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後,生活逐漸好起來,科技多起來,情趣多起來。每逢過年過節,互相送些表達友誼與心意的禮品很适合。那麼,這些年,咱北京都會用什麼東西當做禮品互相贈送呢?
咱們今天就說送過的禮品,還是以北京晚報,在春節前的幾個關于禮品的報道過的為一個“标準”。當然,這些禮品僅限于大路貨,不是巴結谄媚的貴重禮品。禮品這個話題仍然很大,想得到沒想到的,您多多包涵。
第一篇來自1984年1月24日。不用細看,後面為您摘抄。
記者走訪發現,“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台布之類,問津者已越來越少。”而西單結婚禮品商店忙得不可開交,床上用品、成套水具、坤式手包、各式皮箱、糖盒、餅幹桶銷售都不錯。
餅幹桶和涼杯。
而在王府井工美商店,姑娘們還是着重看刺繡的床上用品,小夥子們則看貝雕、軟木雕、塑料盆景。
軟木雕,這在80年代的家裡還是常見的擺件。
其他的實用禮品還有:毛巾被、絲絨油畫、紅皮箱。
接着,一年之後的1985年2月,鮮花已經成為高雅的裝飾品和禮品。鮮花價格高,過去買的人少,但随着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還是1985年2月。很重要的信息是,點心匣子,有些俗了,好在市場上出現的中西式奶油蛋糕,上面裝飾漂亮,拿得出手。
此外,還有絨布畫、盆景、首飾、領帶。首飾作為禮品,報道裡說的清楚,是男女之間互贈。生活水平還沒達到随便買黃金送人的程度。
但是既然領帶作為禮品,西服熱是肯定的了。而盆景我記得當時也挺熱的,鄰居家叔叔就經常圍着一兩塊怪石頭舞刀弄棒,然後放在淺盆裡,擺上個小塔、小船,還真是很有味道。
絨布畫是啥啊?怎麼沒有印象呢?
——————
到了1989年1月,有人做了個調查發現,春節平均每戶計劃送禮開支是61元,而過節的計劃消費不過207元,送禮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花銷。
由于文章中隻寫到了吃喝的花銷,很難說其他的實用類百貨類商品所占禮品的比重。但是,當時名煙名酒價格放開,購買方便了,送煙酒應該是比較常見的現象。
關于營養品送禮的消息,暫時沒有找到。當時市場上确實已經有了很多補品,比如著名的北京蜂王精。但是,1989年3月有報道,補藥并不是那麼好賣。
然而到了1993年7月,晚報報道,補藥還是火了,調查顯示,59%的人認為,買補品送禮非常體面。雖然這個報道并非是春節期間所做,但社會上有這種想法,春節一定也不會例外了。
1993年底,北京電信局推出了鮮花電報的業務。将鮮花與快遞結合,讓鮮花作為禮品再次有了發揮的餘地。
而到了1994年的春節前,針對禮品的社會調查顯示,90%的人都曾在過去的一年裡送過禮。此時,煙酒、水果占去了63%的禮品,其他包裝新穎的食品占21%,隻有11%的人選擇送保健品。
但是,将問題轉向春節,很多人都認為,送老人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打算送保健品的有近46%,“如505神功系列産品、太陽神口服液等。”
505神功元氣袋,現在還在生産。
太陽神現在則沒了,當時小不懂事,現在想想,誰tm起的這麼霸氣側漏的名字?
單位送禮——說白了就是發點兒福利,金龍魚食用油成了首選。另外,當時需要到外地過年走訪的人們,83%選擇送北京特産食品為禮品,“如果脯等”。
金龍魚那個廣告當年也算鋪天蓋地,一條魚飄啊飄,飄過油鍋,裡面的菜就熟了,還很漂亮。
到了1994年5月,晚報有了這樣一篇并不針對春節的禮品總結性稿子,裡面有這樣一席話,“六十年代,最常見的禮品是茶缸、毛巾;七十年代,禮品又發展為鋼筆、筆記本、皮包,而一般老百姓送禮是一個點心匣子,或是兩瓶酒、兩條香煙,逢年過節,滿大街是拎點心匣子的人。八十年代禮品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工藝品到服裝,從文化用品到生活用品,禮品的品種五花八門,但是比較偏重于觀賞價值,即使是背心也要印上字,讓它作為文化衫。到了九十年代,禮品的領域又從注重觀賞價值轉變到實用價值上來。”
随後文中列舉了幾種禮品,木頭車模、仿古車模這種典型觀賞性的,已經退熱降價。而新概念的禮品,幾乎包含各種東西,比如說一個錢包上面,印上些字,就是一個很好的禮品。其實,用現在的話說,大概算是“定制”概念的雛形了。
木頭車模當時還真是挺多的。
此外文章還說到,書籍已經開始作為禮品。
1995年的春節前,經濟記者老前輩吳汾老師,寫了這樣一篇小評論,之前也為您摘錄過。貴的補養品,燕窩蟲草之類的,再貴也有人買;但是,簡單實用的家居禮品,讓人覺得更貼心。
吳老師未來女婿第一次來看未來丈母娘的禮品讓她挺高興,其中包括火腿、酒、香煙。而吳老師自己更實惠:買一兩西洋參,一盒巧克力,一斤茶葉,一斤香菇,一袋子泰國香米。
1995年的春節之後,人們發現,糕點作為禮品似乎冷了下來。算起來,從人手一個點心匣子,到臭街沒人願意買;又從引進奶油西點,到再次冷下來——如果再算上現在的大八件還算流行,點心匣子也經曆兩次起落了。
為什麼呢?因為有了更精緻的蛋糕,老口味要被淘汰了。精緻的西點再次成為受青睐的對象,這西點和80年代剛剛興起的西點絕對是兩個概念,80年代的西點,糕餅硬,奶油很稠很稠;而1995年的西點,幾乎已經普遍使用奶油打泡的制作方法了。名牌,精加工,才能吸引人。
——————
還是1995年的春節後,關于禮品消費的各方說法。
其中的觀點有的值得一說。送書畫作品,頗有古人風範,文化含義深遠;而書籍作為禮品再次被提及。不要攀比,重視實用的概念也被很多人推崇。還有的讀者說到,送假煙刁買人心的現象仍有存在。
1995年之後,我暫時也沒有什麼資料,并且随着生活富足,禮品大概也不再是一種很适合“總結”的東西了。可想而知啊,軟件,手機,牛奶,保健器具,平闆電腦,都會作為禮品出現在生活中。當然還少不了那幾種廣告中惡俗的保健品,比如說腦x金之類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