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唐明皇李林甫簡介

唐明皇李林甫簡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21:27:27

早年,李林甫想謀取“司門郎中”之職,于是便托人走宰相源乾曜的關系。不料源乾曜卻譏笑道:“郎官既要有才幹還要有聲望,他是那塊料嗎?”

唐明皇李林甫簡介(李林甫打造的權力王國)1

一提到唐朝丞相李林甫,大家或許就聯想到“壞人、奸詐、禍國”。的确,李林甫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奸相,他貪戀權力,不擇手段……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唐朝擔任宰相18年又7個月,是唐朝任職時間最長的宰相。張九齡,姚崇等人都隻是做了幾年。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讓唐玄宗如此賞識呢?

主持修訂法律條文,領銜完成《唐六典》唐玄宗時期,國家發展遭遇了許多困難。正當唐玄宗苦思冥想國家前途的時候,李林甫不失時機地走進了唐玄宗的視野。在唐玄宗的眼裡,李林甫心狠手辣,是個能幹大事的人,具有管轄衆官員的能力,所以十分看好李林甫。

李林甫崇尚法家,為人處世注重原則秩序,不講人情世故。他主張以法治人,讓人們都在法律的約束下,安分守己,這樣國家才會有良好的秩序。唐玄宗對此也是十分重視。為了實現以法治人,必須要修訂法律條文。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林甫剛進入中樞機構,唐玄宗就委以重任,讓他主持大規模的法律條文修訂工作。李林甫一直都在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因此對于這份修訂工作,他可謂駕輕就熟。他彙集了一批法律專家,對法律進行了紮實和周密的修訂。

曆時兩年,修訂工作終于有所成就。據記載,在這次修訂法律的工作中,被删除的無關緊要的條款1324條,另外2180條得到修正。經修訂的法典于737年宋呈皇帝,計有:律12卷及其疏義30卷、令30卷、式20卷。這些法典在同年秋向全國頒布。這次法典的修訂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劍橋中國隋唐史》對此評價道:“這是唐代最後一次系統地重編全部法典的活動,因此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訂。其中許多原則都符合的中國時代發展的特色,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雖然其間作了若幹較次要的校訂,但這些法律一直到14世紀初都保持着權威性。”

通過新法典的制定,唐玄宗充分見識到了李林甫處理行政問題時思維的缜密與他改革的決心,因此他對李林甫委以更加的重用與信任。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被任命為宰相,開啟了他的宰相生涯。後來,唐玄宗下令由李林甫領銜編寫一本名叫《唐六典》的書。

這部書囊括唐玄宗時期的所有體制内官名,詳細考證了每個官名的曆史演變,對于各級政府部門規則、制度、職責等相關細則都進行了規定,并在其中附上《周禮》的記述,做出了系統的理論介紹。《唐六典》得到了很大的應用,為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的一項創舉。在往後的一個多世紀裡,這部法典一直被作為最方便、最具權威性行的政法而通行全國,即使是新舊官署變革,這種制度也一直沒有改變。

後世史學家對《唐六典》寄予了高度的重視,将其視為一部唐代政治制度的百科全書。但後人對它的編制初衷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大唐帝國的行政法,但更多人認為《唐六典》是一部“禮書”、是一部儒家經典《周禮》的唐代版本。李林甫為了讓法律順利得施行,也是處處以身作則,不管是誰,即使是名門望族或是達官貴人,也必須按照法律行事,否則就将面臨嚴懲。

通過對政府法令法規和法律的調整,李林甫為唐玄宗建立了一個有效維持政府運轉的體制。不得不說,李林甫在他的工作崗位上還是盡職盡責。

在朝廷極具威懾力,安祿山尤其怕他;對于李林甫這個人,司馬光說他:“口有蜜,腹有劍。”但他陰險狡詐的同時,在朝廷也是一個頗有威望的人,朝廷上下對他那就隻有一個“服”字。

李林甫當宰相期間,大權在握。但是他與我們印象裡玩弄職權、貪污受賄的奸臣不太一樣,在大多數情況下,他能保持做事公平,行為舉止皆有法度。《舊唐書》中說:“自處台衡,動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意思是說李林甫處事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尤其是在人事任免這個敏感問題上,可以做到基本的依法辦事。因此朝廷上下對他也是敬畏有加。

關于李林甫在朝廷上的威懾力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名叫安祿山的人,職位是禦使大夫,地位僅次于李林甫。因為安祿山是個粗人,加上皇上寵信,因此十分傲慢。

當時和安祿山同任禦使大夫的還有一個叫王鉷的人,是李林甫手下的人。二人決定聯手給安祿山上一課。當時安祿山和王鉷二人一起來拜見李林甫。王鉷見到李林甫之後,畢恭畢敬地行禮,遠遠超出了一般下級對上級的那種恭敬,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戰戰兢兢的恭敬。安祿山見到王鉷如此恭敬,原本還直直的腰杆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彎了,而且彎得比王鉷還厲害,旁邊人看到都樂了。此外,李林甫手下耳目衆多,經常打探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行蹤。他又用此招對付安祿山。安祿山一有什麼舉動或打算,都有耳目向李林甫報告。李林甫對着安祿山當面點破,安祿山以為李林甫有通神的本領,所以此後每次見李林甫都是畢恭畢敬。

後來安祿山到别的地方當官,每次有使者入京歸來,他都要問李林甫宰相有沒有說什麼和自己有關的話。使者如果回答說:“宰相說您幹得不錯。”安祿山就歡呼雀躍。一旦使者說:“宰相說要您小心行事。”安祿山就倒在地上拍着椅子說:“哎呀!我要完蛋了!”

對于安祿山對李林甫的害怕,《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有這樣的評價:“雖然安祿山力量強大,但他個人仍非常畏懼李林甫,這種關系在這些動亂的年代裡對維持朝廷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此時安祿山還未謀反,就是因為有李林甫能鎮住安祿山。李林甫死了以後,楊國忠當權,安祿山看楊國忠不過是軟弱無能之人,所以他也就肆無忌憚發動兵變了。

主張給予軍人優待與修訂《長行旨符》财政制度

唐玄宗時期的軍事變革就是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所謂募兵制,就是一種通過臨時招募民丁組建軍隊的方法。被招募者一般選取富貴多丁、骁勇善戰者,并舉薦已退任文武官、勳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級将領。裝備由當地政府供給,不足的部分則由本人自備或由親鄰資助。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甫推出了新的政策,給予職業軍人優越的待遇,以吸引人員投軍:“令中書門下與諸道節度使量軍鎮間劇利害,審計兵防定額,于諸色征人及客戶中招募丁壯,長充邊軍,增給田宅,務加體恤。”

這種改革建立在盛唐強大的國力之下,邊防軍日益壯大,成效顯著。不過,這種兵制也是存在不小隐患。龐大的邊防軍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使得政府的财政和後勤出現了巨大的虧空。在建立了職業軍隊之後,政府不僅需要常年支付軍隊的開銷,更需要應對軍隊的封賞和特權,巨幅增長的軍費使朝廷不堪重負。

同時,募兵制還加強了邊鎮的軍隊,而中央的兵力反而空虛了,外重内輕的軍事局面逐漸形成,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另外,李林甫還主持了政府在财政上的改革。他發現朝廷的财政制度混亂、數額名不副實,而且稅收制度的不嚴密引起的弊政和貪腐現象十分嚴重,于是他召集人手對原有制度進行修訂,編成五卷本的《長行旨符》呈送唐玄宗,然後頒布施行。

《長行旨符》規定,每年隻要将各地所需征收的賦稅數額呈報給皇帝,經過批準後執行。

《長行旨符》貫徹之後,唐朝的财政狀況得到了明顯的好轉。政府相關部門辦事效率得到明顯提高,營私舞弊行為也得到了遏制。不僅如此,還查出了原先隐蔽于稅收範圍之外的人口,政府可征稅範圍擴大,使國家的财政收支更加穩定。《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評價道:“這顯然是行政合理化的一個重大步驟,它使帝國的财政制度更緊密地切合地方實際情況。它還是一大創新,因為政府悄悄地放棄了要求稅率和勞役以及财政管理實施細則全國一緻的總原則。”

李林甫是個處事謹慎的人。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具有獨到的眼光,在設計制度方面具具有不錯的天賦,并行動迅猛、敢于作為,因此才能得到了唐玄宗的贊賞與重用。

他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甚至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狼狽出逃的唐玄宗仍然認為李林甫才能卓著,并不認為李林甫是導緻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雖然李林甫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還重用胡将,唐朝走向衰敗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使他在曆史中留下惡名,但是也必須要承認他的政治才能和顯著政績,承認他是一個很細緻很有調理的人,承認他的閃光點。

其實郎官僅是個六七品的小官,隻是在宮裡上班,與皇帝的接觸機會多,升遷起來比較容易。充當郎官的一般都是青年才俊,或者豪門勳貴子弟。李林甫的出身絕對不低,他的曾祖叫李叔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也算是半個宗室子弟。說起來源乾曜也不是别人,他是李林甫的舅舅姜皎的姻親。就這麼一件小事,卻不料源乾曜一點不給面子,還惡語傷人。

唐明皇李林甫簡介(李林甫打造的權力王國)2

客觀講,這事真的不怪源乾曜,李林甫實在是才學粗陋,有點拿不出手。李林甫在吏部工作時曾經鬧出過一個大笑話:唐朝官員考核時,吏部官員要在候選官員的履曆中加注判語,其中某個官員的判語中有“杕(dì)杜”二字,意思是孤生的赤棠樹,引喻為“孤立無援”。

李林甫無知者無畏:“杖杜啥意思?”害得同事們集體噴茶。還有一次,表弟姜度喜得貴子,他給寫了一封賀信,把“弄璋之喜”寫成了“弄獐之喜”。估計姜度鼻子都要氣歪了,美玉般的孩子被搞成了賊頭鼠腦的獐子。

所以,李林甫當了宰相後,人們都偷偷叫他“杖杜宰相”、“弄獐宰相”。源乾曜膽小,皇帝兒子多,萬一被他弄“獐”了可咋整?為安全着想,給他弄了個太子谕德的官銜。那年李林甫都三十多了,一個不學無術的家夥,混混日子罷了,誰能想到他居然成了唐玄宗一朝最具權勢的宰相,沒有之一。那麼,李林甫到底是如何發達的呢?

費盡心機,八年營造關系網

李林甫沒有被世人的嘲諷壓垮,他堅強地活了下來,并且用他的成功告訴後人:社會關系也是一門大學問,誰說我不學無術?你不得不佩服李林甫揚長避短的功力,人家讀書不行,可琢磨人的水平絕對一流,套近乎的技術超一流。宇文融成了他的第一個貴人。宇文融此時正以“括地使”的身份,大力推進括戶括田、客戶附籍和賦役改革。因為政績突出,被唐玄宗提拔為戶部侍郎,離宰相之位一步之遙。

為了扳倒宰相張說,李林甫經宇文融推薦出任禦史中丞,二人又拉攏崔隐甫,對張說展開了輪番攻擊。結果宇文融如願以償取代了張說,李林甫則升任刑部侍郎,又轉任吏部侍郎,成了副部級幹部。這一步跨越非常重要,吏部侍郎是中書省聯署辦公的官員,意味着他已經進入帝國的權力中樞。新的環境需要新的貴人,就像爬山,不同的山勢要換不同的登山工具,于是武惠妃成了他的第二個貴人。

武惠妃一心想将自己的兒子李瑁捧上太子之位,正需要外朝勢力的加持,對李林甫的投懷送抱當然求之不得。二人親密合作,李林甫得空就誇李瑁,武惠妃則不斷給李林甫傳遞唐玄宗的消息,并使勁幫他吹枕頭風。唐玄宗本來就心儀李瑁,可惜一直遭到外朝勢力的反對,此刻終于找到了“盟友”,大有一種心心相印的感覺,于是李林甫大受恩寵。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一個絕佳的機會來了,宰相裴光庭病逝,相位出現空缺了。武惠妃幫李林甫“小火慢炖”了三年,關鍵時刻稍一放松就前功盡棄,李林甫決定該上猛火了——裴光庭的老婆武氏上場。既然武氏能幫上李林甫,說明就是一家人,為何裴光庭在世時不幫李林甫呢?這事裴光庭真的幫不上忙,因為武氏是李林甫的情人。額……李林甫在裴光庭手下工作了三年呀,他竟然在領導家開了扇後門,你服不服吧?可問題是,武氏一介女流,她如何能幫得上李林甫呢?

原來這位武氏是武三思的女兒,當年他們家有一個奴才,後來跟了唐玄宗,如今紅得發紫——高力士。武氏在娘家的時候對高力士一直不錯,此刻他應該能給這個面子。武氏把問題想簡單了,高力士哪裡是那種被人當槍使的角色?錦上添花的事他可以做,雪中送炭嘛,我又不欠你李林甫銀子,憑啥啊?不過高力士看在武氏的情分上,告訴她一條重要的消息:皇帝已經決定任命韓休為相,你讓李林甫立刻去韓府報信。

李林甫多聰明,他火速趕到韓休家裡:“韓大人,我已經在皇帝面前舉薦您出任宰相,皇帝也答應了。”韓休頓時感動眼眶濕潤了:好兄弟,啥也别說了,你就看哥的表現吧。果然,韓休做了宰相後,不遺餘力地向唐玄宗推薦李林甫。第二年,唐玄宗打破“二相制”慣例,增補李林甫為宰相。從宇文融提拔他為禦史中丞,到登上相位,李林甫用八年時間,給自己營造了一個包括外朝、内廷、内眷立體“朋友圈”。他終于可以拍着胸脯說:誰敢再說俺不學無術?

兩面三刀,專撓皇帝癢癢肉

當然,登上相位還不是李林甫的終極目标,因為他僅僅是副相,張九齡才是首相。按照唐玄宗的宰相配置,副相就相當于祭台上的豬頭,是給人看的禮物,大權都在首相那裡。中國人不知道張九齡的不多,人家是曆史上著名的大詩人、大文豪,李林甫給他提攜的資格都不夠。李林甫很有自知之明,不敢硬碰硬,隻能打迂回戰,發揮他兩面三刀的功夫,一邊提升自己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一邊“陰”張九齡。

開元二十三年,太子李瑛與武惠妃的矛盾白熱化,武惠妃的女婿楊洄構陷太子企圖謀害武惠妃母子。唐玄宗大怒,決心要廢黜李瑛,卻遭到了張九齡的極力反對。李林甫當面一聲不吭,退朝後卻讓人給唐玄宗傳話:“這種事是皇帝的家事,為什麼要跟大臣商量呢?”

唐玄宗立刻被打了一針強心劑,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廢了太子,并制造了“一日殺三子”的慘案。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想提拔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宰相,張九齡又反對:“牛仙客不通文墨,怎麼能堪任宰相?不怕被番邦笑話咱們大唐沒人才嗎?”

李林甫再次耍滑頭,他背後給唐玄宗進言:“選拔宰相隻要有才幹就行,沒有才學又有什麼關系?天子用人,用誰都行。”就這樣,李林甫總是順着唐玄宗的意願進谏,又潤物細無聲地将張九齡推向了唐玄宗的對立面。而張九齡明知李林甫兩面三刀,還抓不住他任何把柄。這種事李林甫做起來得心應手,當初唐玄宗想要巡幸洛陽,卻遭到張九齡等人的反對:“現在正是秋收季節,出行會耽誤沿途的農時。”李林甫故技重施:“東西兩京就像陛下的兩個家,想啥時候去就啥時候去,耽務農時怕什麼?大不了給老百姓免點稅就行了嘛。”

就這樣,張九齡越來越被唐玄宗厭棄,而對李林甫的寵幸越發厚重。

口蜜腹劍,陰招踩死競争者

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暗中揭發嚴挺之徇私枉法,張九齡由于替嚴挺之辯白而惹怒了唐玄宗,結果遭到罷相處置。李林甫依然不放心,他又慫恿唐玄宗将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徹底掐斷了張九齡東山再起的念想。

李林甫坑害李适之。李适之是李世民的曾孫,廢太子李承乾的孫子,詩人,此時他是李林甫的副相。李适之跟張九齡一樣,不大看得起李林甫這号人,于是兩人成了死對頭。有一天李林甫“無意”中透露了一個消息:華山發現了一個金礦,儲量驚人,皇帝到現在還不知道。

李适之這個人頭腦有點簡單,不想讓這個功勞被李林甫占了,于是他搶先給唐玄宗做了彙報。唐玄宗一聽大喜過望,立刻招來李林甫詢問。李林甫卻說:“這事臣早就知道啊,但那地方是陛下的本命山,開采就會動了王氣,所以臣既沒告訴陛下,也沒對外界透露。”

唐玄宗大失所望,他找了個借口将李适之臭罵了一頓:“以後你奏事長點腦子,搞清楚了再說。”後來,李林甫連續炮制兩宗冤案,逼死了李适之。就這樣,李林甫上下其手,幹掉了所有對他存在威脅的對手,打造了一個他獨攬大權的朝政結構。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唐玄宗其實不是不知道李林甫黨同伐異、排除異己,卻依然選擇了任其所為。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往蜀地,有一次他跟給事中裴士淹閑談,提到李林甫時他評價說:“李林甫妒賢嫉能,無人能比。”

裴士淹反問:“陛下既然知道,為何還要用他做了這麼長時間的宰相?”

唐玄宗默然無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