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瑪雅預言中的“世界末日”,雖然這樣的事情并沒有發生,但是這一年還是被人們賦予了神秘的色彩,比如說就有人指出,從2012年開始,時間就過得越來越快,我們的時間好像加速了。實際情況看上去好像也是這樣,在我們的印象中,時間似乎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從我們身邊“溜走”,感覺在不久前才剛剛過完新年,但轉眼間又驚訝地發現,這一年快要過完了。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呢?真的是時間加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時間的流逝速度都是一樣的,而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其實是我們的大腦對客觀時間的感知,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變化,具體表現為年齡越大,我們就會覺得時間過得越快。
很明顯,我們現在的年齡比2012年要大得多,所以我們就會認為從2012年開始,時間就過得越來越快,而假如把這個時間定在已經過去的其他年份,比如說2011年,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其實這種現象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1897年,哲學家保羅.珍尼特(Paul Janet)就曾對此提出過一種解釋,他認為一個人的年齡越大,單位時間的記憶量在這個人所有記憶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就越少。
例如一個人在10歲的時候,1年的記憶量就占了他總記憶量的10%,而當他30歲的時候,這個百分比就下降為3.33%了,因此在這個人的記憶中,30歲那一年的時間就比10歲那年的時間少了三分之二,從而讓他産生時間加速了的感覺。
後來人們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即如果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内的記憶片斷越多,那麼這個單位時間就在他記憶中就顯得越長。
在我們的小時候,世界對我們來說充滿着各種未知,我們的大腦就會在單位時間裡創建很多的記憶片斷來詳細記錄,而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世界的新奇感逐漸消失,大腦就隻會在相關的記憶中留下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說當我們走過一條熟悉的街道後,隻會記得從街道的一頭走到了另一頭,但如果要問在這期間具體看到了什麼人,什麼事,通常我們都是想不起來的,這就說明了我們大腦創建的記憶片斷減少了。
于是我們就會認為,小時候的時間過得很慢,而長大之後時間就過得越來越快。
然而上述的理論隻能從記憶的角度來解釋了這個現象,事實上,不同年齡段的人類對客觀時間的感知确實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有研究人員曾在街頭做了個随機測試,他們分别請一個年輕人與一個老年人估計1分鐘的時間,該實驗結果是,年輕人估計1分鐘到了的時候,客觀時間是1分零2秒,而老年人估計的時間則是1分45秒。
由此可見,還有其他的因素在影響我們對客觀時間的感知,因此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中應該存在着一個“時間感應器”,它決定了我們怎麼去感知客觀時間的流逝速度,遺憾的是,由于人類的大腦太過複雜,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也沒有搞清楚這個“時間感應器”的運行機制,隻能提出一些猜想。
有一個“時間片段假說”認為,人類所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由一幀一幀的“時間片段”組成,每一幀“時間片段”的生成,都會經曆一個過程,首先是視覺系統捕捉到光線,然後将其轉化為生物電信号并傳遞給大腦,在大腦對其分析之後,就形成了一個“時間片段”,若幹幀“時間片段”組合起來,我們就看到了眼前的事物。
該理論認為,大腦從接收到生物電信号一直到完成分析并生成“時間片段”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這段時間就是人類大腦的“時間感應器”的重要參考數據,大腦所用的時間越短,就越覺得時間過得快。
顯而易見的是,在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因為欠缺“工作經驗”而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生成“時間片段”,而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大腦的“工作經驗”就越來越豐富,完成這個過程的時間也就越來越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會産生時間加速了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該假說還可以解釋另一種現象,那就是當我們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在無聊的時候,卻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因為在認真做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一直在認真分析同一種類型的生物電信号,所以其生成“時間片段”的效率就變得很高,于是我們大腦的“時間感應器”就認為時間過得很快了,而在無聊的時候,這種效率就降得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就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了。
除此之外,還有科學家認為人類大腦的“時間感應器”與人類的心跳、呼吸以及神經脈沖的速度有關,比如說人類在3歲的時候,心跳一般為每分鐘86-105次,到了14歲時則為每分鐘76-90次,而到了老年階段,則下降為每分鐘67-80次。
總而言之,客觀時間并沒有加速,而我們所感覺到的“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其實是因為我們大腦對客觀時間的感知出現了偏差,當然了,這跟這種現象跟瑪雅預言中的2012年是沒多大關系的,如果一定要說有關系,那就是2012年時的我們比現在要年輕很多。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