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爬山虎的腳思維導圖怎麼畫

爬山虎的腳思維導圖怎麼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3 09:12:13

爬山虎的腳思維導圖怎麼畫? 一、文本分析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處處留心皆學問”,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确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爬山虎的腳》是精讀文,作為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處在落實單元要素整體教學的靠前位置,重在學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爬山虎的腳思維導圖怎麼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爬山虎的腳思維導圖怎麼畫(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爬山虎的腳思維導圖怎麼畫

一、文本分析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處處留心皆學問”,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确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爬山虎的腳》是精讀文,作為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處在落實單元要素整體教學的靠前位置,重在學方法。

《爬山虎的腳》以準确形象的語言,描寫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細微變化,以及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這樣的文本可通過反複品味準确生動的描寫,激發學生從細緻、準确、生動的表達中感受作者細緻連續的觀察,感受觀察與表達之間的密切聯系。本課是對人文主題“處處留心皆學問”最貼切的呈現,教學時,可與要素的落實有機融合。

課文結構清晰,共五個自然段,可分三個部分,講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爬山虎的腳及怎樣往上爬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再聯系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由此可以判斷課後習題第二題是本課的核心目标,是落實“體會文章準确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這個能力要素的着力點。

本課的助學系統有兩幅插圖和資料袋。兩幅插圖從面到點進行描繪,不僅能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文内容,還有助于學生感受作者細緻連續的觀察,啟發關注事物的細微處。資料袋向學生示範了兩種記錄觀察的形式:圖文結合和做表格。兩種記錄都顯示記錄者對觀察對象進行了較長時間的連續觀察,學生在橫向或縱向的分類與比較中,感受事物在狀态、顔色等方面的變化,進而了解如何觀察,怎麼寫觀察記錄,為單元習作做準備。

二、學情分析

對于作者而言,沒有細緻的觀察很難有準确形象的文字;對讀者而言,沒有體會到準确形象的文字就很難感受到作者細緻的觀察。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還未充分發展,形象思維仍占主導,準确形象的文字與觀察之間若沒有畫面作中介,不容易産生關聯。如何品味作者準确生動的表達,從而明确表達與觀察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實際觀察中關注事物的細微處,如何進行連續觀察,并把觀察所得轉換成文字記錄。這是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會面臨的問題。

三、教學目标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操”等13個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确形象的語句,借助圖片,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3.抓住爬山虎連續的動作和細絲的變化,能說出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4.利用資料袋,發現觀察對象的細微處及變化,學寫觀察記錄。

四、教學難點

1.抓住爬山虎連續的動作和細絲的變化,能說出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2.利用資料袋,發現觀察對象的細微處及變化,學寫觀察記錄。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标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隙”等13個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理解“舒服”“均勻”“漾起”等詞語的意思。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确形象的語句,借助圖片,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二)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1.引導交流: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你們看見的爬山虎是什麼樣的?

2.過渡: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腳在哪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位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闆書課題)

(三)預習檢查,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讀音,指導生字書寫“虎”“隙”。

課件出示:爬山虎操場嫩葉舒服均勻重疊空隙彎曲漾起

(1)抽學生讀詞語,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2)相機強調彎曲的“曲”的讀音,關聯歌曲的“曲”的讀音;

(3)相機指導寫“虎、隙”。

2.把詞語放到句子中朗讀。

3.默讀課文,思考每個自然段分别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1)引導學生根據提取的信息彙報。

生長的位置

葉子

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顔色

怎麼爬

腳的位置

(2)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結構,把握課文内容。

提問: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四)體會準确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1.朗讀課文,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别仔細。

2.學生自主學習,在書中圈畫。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預設一:發現爬山虎葉子的顔色變化:嫩紅——嫩綠——綠得那麼新鮮。

提問:①嫩紅與紅,嫩綠與綠有什麼區别?②這說明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觀察?(闆書:準确)

預設二: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①出示爬山虎的圖片,理解“一順兒”的意思。

②聯系上下文“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均勻”的意思。(準确)

預設三: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①出示:微風拂過爬山虎葉子微微漾起波紋的視頻。

②說一說“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導朗讀:“拂”和“漾”要讀得輕一些,突出微風的輕柔和葉子微弱的震顫。(闆書:生動)

④朗讀體會

預設四: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而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線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

①畫一畫。學生根據課文内容畫爬山虎的腳。

②比一比。與圖片比較,學生能畫準确則說明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确。(準确)

③品一品,朗讀體會。

4.無論是葉子顔色的變化,還是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形态,以及微風拂過時,葉子輕微的震顫,都被葉聖陶爺爺敏銳的眼睛觀察到了。

5.孩子們,你們覺得葉聖陶爺爺是怎樣觀察的呢?

預設1:葉聖陶爺爺一定是拿着放大鏡觀察的。

預設2:葉聖陶爺爺一定是走得很近,反複看了很多遍。

6.是呀,他之所以能表達得如此準确,是因為他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觀察啊!

(闆書:觀察:細緻)

7.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過那些準确形象的語句,感受到了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下節課我們帶着這些收獲,再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标

1.抓住爬山虎連續的動作和細絲的變化,能說出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激發觀察的興趣。

2.利用資料袋,發現觀察對象的細微處及變化,學寫觀察記錄。

(二)回顧導入

1.回顧交流: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2.小結:作者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寫得如此準确、生動,這離不開作者細緻的觀察。

(三)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1.本課着重在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呢?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1)圈一圈。請圈畫出描寫爬山虎爬牆動作的詞語。

(2)想一想。讨論:“巴”字可以換成其他詞嗎?你覺得哪一個更好呢?邊讀邊想象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

(3)演一演。學生表演,其他同學根據課文内容點評。

(4)說一說。說說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

(5)悟一悟。學生朗讀,思考:作者要經過怎樣的觀察才能發現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闆書:連續)

(6)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你也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預設一: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預設二:以前,我隻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預設三: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迹也沒有了。

小結:圍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到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7)總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觀察得十分細緻,而且進行了連續的觀察。其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如果我們也能這樣連續細緻地觀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四)學寫觀察記錄

1.如果要去觀察,你會選擇觀察什麼呢?

2.自主學習閱讀鍊接。

認真觀察這兩個記錄,看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

①兩種不同的記錄方式;

②從時間來看,需要長時間連續的觀察;

③觀察對象在狀态、顔色等方面有變化。

3.确定觀察任務,學寫觀察記錄

選擇觀察記錄的方式,持續觀察并随時進行記錄。每次記錄觀察時,要與以前的記錄進行比較,留心事物發生的變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