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1200多年前,李白寫下這首奇趣的詩。
他想不到,一千多年後,
“去天上摘星星”成為了現實。
一周前的4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出差六個月的航天員回來了!
看着航天員一個個的出艙,像一場夢。
一場與宇宙連接的夢,變成了現實。
航天員王亞平離開時,
與女兒相約:
我去太空給你摘星星。
如今,她成功返回到地球,
出艙後和大家打招呼:
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去太空摘星星,真浪漫!
如果說詩人的浪漫在詩詞中,
那麼航天人的浪漫就藏在航天重器的名字中。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
當我們凝視航天重器之時,
才知道航天人有多浪漫。
1.
我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羲和
羲和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
取義“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
象征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
古有太陽女神,今有羲和衛星,
都是守護太陽。
2.
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号
月球車——玉兔
“嫦娥奔月”的故事,人盡皆知。
小時候,媽媽看着月亮給我們講故事,
月亮裡有一個仙子,叫嫦娥。
還有一隻玉兔在搗藥。
如今,我會指着衛星告訴媽媽,
月亮裡真有嫦娥,
還有玉兔。
3.
首輛火星車——祝融号
祝融,号赤帝,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
首輛火星車命名為“祝融号”,
火神祝融登陸火星的意思。
古代傳說與現代科技相結合,
承載幾千年炎黃子孫的願景!
4.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号
天問,源于屈原的長詩《天問》。
兩千多年前,
屈原提出了170多個問題,
從陰陽變化,到日月星辰,
一直問到神話傳說,治亂興衰,
是古人對自然宇宙求知的先聲。
兩千多年後,“天問”系列探測器
繼續在宇宙中尋找着屈原的答案。
屈原,你看到了嗎?
5.
中國載人空間站——天宮
“天宮”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神仙的居所,
蘊含航天員在太空更舒适的願望,
寄寓着中國人浪漫情懷和探索精神。
把神話變成了現實,
然後用神話裡的名字以冠之,
使神話不再神話!
6.
衛星導航系統——北鬥
北鬥七星,
自古以來,中國人靠北鬥來指引方向。
多年以前,徐霞客看着北鬥七星,
在山林中尋找方向。
如今,我們打開手機,
通過北鬥定位,找到方向。
北鬥,還是多年前的那個北鬥。
7.
低軌衛星系統——鴻雁
溝通連接萬物,
全球永不失聯。
在太空中的鴻雁通信衛星
擔任着全球的信息“絲路”
古有鴻雁傳書,今有鴻雁傳輸,
不一樣的鴻雁,一樣的寄托。
8.
中繼通信衛星——鵲橋
“鵲橋”是嫦娥四号月球探測器的中繼衛星,
是地月通訊和數據中轉站。
古時,“鵲橋”連接的是牛郎和織女,
如今,“鵲橋”連接的是地球和月亮。
9.
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墨子是古時的科學家。
《墨經》裡記載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實驗,
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用“墨子号”來命名量子衛星,
和衛星本身的意義相符。
銘記所有先輩的付出,
本身就是一種浪漫。
10.
太陽監測衛星計劃——誇父計劃
在《山海經》中,誇父想要摘下太陽,
于是開始追逐太陽,
與太陽賽跑。
在奔于大澤路途中渴死,
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誇父山。
千百年後,我們撿起了誇父的手杖,
開始了新一輪的“逐日”。
11.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悟空”的主要任務是尋找暗物質粒子,
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
悟空是《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名字,
“悟”有領悟的意思,
“悟空”有領悟、探索太空之意;
另一方面,悟空的火眼金睛,
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器,
可以在茫茫太空中,
識别暗物質的蹤影。
12.
中國自行研制的宇宙飛船——神舟
神舟諧音“神州”。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神舟飛船意為代表着中國探索宇宙,
喻意超好有沒有。
并且,“神舟”同時又有神氣、神采飛揚之意,
承載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
每一個名字,似乎都是多年前量身打造的。
每個詞都帶着隻有中國人才懂的意義,
貼切又合适!
探測太陽
羲和,上古神話的太陽女神
探測月亮
嫦娥,傳說中奔月的仙女
探測火星
祝融,傳說中最早的火神
載人航天
神舟,“神奇的天河之舟”
兩千三百多年前,對宇宙,對自然,
屈原發出了“天問”,
而今,
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用一個個衛星、空間站,
來探索着古人的問題,并将他變為現實。
這是穿越千年的互動,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
名字是古人起的,散落在典籍和神話中,
如今,運用在航天的各個領域,
讓每一寸全新的領域,
銘刻我泱泱大國這五千年的曆史風霜。
嫦娥奔月,誇父逐日
北鬥閃耀,悟空求索
華夏祖先已經将名子起好了,
做為後輩的中華兒女一一
将理想變成現實!
上九天攬月,踏宇宙星河,
今天,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
敬中國航天人不懈堅守,
願中國航天夢浪漫永恒。
我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千年前是,未來也是。
【版權聲明】本文内容來源于:詩詞世界,作者:聶隐娘。素材圖片來源于人民日報、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