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日常筆記
1.每天睡覺前要問自己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有沒有量化式的進步,二是有沒有給複利的“1”添磚加瓦。
2.寫周報是件特别有意義的事情,最基本的從四步起:
本周工作(做了哪些事),下周計劃(準備做什麼事)心得思考(有沒有複盤),視野情報(這周從外面學到了什麼)。
寫不出來就是沒幹或沒做出結果,不信,你試試看?
3.關注的很多自媒體,他們從每日一篇内容到每周3篇、5篇,最後為什麼突然停更了?
最近意識到,越往後越需要大量學習沉澱做支撐;不然到臨界點後就會寫不出東西。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辭去了工作變成全職博主,每天沒什麼社交,面對屏幕隻剩焦慮;所以,内容創作者的頭号敵人是,輸出是否能跟上有質量的輸入。
4.這兩年對普通人是最差的兩年,但換個角度也可能是最有機會的兩年。
資源下跌背後正是公司面臨臃腫組織轉型時,經濟好的時候機會不一定輪到個人;現在,隻需要抓住一個行業裡面的一點點紅利,持續地all-in,就有很大的機會。
市面上全是廉價的勞動力,全是便宜的資産,很多大公司像洛克菲勒都是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起來的。
5.普通人把第一曲線做好就是“第二曲線”的開始。
很多人幹濕分離式上班,上班瘋狂劃水,學習工作以外的副業幹貨知識,卻沒有很好地結合。
6.如果想幹點事,什麼生意是好生意?這也是我近兩年思考的問題,最後總結出來的四個特征:
首先得是終身需求,比如星巴克,20歲喝咖啡,30歲、40歲,50歲都能喝,這就是一個好生意。
其次知識技能生意,主播是項産品,但産品背後需要覆蓋大量“知識本身”,如何演講,如何做好銷售,永遠不會過時。
再者高頻消費、高客單價,這“直接決定天花闆在哪裡”,如果這個産品既不高頻,也不終身,那就需要是高單價才有好的利潤。
然後是現有方案不足的生意,是好生意;一個行業市場下最大的媒體中,吐槽前三名是什麼,提問前三名是什麼,這些需求就是沒有被很好地滿足的事情。
7.什麼是核心競争力?别人把如何寫作、如何演講的方法論都給你了“你都做不到”,這就是競争力。
8.現在很多人說自己不願意做某些事,認真觀察發現他們不是「不願意」而是「我不能」,顯然,說我做不到并不丢人,反而更體面。
9.怎麼減少内耗心理?
首先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并接受它,其次回到當下,總是反刍過去和焦慮未來不可能是不可能做好現在的。
再者拿張紙把恐懼寫下來,我通常會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一步一步往深處提問,最後發現好像也沒什麼用。
過度思考本身就像内心世界裡有一個嚴苛的法官,為你制定很多的規則,做不到就批評你,最後試着接納自己。
10.作品和産品是兩件事,看到很多自媒體做很多課程,最後好像都沒怎麼銷售出去,還把自己搞得特别low,我認為是“産品思維”問題。
很多人喜歡在舊場景中找需求,這種思維方式很危險。
準确來說,做産品應該是找到自己未來會服務的那幫人,然後深度打磨,iPhone的刀工之所以好,原因是隻做好那一點點。
11.茶品類空間太大,但很多人還停留在包裝層的創新,這有點局限。
我認為“産品進化”和“場景進化”是突破口;我要做應該會從前者下手,品類夠十幾個再開店。
12.90%的人做不好個人品牌,也不用去學習什麼方法論。
最基礎先把寫作、短視頻兩件事做好才有個人品牌概率,從遠到近看,老子、孟子、莊子甚至現在的各種明星,哪個不是依靠作品出圈。
作品本身就是内容,所以沒有持續内容産出的能力這件事就趁早放棄,畢竟普通人很難做成“流量明星”。
13.真正推動市場改變是很難的,因為市場轉變還得靠消費者實際投票,隻要有人買,市場就永遠都在,但是你不能改變得太離譜。
所以看見不熟悉的雪糕千萬不要拿,1元的老冰棍挺好吃的。
14.這些年風靡行業的社交電商平台倒不少,代購也不斷退場,Ta們都去哪裡了呢?
轉行做vlog博主然後做各種垂類社群,開始自研品牌;果然萬變不離其宗,内卷到最後還是“小微們”的生意。
15.很多人想做直播帶貨,往往第一時間想到學習,我就非常好奇“為什麼要學直播帶貨”?
難道官方沒有教還是沒有操作指南。
不學習就帶不了貨嗎?存在差異才有各種無限可能;換句話說,報名訓練營學出來的直播帶貨可能沒有自己發揮的效果好。
所以我時常說先行動,幹了再說;不去實操,聽講有什麼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