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邊城》,在今天已經家喻戶曉,它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中篇小說。
小說《邊城》講的是川湘交界的茶峒裡,一條小溪邊住着擺渡人老船夫和外孫女翠翠。
茶峒城裡有一個船總順順,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天保,二兒子叫傩送。兩個兒子同時喜歡翠翠,兩個人決定以唱歌的形式讓翠翠選擇。
傩送擅長唱歌,天保知道自己沒有希望,心灰意冷,便選擇一個人下海,遠行做生意。
幾天後,天保坐的船出了事。
船總順順因為大兒子的去世,一改以往态度,不想要翠翠當自己兒媳。傩送因此也有了心結,出海了,不再回來。
老船夫為此郁郁寡歡,在一個雨夜裡,悄然離世。隻剩下翠翠一個人在船上,等待出海之人歸來。
沈從文一生寫過很多作品,但《邊城》是他作品中最廣為流傳的一部。
《邊城》以絕美的筆法描寫出了湘西世外桃源的鄉景,以及淳樸溫暖的鄉情,将“愛”與“美”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緻,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沈從文在現代文學家中的地位。
1999年,《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在這一排行榜中,《邊城》名列第二,僅次于魯迅的小說集《呐喊》。
2017年,北京高考将《邊城》與《紅樓夢》、《呐喊》、《紅岩》、《老人與海》、《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劃為必考範圍。
《邊城》不僅在國内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它還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關于《邊城》的主題,曆來被認為是“愛”和“美”,這無疑是的。
但認真品味,深度挖掘,可以發現,《邊城》絕不僅僅是愛和美,也充斥着人性的孤獨和未知的離别。
接下來,我們對《邊城》的不同主題進行探析。
01:《邊城》傳統主題:愛和美
《邊城》寫于1933年,一個動亂的年代,那時候全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
可《邊城》裡面的湘西茶峒像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它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安居樂業。
邊城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反傳統、反現實的地方,成為了愛和美的化身,是善良和正義的結合體。
鄉親之間的互幫互助,是沈從文着力刻畫的。
不管是老船夫、翠翠、船總順順還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所有人在沈從文的筆下都是可親可愛的。
《邊城》的“愛”和“美”主要體現在大老、二老和翠翠之間微妙的感情。
在小說裡,沈從文花了很多筆墨去寫大老、二老倆兄弟和翠翠的感情。大老對翠翠的愛是明目張膽,是熱烈的;二老對翠翠的愛是細水流深,是含蓄的。
大老喜歡翠翠,想讓全世界都知道。他跟父親表明想法,跟老船夫說明心意,趕去翠翠家裡提親,他每一步都在主動靠近。
二老是小說裡的男主人公,沈從文好像更加偏愛二老一些,在他筆下的二老,長得俊俏,秀氣,為人直爽能幹。
他和翠翠在一起,是衆望所歸。
他和翠翠的相遇,是一個偶然。
兩年前的端午,老船夫先回家裡,隻有翠翠一個人在茶峒城裡看人搶鴨子。天色漸晚,人群散去,燈火漸明,可爺爺還沒來,翠翠帶着老黃狗,在河邊等爺爺。
這時候,碰到了二老,并産生了誤會。
可這個誤會是美麗而微妙的,從那之後,美好的情愫在兩個人心中悄悄生起。
小說裡是這樣寫的:
“但另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
不管是大老熱烈的愛,還是二老含蓄的愛,在《邊城》裡都顯得那麼安靜美好,互不打擾。在茶侗那樣一個世外桃源,人們心中的愛戀簡單純粹,令人神往。
《邊城》的“愛”和“美”還體現在淳樸的風土鄉情上。
有人說可以用一個字去總結《邊城》,那就是“美”,邊城的美,令人沉醉,令人神往。《邊城》的美,美在風景,美在語言,更美在人性。
茶峒在30年代的中國,是一種另類,動蕩不安,階級壓迫、民族矛盾,是當時的情況,而這時候,茶峒的安靜淳樸、美好真實,與之一對比,一動一靜,一醜一美,讓讀者讀懂了汪曾祺說的:
《邊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
《邊城》最重要的美,是一種人性的美。
沈從文反對壓迫,推崇自由,在他筆下,人物充滿着靈性自然之美,首先體現在人的外貌。
翠翠的外貌是極美的,小說這樣描述翠翠: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俨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短短幾句,把翠翠漂亮、靈動的外貌體現得淋漓盡緻。
還有二老,二老是茶峒人盡皆知的小名人。不僅因為他是船總的兒子,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長得好看。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鐘靈毓秀的湘西,哺育了如翠翠、二老般美好的人。
邊城的美,還美在人情。
有這麼一個細節講老船夫,不願占人便宜:
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于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祖父雖嚷着“我帶了那麼一大堆,回去會把老骨頭壓斷”,可是不管如何,這些東西多少總得領點情。走到賣肉案桌邊去,他想“買肉”人家卻不願接錢,屠戶若不接錢,他卻甯可到另外一家去,決不想沾那點便宜。
這隻是其中幾個代表,沈從文筆下的人物,大多充滿着正義和淳樸,他們不僅僅是單純的人物,更多的是代表着動蕩社會的結束和新生活開始的希望。
這,正是《邊城》的美好寓意。
所以說,論《邊城》的主題,“愛”和“美”永遠是第一位。
02:《邊城》深度主題:離别和孤獨
如果隻是看到《邊城》的“愛”與“美”,那麼我們沒有完全讀懂《邊城》,《邊城》的“愛”和“美”裡面包含着“離别”和“孤獨”。
有人評價《邊城》是徹頭徹尾的悲劇,從一開頭,寫翠翠母親和士兵的殉情,其實就已經為整篇小說奠定了悲劇的基調。
我們抛開一切外在的東西,認真剖析小說裡的每一個角色,可以發現,所有人都是孤獨的。
大老愛而不得,出海身亡;二老因為大老的死亡,倍感内疚,下海遠行,不再回來;老船夫勞心勞神,為翠翠謀劃未來,事情不成功,内心積郁,終在雨夜離開;最後翠翠一個人在船上等待故人歸來……
小說就這樣結尾,沒有一個人的結局是完美的。
魯迅先生說: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這篇小說裡,每一個角色都為悲劇而生。
其中,最為代表的就是女主人公翠翠以及她同樣可憐的母親,還有大老、二老兄弟倆。
第一:翠翠以及她母親的悲慘命運。
翠翠的愛情悲劇和她母親的悲劇如出一轍,雖然時間不同,對象不同,但她們殊途同歸。
翠翠的愛情毀滅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兩個男孩同時喜歡翠翠,而這兩個人不是陌生人,而是手足兄弟。大老、二老選擇和平公正的方式——為翠翠唱情歌,讓翠翠自己選擇。
本來,這是一個可以避免悲劇的方式,但是大老知道自己不行,傷心逃走,下海,不慎身亡。
這是導緻二老和翠翠愛情悲劇的導火索。
手足親情和愛情似乎很難同時擁有,二老認為大哥的死跟自己有關系,跟翠翠有關系,糾結和内疚之下,他也選擇了逃離,不再回來。
沖突矛盾是悲劇最常用的手段,在這裡是情感沖突,一邊是手足親情,一邊是愛情,該如何抉擇,在二老的心裡,是有一杆秤的。
人性道德視角下的二老,别無選擇,他隻能将手足親情放到第一位。這是翠翠愛情悲劇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翠翠角色的不确定。
翠翠本來是感情裡的女主人公。但是,她的不作為和不發聲直接導緻了悲劇。二老對她表明心意,她沒有明确回應。大老來提親,她也沒有明确拒絕。
老船夫去試探她的心思,她更是把自己包裝得一點破綻都不露。
這是翠翠的愛情悲劇。
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亦是如此,背着父親偷偷和士兵發生了關系。士兵因為不願意與她分開,也不願意丢棄軍人的尊嚴,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翠翠母親想立馬跟随士兵,但是,因為身上已經懷有孩子。等孩子生下來便去河裡猛灌涼水,跟着殉情而亡。
翠翠與她的母親雖然過程不一樣,但結局一樣,都以悲劇散場。
第二:天保和傩送的悲劇命運。
天保對翠翠一見鐘情,一心想着去跟翠翠提親,他滿心歡喜,以為翠翠會成為自己媳婦的時候,得知自己的親兄弟傩送也喜歡翠翠,并且時間比自己還早。
用今天的話來說,當時的天保覺得自己是個第三者。
雖然沮喪,但是這沒有打消他追求翠翠的念頭,兄弟倆決定以唱歌的形式公平競争。可這也是最緻命的,傩送擅長唱歌,天保自知無法獲勝。
無奈之後,下海去了,一不小心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天保的命運是充滿悲劇性的,他剛出生便沒有傩送長得俊俏,且沒有傩送深得父親順順地寵愛。而翠翠喜歡的人是傩送而不是他。
傩送的命運也充滿悲劇色彩。本來在比賽赢了之後,可以順利跟翠翠在一起,終成眷屬。
可是,天保的去世,讓他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他無法面對翠翠,更無法面對自己。他往後的日子,都得在懊悔和内疚中度過。
相比天保的悲劇,傩送的悲劇是深層次的生命意識。
親情和愛情,在這裡是矛盾的,傩送必須二選一。
但是,道德壓迫下的傩送,别無選擇。
《邊城》始終帶着孤獨和離别,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要面臨離别。
03:人生其實就是愛和美中包含着孤獨和離别
《邊城》充滿着“愛”和“美”,我們在讀的時候,很容易沉迷于茶峒的鄉土人情,沉迷于二老和翠翠的純美愛戀。
但是,“愛”和“美”隻是表面的東西,更深的一層是“孤獨”和“離别”。
這,其實也影射了作者沈從文先生和妻子張兆和的情感狀态。
沈從文和張兆和,年齡相差七歲,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
沈從文對張兆和一見鐘情,第一次見面,沈從文便被張兆和的美麗和氣質深深折服,從此開啟對張兆和的瘋狂追求。
十年如一日,沈從文堅持給張兆和寫情書。他請好友胡适幫忙說媒,請張兆和的姐姐張允和幫忙牽線。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1933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如願在北平結了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兩個人從認識到結婚,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可好景不長,婚後生活充滿了各種瑣碎和壓力,沈從文越發覺得張兆和無法理解自己,他甚至找不到一個人來談論自己的作品,孤獨、無聊、尴尬充斥着每一個日子。
終于,在一次意外,沈從文喜歡上了熊希齡的家庭教師高青子,他認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知己。
盡管張兆和知情,沈從文和高青子的這段感情依舊持續了八年。
沈從文和張兆和,才子佳人,神仙眷侶,卻也抵不過婚後孤獨。
這是他們的愛情,是翠翠的愛情,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愛情。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一邊是光明和美好,一邊是黑暗和孤獨,兩者結合,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
小說以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結尾,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翠翠始終在等着,等着故人歸來,而故人何時回來,我們永遠也不知道。
小說安排這樣的一個結尾,似乎并不是很圓滿。
中國人一貫以大團圓為故事結局,在沈從文這裡,并不是這樣的。
沈從文曾說:
“我要表現的是一種‘人生的形式’, 一種‘優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正常的、自然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應該是悲歡離合,樣樣齊全的。因為人生充滿各種各樣的不确定性,難以估摸。
小說安排這樣的結局才最真實,才不悖乎人性。
生活是各種顔色、各種滋味彙集在一起的。
我們眼前所有的愛和美好的外表下都包含着孤獨和離别的真相。這就要求我們努力發現并享受美好,同時勇敢接受真相。
生活确實充滿着各種各樣的美好,要學會享受。親友健在,工作舒心,生活循規蹈矩,偶爾不走尋常路,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幸運。
同時,親人離去,伴侶背叛,工作不如意,生活不舒心,這也是常态。我們要正視并且勇敢去接受。
人生圓滿的劇情很少,總是充滿着着孤獨和離别。學會享受美好,同時做好孤獨的準備,是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最明智的姿勢。
懂得生活就是“愛”和“美”中包含着孤獨和離别,這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
04:結語
《邊城》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鄉土小說,不僅僅是因為内容和情節處理得好,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跟沈從文先生是同一個地方的。
小說裡面的描寫,很多我也經曆過。
我與其說喜歡《邊城》,不如說,喜歡的是沈從文筆下的那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态度。
這一生,絕不僅僅是美和愛,更多是孤獨和離别,要懂得并且接受這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