客另有其人語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05:45:56

漢高祖12年,劉邦在平定黥布叛亂之後,返軍長安途中,回到自己久違的故鄉沛縣。為此,高祖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可謂雄豪自放,躊躇滿志。

但沛縣的鄉親們怎麼看?元睢景臣著《哨遍·高祖還鄉》裡有一段唱詞,說的是高祖下車那一刻,一位鄉民眼中的他——猛可裡擡頭觑,觑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少我的錢差發内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隻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堂堂高祖,成了鄉民嘴裡的“劉三”,還欠了人一屁股的錢糧。

大人物,在知根知底的小人物,譬如鄰居、親友、發小等等面前,透明、輕薄如空氣。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西方說法叫“仆人眼中無英雄”。

“仆人眼中無英雄”,在中文世界被挂在了黑格爾名下。黑格爾的确說過這句話,不過,梳理這句名言生成的知識譜系,黑格爾算不得它的源頭,隻能算是這句話病毒式傳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觸發點。

黑格爾在哪本著作裡提及這句話?人們的認知也不乏疏謬之處,中國學人在引用時往往稱,源自《曆史哲學》。

《曆史哲學》德文原版出版于1837年,是黑格爾的學生愛德華德·幹斯根據老師生前在柏林大學的講演稿編輯而成。“仆人眼中無英雄”在《曆史哲學》裡不難找到,出現于該書緒論部分之“哲學的曆史”。黑格爾在探讨偉大人物的私人特性時,抛出此言。這篇緒論,是黑格爾去世前一年,即1830年勘定。在《曆史哲學》最完整的王造時譯本(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3月版)中,原文如下——

人類不能不飲食,他總有友朋親故等的關系;他有時也會憤激、發怒。“仆從眼中無英雄”是一句有名的諺語,我會加上一句——歌德在十年後又重複地說過——“但是那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仆從就是仆從”。

如何理解黑格爾的上述表達?其一,“仆從(人)眼中無英雄”,黑格爾不是原創者,如他自己所言,這是一句有名的諺語。他對這句話的貢獻是,加上了一句“但是那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仆從就是仆從”;其二,黑格爾加上的那一句,歌德在十年後又重複說過。

第一點按下不表,第二點就令人費解了。《曆史哲學》的緒論勘定于黑格爾去世前一年,即1830年,他何以洞悉“歌德在十年後又重複地說過”這件身後事?更何況歌德去世于1832年,他也不可能挨到《曆史哲學》緒論勘定十年後的1840年,再去重複這句話。難道時間穿越了?

就此,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在黑格爾的著作中,《曆史哲學》并非首次提及“仆從眼中無英雄”以及他加上的那一句“但是那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仆從就是仆從”——黑格爾隻是在《曆史哲學》裡重複了自己此前說過的話。

偵探刺客另有其人語錄(語錄偵探仆人眼中無英雄)1

《精神現象學》

那麼前文已述的“前文”是哪一本?以“仆從眼中無英雄”對黑格爾所有著作進行搜索,答案是《精神現象學》。

《精神現象學》出版于1807年,是黑格爾的第一部綱領性著作。在這本書裡,黑格爾系統闡述了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标志着他與謝林在哲學上的徹底決裂。在這本奠定黑格爾哲學體系的著作中,他提出了自己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哲學概念“絕對精神”。

“絕對精神”是怎麼扯上“英雄”的?因為,“絕對精神”在現實世界中總需要一位承載者,他或者唱着大風歌,或者騎在馬背上。事實上,《精神現象學》完稿當日,也就是1806年10月13日,正是耶拿戰役決戰前夜。在這一天,身為耶拿大學教授的黑格爾寫信給好友尼塔麥:“我看見拿破侖,這個世界精神在巡視全城。當我看見這樣一個偉大人物時,真令我産生一種奇異的感覺,他騎在馬背上,他在這裡,集中在這一點上,他要達到全世界、統治全世界。”

拿破侖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世界政壇的頭條人物,作為英雄人物的拿破侖,構成了黑格爾理論的曆史背景和心理基礎。當然,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裡談論“英雄”時,并沒有直接提及拿破侖。

“仆人眼中無英雄”出現在《精神現象學》下卷第六章《精神》之第三節《對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在賀麟、王玖興的經典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6月版)裡,如是表述——

諺語說,“侍從眼中無英雄”;但這并不是因為侍從所服侍的那個人不是英雄,而是因為服侍英雄的那個人隻是侍仆,當英雄同他的侍仆打交道的時候,他不是作為一位英雄而是作為一個要吃飯、要喝水、要穿衣服的人,總而言之,英雄在他的侍仆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乃是他的私人需要和私人表象的個别性。

這是黑格爾首次在著作裡引用“仆人眼中無英雄”。值得注意的是,在《精神現象學》中譯本裡,就這句話加了兩個原編者注:一、歌德于1809年曾采納黑格爾這個意思;二、這是一句法國諺語。

考察第一個原編者注,顯然與黑格爾在《曆史哲學》中的叙述不一緻,歌德不是在《精神現象學》出版十年後(1817年)重複了這句話,而是在此書出版兩年後(1809年)就采納這個意思。

查閱歌德作品目錄,他在1809年出版的作品是小說《親和力》。小說描寫了幾段不倫之戀,對婚姻制度進行了反思,主人公是貴族愛德華與夏洛蒂,國内已有多個中譯本。通讀《親和力》(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11月版,高中甫譯),果然有驚喜。小說第二部的第五章,“奧狄莉(夏洛蒂侄女)日記摘錄”中出現了《精神現象學》原編者注所指的那次“采納”。奧狄莉在日記中稱:“一個出色的人受到傻瓜們的賞識,這是可怕的。人們常說,對于仆人來說不存在英雄。這是因為隻有英雄才識英雄,而仆人大概隻知道重視與他同樣的人。”無需贅言,黑格爾在《曆史哲學》緒論中的記憶發生了偏差,而《精神現象學》裡的原編者注是正确的。

偵探刺客另有其人語錄(語錄偵探仆人眼中無英雄)2

《親和力》

循着《精神現象學》裡原編者注繼續探究,如果說“仆人眼中無英雄”是一句法國諺語,其形成的脈絡又是怎樣?以這句話的法譯“Il n 'y a pas de héros pour le valet de chambre”進行搜索,給出的線索是:路易十四時代的孔代親王,晚年在尚蒂伊城堡做寓公時曾說過這句話。

孔代親王,又稱大孔代,波旁王朝最顯赫的貴族,被認為是十七世界法國最偉大的軍事家。孔代親王戎馬一生,為路易十四開疆拓土。1675年,他因痛風的折磨,被迫卸甲歸田,回到尚蒂伊城堡,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11年。一代将星,成了重疾纏身的病夫。“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生出“仆人眼中無英雄”的哀歎,情有可原。

但孔代在病榻上的哀歎,是否就是這句法國諺語的源頭?網上沒有明确說法。不過,意思相近的表達,卻有更早的出處。言說者也是法國人,比孔代早了一個世紀——蒙田。在他那本百科全書式的哲學随筆裡,曾就平淡的私人生活與顯赫的公衆形象做過辨析。具體表述出現于《蒙田随筆全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馬振騁譯本)第三卷第二章《論悔恨》中:“大家也欣賞阿格西勞斯(斯巴達曆史上的傳奇國王)的做法,他旅行時總是投宿教堂(神廟,或許是更妥當的中譯),為了讓大家和神看到他私下生活是怎麼樣的。有些人在社會上備受尊敬,但是他的妻子與仆人則看不出他有任何出衆的地方。受到仆人稱贊的人是很少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人在自己家裡,還有在自己家鄉做得成先知。”

蒙田是法語從口頭語(俗語、俚語)向書面語轉型的關鍵人物,他的随筆為近世法國人的表達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論及蒙田的随筆,不得不說,古希臘的經驗與智慧是重要的源流。阿格西勞斯即是一例。進而言之,蒙田所闡釋的“顯赫之輩在妻子與仆人看來無甚出衆之處”的觀點,亦源自古希臘。一本叫《你應該了解的1200個西方典故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3月版,宋歌編著)的書,暗示了這種傳承關系。“仆人眼裡無英雄”是1200個典故之一,關于這則典故的溯源是:馬其頓王國安提柯二世(公元前319年-公元前239年)曾被頌揚為“太陽之子”,他卻說“我的仆人對此一無所知”。據此,蒙田在随筆集中說⋯⋯

曆史是英雄的舞台,從安提柯二世到孔代親王、到“馬背上的世界精神”拿破侖⋯⋯紛至沓來,綿延不斷。與之伴随,那些熟悉英雄私密生活和諸多不堪的身邊人,則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對英雄,他們的姿态不是仰視,而是審視甚至俯視。一如黑格爾所言,仆從給英雄脫去長靴,伺候英雄就寝,知道英雄愛喝香槟酒等等。他們(英雄)被這些仆從拉下來,拉到和這些精通人情的仆從們的同一道德水準上——甚或還在那水準之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