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殊不知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老師,相輔相成,不分彼此。
今天孩子放學到家跟我說:爸爸爸爸,老師又教了我一首詩,我背給你聽。
我看着孩子在那搖頭晃尾地開始背起了王維的《相思》,帶着點炫耀,像所有在等父母誇獎的孩子一樣眼睛裡滿滿的期待。
這一刻我發現孩子不再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了,像所有懂事的孩子一樣心裡有了虛榮心,知道像父母炫耀了。這是每個孩子都曾經曆過的事。可能我應該做點什麼,不能讓她僅僅是流于表面,更應該明白這首詩的意思。
但是時隔多年,這首詩的意思我可以給她講解,但是背景什麼的早已忘卻的一幹二淨了。于是我開始翻閱資料,準備充實自己。
僅僅是孩子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便讓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讓我意識到我不再是一個可以盡心盡責教導孩子的好爸爸。
經曆了一番查找終于找到了一些相關資料,可以跟孩子好好炫耀下。讓她知道她的爸爸依然是博學多才,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們知道,古人大都比較含蓄,相較于今人的直來直去。古人的遮遮掩掩,欲拒還迎的态度給人一種别樣的朦胧美。
學過詩詞的人大都知道,這些也不過是古人用來表達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種形式而已,就像現在的人發朋友圈,發微博。形式不同道理一樣。
古人因為含蓄,所以大多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很少直來直去。這也是詩詞之所以美麗,之所以讓人一遍又一遍地反複誦讀卻不覺無趣吧。
《相思》這首詩是一首五言絕句。王維呢,都比較熟了,唐代有名的大詩人,人稱“詩佛”。稱号可不是随便什麼人都能有的,那是要在某一個領域做到了極緻才有機會獲得的。
王維呢,是詩界的一個另類。他是山水派的代表,但是他信佛,所以詩詞裡往往充滿禅機,正所謂話裡套話,令人難以琢磨,細想卻又充滿哲理。
《相思》第一句呢,就是比較平白直叙地點出了本詩的主題—紅豆。紅豆啊,它生長在南方。就是如此簡潔明了的點名。粗看稀松平常,細看也是如此。但真的如此嗎?
且看第二句,春來發幾枝。看似作者再發問,實則在感慨。感慨春天來了,紅豆又多了許多枝丫。
但是因為多長了幾個枝丫,作者就要感慨,要心事重重嗎?顯然不是。這算是作者買下的一個伏筆,為之後的感情升華做鋪墊。
第三局,願君多采撷。意思也是簡單明了。就是說,希望你啊多采摘一些。這裡的君就是李龜年了。但是為什麼要讓他多采摘呢?下一句就點名了原有。
此物最相思。因為啊,這個東西是最能寄托相思之物了。紅豆又名相思子。
最後一句中,“最”之一字一下子就讓相思之情得到了升華。
再從頭來看整詩,開頭點出産地;次句自然發問卻又暗藏情懷,是為鋪墊;第三句,借人及己,表面勸說友人,又何嘗不是再說自己?最後一句,點睛之筆,一下子點名主題。使整首詩得到了升華。
看完整首再看二句,是不是感覺作者那隐藏的相思之情越發濃烈?
整詩明快卻又委婉含蓄,言淺而情深。難怪有如此之多的人分分譜曲傳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