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6:10:03

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誰是引發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1

755年12月,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一個叫安祿山的雜胡,帶着各族胡人和漢人從範陽出發,挾着河朔凜冽的北風,沖入繁華日久的中原腹地,将盛唐錦繡無情撕裂,沉睡在盛世春夢中的人們在迷糊中四散奔逃。

這一年,大唐曆史轉向,中國曆史轉向,安史之亂,影響深遠。

從開元到天寶

741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九年,李隆基棄用年号開元,改為天寶。改元的直接原因,是有一小官奏報說,玄元皇帝給他托夢了,說函關尹喜故居有留給大唐的禮物。李隆基派人去挖,果然。于是各地紛紛獻上祥瑞,各級官吏紛紛上奏請改元天寶。為了順從“天意”,李隆基欣然啟用天寶年号。

從開元到天寶,看似是年号的簡單替換,實質上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時代變遷。

開元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精神飽滿、活力十足,面對複雜的局面和繁瑣的事務能全身心撲上去。天寶就是功成名就的大佬,事業已到平台期,自有一幫人去打理,認為該對自己好一點,補償一下曾經虧待的身體和欲望。

開元是一群人的共同創業,天寶是一群人的坐享其成。開元就是一條漫長的盤山路,稍不留神就會滾下懸崖。天寶就是一段看不到盡頭的筆直大道,總以為閉着眼也能走好。

開元代表了英雄的青春,天寶展示着英雄的暮年。

所以,開元是流動的,不斷有新鮮的内容補充。天寶是靜止的,等待着死亡。

然而,曆史上為君者諱的傳統,讓臣子背了本屬于君主的鍋,以至于我們看到很多不合邏輯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李林甫果真隻是一個小人麼?

傳統的曆史書告訴我們,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一個是李林甫,另一個是楊國忠。由于楊國忠當宰相時間短,而李林甫在位時間太長,李的鍋要比楊大。

李林甫的形象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口蜜腹劍”,意思是他面善心狠,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臉。他的小人形象是曆史公認的,即便如李林甫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奸。他的兒子甚至哭着勸他,說他長期占據相位,将來禍至,想做個老百姓都難。李隆基在跑到四川後偶然想起他也認為,李“嫉賢妒能,舉世無雙”

吊詭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小人,擔任宰相時間竟然長達十九年。而他之前的姚崇等人,最長不過三四年。這十九年,又是大唐最繁盛的十九年,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是單憑“口蜜腹劍”能解釋的。

還是得從君權和相權制衡說起。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而中書、門下長官可以是多位,導緻同時擔任宰相者也為多人,這種宰相制度稱為集體宰相制,他們在政事堂集體決議,由其中一位宰相輪值主持,互相牽制,防止擅權。開元時期,擔任宰相的人,大緻分為三派:第一派以張說、張九齡為代表,是以翰林入宰相,靠的是文筆;第二派以姚崇、宋璟為代表,是以吏治入宰相,靠的是政績;第三派以陸象先、蕭嵩為代表,是以豪門入宰相,靠的是身份。李隆基利用這三派修訂律法、建立麗正院、充實國庫、封禅泰山、擴地檢戶,在推行不同的政策時任命相應的宰相,保證了決策和執行上的一緻性。

後來,随着改革進入深水區,加上太子李瑛勢力崛起,李隆基的注意力從皇權相權之争轉移到君權與儲君權力之争上,壓制太子勢力成為重點。張九齡之後,李林甫成為宰相人選。他是唐朝宗室,又是從小吏做起,各方面人緣不錯,最重要是,李林甫堅定支持李隆基的各項決策,敢于硬碰硬。因此,李隆基不再頻繁換相,專一通過李林甫的手,将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林甫在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朝廷,他主持機構改革,裁汰工作人員,減少财政支出。在軍事上,他主持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積極配合李隆基進行了全國範圍的軍事力量調整,充實了邊防力量,在開元、天寶年間頻繁用兵的情況下,仍保持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他還打壓了李瑛一黨,最後導緻李瑛被廢。為防止豪門擅權,他又大量起用蕃人為将,認為他們不會結黨,比較安全。

李林甫的形象從何時開始完全變壞的?

離他最近的《舊唐書》非但沒有完全否定,相反還進行了贊揚“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嘗以愛憎見于容色。自處台衡,動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及國忠誣構,天下以為冤。”但是到了北宋,無論宋祁主編的《新唐書》還是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李林甫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是一個低配版的王安石,這與他們所處的政治立場和階層利益不無關系。

楊國忠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身兼四十餘職,斂财無數。李林甫也斂财,但是他有章法、有制度,而楊國忠則肆無忌憚。李林甫有威嚴,群臣忌憚,安祿山也對他害怕三分,而對楊國忠則直接舉兵相向。

楊貴妃要不要背鍋?

李、楊的愛情,在盛唐的裝點下,變得浪漫而多彩,尤其經過《長恨歌》和《長生殿》的高度藝術化之後,變成了單一主題的唯美愛情,除了曆史學者,沒人再願意理會背後深刻複雜的故事。

事實上,李、楊的情感脈絡與大唐的國運走向同步相連。

楊玉環是李隆基的兒媳,壽王李瑁的妃子,這一點在曆史上沒有疑問。彼時,李隆基最寵愛的武惠妃去世,李隆基情感世界出現了空白,一度精神低落。他最親近的四個兄弟,在開元年間先後離世,尤其他最敬愛的大哥李憲于開元二十九年去世,讓李隆基悲痛欲絕。李憲不但支持李隆基登上皇位,還是李隆基在音樂上的知己。李隆基愛好羯鼓,李憲善吹橫笛,兩人經常在一起探讨音樂。

楊玉環按照安排,先出家為女道士,将身份洗白,再以女道士身份進入内廷,不久即成為貴妃。絕倫的美色,超凡的歌舞技能,一下子就俘獲了55歲的浪漫天子的心,成為他後半生最重要的伴侶。楊貴妃善于擊磬、彈琵琶,即使梨園子弟也自愧不如,尤其是她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更是驚為天人。可以說楊在藝術方面的才能,滿足了李隆基對藝術方面的需求,實現了他除政治外又一人生價值。

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誰是引發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2

于是,一個厭倦了朝政的君王,在事業有成時遇到了紅顔知己,更可以在藝術上綻放第二春,這于個人為幸,于國家則為不幸。無論李、楊之間的愛情有多真誠,對藝術的追求有多執着,都無法掩蓋他們棄國家于不顧所犯下的大錯。

安祿山真的是被楊國忠逼反的麼?

安祿山是安史之亂的直接發動者。多數人的說法認為,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和,安祿山之所以造反是被楊國忠逼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要從唐代國防說起。

唐朝立朝數百年,與其抗衡的鄰居主要有突厥、高麗、吐蕃、回鹘,其中東西突厥分别被太宗父子所滅,高麗距離大唐本土遙遠,回鹘與唐關系一直較好。唯有吐蕃稱霸青藏高原凡二百年,與唐朝相始終,一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唐朝的兵力除了分布與關中之外,在西北用兵最足。李世民整頓府兵制度,将軍府改為折沖府,全國共633個折沖府,關中就占了261個,确保了四方有事,關中之兵可以鎮壓,關中有事,全國之兵可撲滅。

但随時均田制的破壞,府兵逃散嚴重,府兵制逐漸瓦解,終于在開元二十五年被募兵制所取代。原本四年一替的邊境将領被逐漸固定的節度使所取代。節度使從單純的軍事長官逐漸變成軍政合一的一方諸侯,實力大增,造成腹地和邊疆兵力懸殊颠倒的局面,尤其是安祿山執掌的地區對比更加明顯。

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誰是引發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3

安祿山的發迹史,充滿了各種傳奇與冒險,當時的河朔之地,後突厥成不了大氣候,契丹還未崛起,大量胡人湧入,帶動民風從濃郁的漢風轉變為胡風,造成此地魚龍混雜,各種關系交織,極其适合具有冒險精神的人成就事業。

安祿山是雜胡,會說六國語言,靠做生意起家。投軍後,受到張守珪的喜愛,被後者收為義子,一路從偏将做到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号令嚴整,統禦部下極嚴,同時又賞罰分明,因此很得将士擁戴。他極善處理與朝廷的關系,尤其善于在李隆基勉強裝老實、裝笨拙、裝孝順,把李隆基哄得别人都說安祿山要造反唯獨他不相信的地步。

安祿山為什麼要反?

通常的說法是被楊國忠逼反的。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安祿山對其非常忌憚。李死後,不學無術的楊國忠上台,安祿山對他頗多不敬,引起了楊國忠的不滿,多次在李隆基面前挑撥,言安祿山必反。幾次之後,李隆基仍然不信。沒辦法,楊國忠就自己找證據證明安祿山的反心,在最後一次入京證明清白後,安祿山馬不停蹄回到大本營,立即舉兵。

其實安祿山的造反還在于他知己知彼。多次出入京師,安祿山對李唐腹地情況了如指掌,多年在北地經營,安祿山對自己的實力擁有百倍信心。他深信唐朝已經不是太宗、高宗時期的唐朝了,空有一副錦繡的皮囊,在他二十萬鐵騎的踐踏下,很快地癟下去。

還有一個原因在于少數民族内部變亂。安祿山的節度使府邸在幽州,大本營卻在營州。天寶元年,後東突厥葉護阿不思率同羅部一萬帳歸唐,受到李隆基賜姓封王的優待,得以重用。十年來,阿不思東征西讨,為大唐立下了赫赫邊功,這遭了安祿山的忌。尤其是阿不思軍隊所屯之地營州是安祿山萬萬不能碰的大本營,因此除掉阿不思成為安祿山的當務之急。

天寶十一年,安祿山逼阿不思進攻契丹,失敗後害怕遭陷害而北逃,被回纥所捕,終被朝廷殺害。同羅舊部看到首領被害,怒火直指朝廷,這是安祿山再以同情者的姿态介入,自然将同羅部拉入麾下,成為他造反的重要力量。

可以說,楊國忠的逼迫、唐朝的腐朽和同羅的反叛最終促成了安祿山變亂的決心,推動他立即行動,長驅直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