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賞析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1:12:50

論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裡的愠,是抱怨發火的意思。

“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憤怒,這不是很有君子的風度嗎?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我不就是個君子嗎?”

是啊,當别人不了解你,不知道你時,你不生氣,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所應有的開闊心胸嗎?用開闊的心胸去包容他人的不理解也是我們應該學會的。

自古最先掌握真理的人一定是少數,對于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的孔子而言,不被他人理解和認同的情形是難免的,甚至是常态。

這裡講一個關于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子路一個非常有名的小故事:

一天,子路上街去買頭盔,看見一位賣布的小販與一位買布的農夫争吵。

賣布的說:“三七二十四。”買布的說:“三七二十一。”

愛管閑事的子路湊上去說:“三七是二十一,七尺布應收二十一個錢。”

賣布的看了一眼子路:“你一個練武的人懂什麼算帳。”

急性子的賣布人與急躁的子路就争了起來,兩人誰也不讓誰,相持不下。

子路就說:“如果三七是二十四,我把頭盔送給你。”賣布的小販扭着脖子說:“三七要是二十一,我把這顆頭割給你當子坐。”他們一緻決定去問孔子。

孔子聽完了賣布人激動的陳述後,就微笑着對子路說:“子路,把頭盔給人家吧。”

子路很不高興地把頭盔給了小販,賣布的小販提着頭盔高高興興地走了。子路問孔子:“三七明明是二十一,您為什麼讓我把頭盔給人家呢?”

孔子笑了笑說:“頭盔輸了還可以再買一個,頭要是割下來就長不出來了。”子路很不高興地走出了老師的房間。

子路剛入孔門不久,遇到如此不滿的事情,耿直急躁的子路一連幾天想不通,打算離開孔門。他去找孔子,說自己想回家看一看,孔子看出了子路的心思,就說:“你要回去可以,不過我送你兩句話你要記住:枯樹莫存身,殺人莫動刃。"

子路拜别了孔子,背着他的長劍踏上了回家的路。

走到曠野裡,一陣風後,天空布滿了陰雲,一會,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子路慌忙向前奔跑,看見前面有一顆枯死的大樹,樹身上裂開了一個大洞,足以藏身躲雨。

子路忙向樹洞跑去,忽然,他想起老師告誡他的那話:“枯樹莫存身。”于是,他停下腳步遲疑了起來。這時,一個炸雷,那棵大樹應聲裂開,子路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回到村裡,已是半夜時分,子路摸到門口,心想:好長時間沒有回來,不知道老婆是否嚴守婦道。于是,子路越牆進院,翻窗入室,摸到床邊,借着微弱的月光,看見床上兩個人頭。

子路一下怒從心起,拔劍在手,正要砍下之時,忽然,又想起老師的告誡:“殺人莫動刃。”于是,把劍插入背後,湊近床邊仔細一看,子路驚得頭發都豎了起來。原來是他的妹妹和嫂子睡在一起。

子路連忙從窗戶爬了出去,連夜又跑回到孔子那裡。從此,子路再也沒有想過要離開師門。

孔子明知道子路是因為不理解自己的苦心而要離開他,卻并不生氣。而且替子路着想,告誡氣頭上的子路,枯樹莫存身,殺人莫動刃。

孔子是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相比之下,遇事沖動,容易莽撞的子路就沒有這種覺悟。

不過話說回來,難道孔子面對别人的誤解,就真的沒有一點點情緒上的波動嗎?未必!如果沒有,孔子就不會說。

當一個人說“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時候,他的心裡就已經在計較了,隻不過為君子者,往往能夠當即釋懷,不再糾結而已。

作為一個時代的智者,有時候不僅不被他人理解認同,甚至還會招來冷嘲熱諷,孔子會不在意嗎?

不過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憤怒有用嗎?抱怨有用嗎?遷怒他人有用嗎?沒有用啊!既然沒有用,為什麼不做一個“人不知而不愠”的風範君子呢?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這句話既是孔子對後人的教導,更是孔子的自我慰藉和自勉。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賞析(論語鑒賞人不知而不愠)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