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每個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這是孩子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渡過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重大轉折。
孩子從幼兒到小小少年的轉變期,平穩順利的過渡不僅有助于孩子在未來獲得良好的學業成績,而且能促進他們積極情感的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
這一階段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勢必會讓小一新生的爸爸媽媽們一邊感到“孩子又長大了一些”的欣喜,一邊又産生了不少的擔心和困惑。
這種複雜的情緒,是爸爸媽媽們過度緊張的情緒和對孩子厚重的愛交錯産生的混合體,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三個原因:
家長普遍的内卷憂慮
朋友圈有這麼一個段子,說的是有一位家長打聽,自己的孩子入學前掌握了1500個英語單詞,這個水平上一年級夠嗎?有人回答:在美國夠,在海澱媽媽眼裡不夠。
很多家長期待孩子赢在每一個當下,每一步都不能掉隊,生怕孩子落後于别人,從而産生了嚴重的教育憂慮。
擔心學校環境不達預期
因為不了解具體情況,很多家長擔心諸如學校環境、教室環境、教學設施等學校硬件設施不夠完善,也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會遇到不負責任的老師,擔心孩子周圍的同學很“調皮“,擔心孩子在學校午餐吃不好等等。
出于對未知環境和事物的恐懼,家長們也難免陷入擔憂的情緒之中。
擔心孩子不适應校園生活
小豆包即将從幼兒園“保姆式教育”來到一個有嚴格紀律、課程較多、需要較強獨立性與自覺性的學校中。
很多爸爸媽媽擔心孩子不适應校園生活,擔心在校園生活裡可能遇到的未知事件會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這也是産生擔憂的一大原因。
其實,在孩子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這一期間,爸爸媽媽陷入這種困境的現象非常普遍。
一項關于“中國幼兒園大班和一年級家長對幼升小适應階段感到焦慮的比例“的調查中顯示,大約70%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幼升小時會感到不同程度的困惑。
那麼,在這種困惑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走出這種困惑呢?
本篇主要從家長自身的角度出發,幫助各位小一新生的爸爸媽媽緩解因孩子幼升小而産生的擔憂與困惑。
插播預告
下一期我們來聊聊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如何破解小一新生階段的困境,敬請期待喲~
01.
正确認識小學教育
首先,爸爸媽媽們需要從本質上了解幼兒園和小學的區别,這有助于幫助我們正确認識小學教育,了解這一階段教育的側重點。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主要區别:
01 課程設置
幼兒園:按照幼兒活動範疇領域進行設置,如: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
小學:按照學科特點進行科目劃分,如: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體育、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
02 教育方式
幼兒園:以遊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學習以聽說為主
小學:以正規課業和靜态知識學習為主的教育方式,學習以文字為主
03 學習評價
幼兒園:沒有明确的課業要求,強調學生的興趣和習慣的養成
小學:側重成績及習慣,強調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和知識點的掌握
綜合來看,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别的。這些本質的不同對孩子來說都是人生的第一次,而這些第一次又将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發展。
比如孩子會第一次體驗對日常生活節律的認知與心理調節、第一次學習去遵循強制性目标學習任務、第一次感受到非興趣與非習慣壓力、第一次體驗到自主學習對成功的重要價值等。
正是因為這些區别的存在,才會産生幼兒園到小學是否能平穩過渡這麼一個問題,也就産生了一個怎樣讓兒童适應全新生活階段開端的問題。
02.
認知調整,放松心态
父母對孩子抱有期待的本能,對孩子成長不确定性産生的擔憂,以及來自傳統的教育思想、社會教育環境和對育兒的巨大投入等方面的影響,促使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選擇了:幫孩子搭橋。
為“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入小學前一年甚至更早,爸爸媽媽便通過各種方法,開始對幼兒進行加強突擊式的知識灌輸,希望可以暫時緩解入學後知識斷層的問題。
家長将成績看得過重而采取的“搶跑”式的培養方式,讓孩子每天接收各種超齡的高負荷學習。
一旦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家長很容易采取批評的教育方式,把消極情緒傳遞給孩子,從而打壓了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很容易讓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濘裡。
筆者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
一位老師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圓圈,問一二年級的學生,這是什麼呢?
孩子們的答案可謂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帶着同樣的問題,老師去去問了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們會說像個句号,像個雞蛋等。
再去問初中學生,他們可能會說這就是個圓圈兒,什麼都不像。
最後去問高中乃至大學生,他們認為這個問題不值得回答,甚至會認為你這個人有問題,竟然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
為什麼會有這般明顯的差别呢?是因為年級越低的孩子,越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所以各位小一新生的爸爸媽媽們需要明白的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教育重點,是孩子的興趣激發和習慣培養,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非拼成績基礎。
這一階段需要家長耐心地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切不可急功近利。
家長要相信,有了好的思維能力和習慣,孩子日後的成績必然不會差。
面對各種内卷帶來的焦慮,家長應該調整自我認知,放松心态。
首先,要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興趣
不要一味地用成績來評價孩子,幫助孩子挖掘到自己的興趣,讓興趣成為孩子的自我優勢。
興趣是一個孩子學習的原動力,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内在力量。
當孩子對一個事物産生興趣,興趣就會成為一種動力。他會自覺、持續、專心緻志地去鑽研,甚至會自己主動跨越困難,這時候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
其次,要培養一個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
習慣的養成遠比單純的追求成績更重要。
什麼是習慣?習慣是一種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複,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形成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習慣對人來說非常重要,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和慣性。
習慣一經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監控,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都會按已形成的意志去行動。如:回家後自覺獨立地寫作業、愛護書籍、見到老師問好等等。
幼升小階段,孩子的可塑性極強,這一時期也就成了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期,這個時期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說是投資回報最高的教育。
所以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對孩子的專注力、堅持性、計劃性等學習習慣進行培養。
最後,尊重孩子
作家周國平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詩人紀伯倫說過,“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被尊重過的人,是最有機會學會尊重的人。孩子不是完成家長自己夢想的工具,給孩子空間,讓他擁有選擇的能力與權力。
03.
了解更多學習信息,心中更有數?
小一新生的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鄰居、孩子的校友、在同一所小學上學的孩子家長等,進行多方打聽,以便了解更多學習信息。
硬件環境方面,可以詳細了解一下學校及周邊環境、教室環境,以及學校的教學設是否完備施等。
軟件環境方面,可提前打聽了解授課老師的情況、學校的飲食情況、作息時間,還可以多熟悉一下學校與家之間的路線,方便日後的接送等等。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幼兒園到小學是孩子學校生活中的一大轉折,身心準備遠比知識儲備更重要。
家長需要充分意識到家庭教育在此階段的重要性,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要關注孩子發展的整體性,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幫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馬拉松,對于每一個即将開啟小學生活的小豆包們,爸爸媽媽需要牢記的是:始終重視培養孩子有益于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孩子的人生有無限多種可能,不論家長多麼焦慮,都不可能消除成長中的不确定性。
所以讓我們嘗試着去擁抱這種不确定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上,這樣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這個特殊階段,讓他成為一名更優秀的小學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