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鹿媽媽愛生活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轼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今年的端午節,和往年一樣,粽子,香包,侄女提前買了送給我驅邪納福的五彩繩。
又和往年不一樣,因為今年的我,入駐了頭條,成為了一個新媒體文的寫作者。
對于寫作的感悟是:接觸了文字的人,心更敏感,更容易發現事物的美好。也更喜歡用文字表達出自己對人,對事,對家鄉的熱愛。
端午節,是互送安康的節日,是慶祝的節日。
端午節,讓我想起太多小時候的美好。以及家鄉的人過端午的習俗。
1、佩香包
香包是必須要佩戴的,在端午節,香包是祝福,是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在母親的一針一線裡,縫合着母親對孩子健康,快樂,幸福的祈願。
香包
那時候,日子不寬裕,但縫香包卻很講究,打穗的彩色絲線是早早就從貨郎的手裡采購了的。
做香包的布料有自己做衣服剩的角料,也有從裁縫店裡日常收集的碎布料。均挑選鮮豔的顔色。
人們的智慧源于自然,靈感也來源于自然。香包依照花鳥以及動物的形狀,做的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喜鵲香包
其實過去青海的端午節,佩戴香包并不僅僅是小孩子的專利。老奶奶們也會佩戴。
記得那時候村裡的老奶奶們,将美麗的香包佩戴與大襟的胸扣上,平常都是塞在胸前的衣襟裡,時不時的會拿出來欣賞。
給老人佩戴香包,是兒女們對老人的祝福,是祈求老人身體健康的一種表達方式。
02、系彩繩
還有就是戴“鎖兒”,也就是五彩繩。五種對應天地五行的彩色絲線,認真搭配後,搓成繩,拴于小孩子的手腕上。
絲線過細,怕勒着小孩子 ,搓的時候會對折一次,本來就豔麗的絲線,在一個對折裡,更加的鮮亮,讓人愛不釋手。
五彩繩
“鎖兒”是一種美麗的祝福,寓為鎖住健康,鎖住快樂,鎖住幸福。
戴“鎖兒”是普遍現象,不但小孩子要戴。大姑娘小媳婦們更是喜愛,美麗的五彩絲繩,系于腕上,讓白晰的手臂更顯纖細。
愛美的小夥子們也是人人要戴的,因為成了婚的人,那不但是媳婦兒的祝福,還是鎖心的手鍊,是彼此愛的印證與牽挂。
未婚的男孩子,戴的是父母的祝福,是自己對愛情的向往。
“鎖兒”戴了便不可以取下來,要等到“六日六”日這一天,才可以剪下來扔到河裡,意為讓河水帶走所有的疾病和不順。有一個健康順遂的意思。
03、吃粽子
青海人是以面食為主食材,粽子其實是一種外來飲食文化,但不排除大家對粽子的喜愛。
粽子
在端午節,粽子是提前一天就包好的,在端午的前夕,粽子便被放在大鍋裡慢火煮着,粽子的香氣随着炊煙飄散。整個村莊便彌漫在一種甜香裡,小孩子的夢裡,都是粽子的味道。
04、鮮花供祖,楊柳招财,艾草驅邪
記憶裡端午節的清晨是忙碌的清晨,是快樂的清晨。男人們迎着晨曦,折柳枝,将帶有露水清新的濕氣的楊柳枝,插于門縫,綁于廊柱,一為驅邪,二位納财,為下半年的生活迎一個好彩頭。
挂艾葉
女人們踩着露珠,在田間陌上采艾草,将清新的艾草捆紮了懸挂于屋檐,讓艾草特有的香氣随風飄散到屋内,驅趕蚊蟲,驅散邪氣。
端午前後,芍藥花開,豔麗的花兒,連帶着露珠剪下來,供獻在堂前的櫃子上面,似乎還帶着清晨甜香的微風。表達着對先人的敬意和思念。
05、浪山,浪河壩
唐代·權德輿寫到: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農村裡的山山水水,是人們平常要走過幾遍的地方,熟悉到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那個灣裡的河水甜,那個坡上的野果鮮,大家一清二楚。
在端午的這天,人們按部就班,裝飾門廳,準備食物,在太陽升起,地氣略暖後,呼朋喚友,老幼一起出動,到河壩裡去野餐。
野餐
年輕人好動,選擇山坡高地,一來不受大人限制,二來可以居高臨下,以一種閑散的心,欣賞家鄉美景。
一個仲夏的節日,按照祖輩遺留的傳統過下來,充滿了儀式感。也許是古時的先民們,在春耕的忙碌過後,偷來了這仲夏的一日清閑,放松心情,縱情山水。使自己可以以一個更好的狀态,面對下半年的生活。
亦或是我們的祖先,感于天地的恩惠,在這一個陽氣聚攏,飛龍在天的吉日裡,轉山,轉水,以表達對天地,自然的喜愛與敬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