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網】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18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俊 實習生 張子怡 通訊員 李人揚)“你們看,打開枕頭後面的拉鍊,就能看到裡面的裝置……”周南梅溪湖中學高一學生張雲逸一邊擺弄着手裡的發明作品,一邊講解着自己的發明思路。在近日結束的2022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中,16歲的他憑借“基于遠程傳輸的新冠病人專用枕頭”“無人機智能規劃的災後淤泥分布圖測繪裝置”兩項發明作品斬獲金獎。17日,記者來到周南梅溪湖中學,揭秘這位“雙金”得主的成長故事。
張雲逸展示“基于遠程傳輸的新冠病人專用枕頭”。 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馮啟陽攝
小小枕頭獲了大獎,還申請了專利
一個藍色的枕頭,外形看起來與我們平日裡使用的U型枕差不多,摸上去軟軟彈彈的……就是它在國際大賽中獲得金獎?“别看它外表平平無奇,真正的原理在裡面藏着。”面對記者的疑問,張雲逸笑着打開枕頭。隻見枕頭内部裝有傳感器、記錄儀、信息傳輸等多種裝置,可以測量病人的體溫、咳嗽頻次、咳嗽強度等一些身體數據,并通過無線傳輸将這些數據信息發送到控制中心,實現遠程數據傳輸。
而記者在體驗中發現,這款枕頭雖然内部安裝有多種裝置,但枕頭軟硬适中,頭部枕上去并沒有不适感,并且裝置的靈敏度較高,開啟後兩秒左右便會測量出身體數據。“這件作品使用方便,具有多功能、高效率、人工智能管理等智能化護理特點,既為醫護人員減少了工作量,也能減少病人與醫護人員的直接接觸,從而減少感染的幾率。”張雲逸介紹。
談及這項作品的創作靈感,張雲逸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自己在新聞裡看到醫護人員在一線日夜奮戰、抗擊疫情,便萌生了一個想法——能否發明一個設備,用來減少病人和醫護人員的直接接觸?基于這一思考,張雲逸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發明了“基于遠程傳輸的新冠病人專用枕頭”,目前該作品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據了解,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由上海發明協會主辦,共有國内外672項創新技術成果參展。這是張雲逸的發明作品首次獲得國際賽事金獎。今年9月,他将攜作品參加由倫敦發明協會主辦的2022倫敦國際發明暨貿易展。
發明作品既要腦洞大開,也要接地氣
張雲逸另一項奪金作品是“無人機智能規劃的災後淤泥分布圖測繪裝置”。該裝置通過無人機搭載的測繪系統,對水災受害地區進行x軸和y軸掃描,并将數據傳輸到電腦上進行淤泥地區的面積與深度計算,可以幫助遭遇到洪水災害的地區進行淤泥清理、環境整理以及病媒生物防疫等重要災後重建工作。
“2021年,鄭州遭遇特大暴雨,災後淤泥帶來的危害很大。”張雲逸介紹,在災後重建工作中,需要根據淤泥的分布情況來科學地分配人力、物力,因此繪制淤泥分布圖是關鍵,而這項裝置的創新點在于既實現了淤泥面積及體積的量化處理,為淤泥和消毒提供了客觀的量化依據,又設計了災後淤泥分布圖測繪的裝置,為環保提供了新工具。
從初一起,張雲逸就喜歡琢磨一些平時想到的小創意,并自己動手搗鼓,也經常從新聞中汲取靈感。“他是個愛鑽研的孩子,而且善思考、勤動手。”這是指導老師秦有才對張雲逸的印象。在秦有才看來,學生的發明作品既要腦洞大開、也要接地氣,“如果一項發明創造對現實生活毫無用處,就不能稱之為好的發明。好的發明作品應該能方便人們的生活,推動社會的進步。”
秦有才和張雲逸一起調試“無人機智能規劃的災後淤泥分布圖測繪裝置” 。
學校創客工作室成為“發明小達人”的孵化基地
“具有遠程防盜報警功能的鎖槽裝置”“基于現代通信的水庫洩洪報警及救助裝置”“電力塔架驅鳥裝置”……在周南梅溪湖中學的創客工作室裡,記者看到裡面展示了數十件學生的發明作品,還有滿滿當當的獎牌和榮譽牌匾。“這隻是一部分,省級以上的獎牌多到放不下!”秦有才說。
據了解,該校創客基地成立于2017年,包含創客工作室、機器人創新實驗室、3D打印創新實驗室、生物數碼互動實驗室等室内工作場地、室外勞動實踐基地等,以創客工作室為核心,統領學校的科技創新輔導工作。截至目前,學校師生獲得科技創新國際金獎12個,省級及以上獎項200餘個;學生申請國家專利78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目前已經授權56項,其中2個發明專利已經授權。學校獲得全國知識産權教育試點學校、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優秀實施學校等20多項市級以上榮譽稱号,學校創客工作室還被評為全國創新創造教育先進集體。
本文來自【長沙晚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