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晚上,在孩子的再三要求下,我們帶領三個孩子,來到房頂,點燃孔明燈,放飛孔明燈。
“媽媽,為什麼叫孔明燈啊?”孩子們好奇地問道。
“相傳五代時,有一個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着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号,這種松脂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所以把它稱之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諸葛亮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于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大人耐心地解釋給兒子聽。
“孔明燈,又稱許願燈。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在放飛孔明燈時,可以手寫下心願,也可以許下心願,來實現自己的心願。”我又解釋給孩子們。
孩子們聽後非常開心。
孩子們知道孔明燈是許願燈時,在點燃孔明燈時,孩子們在那認真觀察,看到孔明燈被放飛那一刻,孩子們閉上雙眼,嘴裡念念有詞,許下自己的心願。
“媽媽,昨天放孔明燈時,我許下的心願真的實現了。”早上起來,女兒興奮地告訴我,“因為昨天爸爸喝醉了,很難受,昨晚放孔明燈時,我許的是讓爸爸趕快好起來,早上起來後,爸爸真的好了起來。”
“媽媽告訴我,放飛一個孔明燈,許下一個好心願!今年我可以實現很多願望。”看到一個個被放飛的孔明燈,孩子們高興得手舞足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