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是星名。屬二十八宿之東方蒼龍七宿。古人觀測天象、判斷季節、确定農時的依據。
【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譯】判斷曰:偉大啊乾卦代表的蒼天空間宏大,是宇宙間一切物類依托的本源,并且統率着日月星辰運行。烏雲随風漂行甘霖散布大地,衆多物種生長變化形成新的形體,日月周而複始地運行,風、火、署、濕、燥、寒六氣各居其位季節形成,季節交錯出現是六氣變化、龍星運行駕馭着四時寒暑交替。天上的氣候按規律變化,萬物各自正常按其特點生存,護理培育的适合又逢太平盛世,并且人們耕種的意志堅定,确切地表明會生産出衆多物産,天下和睦安甯。
此彖辭篇幅較長,下面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彖⑴曰:大⑵哉⑶乾元⑷,萬物⑸資⑹始⑺,乃⑻統⑼天⑽。
【譯文】判斷說:偉大啊乾卦代表的蒼天空間宏大,是宇宙間一切物類依托的本源,并且統率着日月星辰運行。
注釋:⑴“彖”斷,判斷。歐陽修《新營小斎鑿地爐辄成》詩:“周公彖吉兇。”
⑵“大”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 《文選·石崇·思歸引序》:“餘少有大志,誇邁流俗。”
⑶“哉”《說文》:“言之間也。”表感歎。《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⑷“元”大。《尚書·大禹谟》:“天之曆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孔傳:“元,大也。”
⑸“萬物”宇宙間的一切物類。《荀子·不苟》:“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
⑹“資”憑借的本錢,依托。《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⑺“始”根本,本源。《國語·晉語二》:“堅樹在始。”韋昭注:“始,根本也。”
⑻“乃”而且,并且。《戰國策·韓策》:“非獨政能也,乃其姊烈女也。”
⑼“統”總管,統率。《尚書·周官》:“冢宰掌邦治,統百官。”
⑽“天”古人指日月星辰運行、四時寒暑交替、萬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體。《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者,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原文】雲行⑴雨施⑵,品物⑶流形⑷。
【譯文】烏雲随風漂行甘霖散布大地,衆多物種生長變化形成新的形體,
注釋:⑴“行”運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
⑵“施”散布。《孟子·盡心上》:“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
⑶“品物”萬物,衆物。《國語·楚語下》:“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其祖。”
⑷“流形”變化成形。《随書·高祖紀上》:“五氣陶鑄,萬物流形。”
【原文】大明⑴終始⑵,六⑶位⑷時⑸成,
【譯文】日月周而複始地運行,風、火、署、濕、燥、寒六氣各居其位季節形成,
注釋:⑴“大明”泛指日、月。《管子·内業》:“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鑒於大清,視於大明。” 尹知章 注:“日、月也。”
⑵“終始”周而複始。《史記·孝文本紀》:“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當改正朔服色制度。”
⑶“六”指“六氣”。《黃帝内經》講“五運、六氣。”統年。
六氣《資料》:
初之氣,厥陰風木,主春;
二之氣,少陰君火,主夏;
三之氣,少陽相火,主盛夏;
四之氣,太陰濕土,主長夏;
五之氣,陽明燥金,主秋;
六之氣,太陽寒水,主冬,亦稱為終之氣。
⑷“位”使居其位。《呂氏春秋·離俗》:“吾子胡不位之?請相吾子。”
⑸“時”季,季節。《國語·周語上》:“三時務農,一時講武。”
【原文】時乘⑴六龍⑵以⑶禦⑷天⑸。
【譯文】季節交錯出現是六氣變化、龍星運行駕馭着四時寒暑交替。
注釋:⑴“乘”交錯(出現)。漢· 賈誼《論積貯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⑵“龍”星名。龍星。《左傳·僖公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為蒼龍宿。”見《附列資料》。
⑶“以”助詞。在句中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音節,不表義。《詩經·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⑷“禦”泛指駕馭一切運行或飛行之物。《莊子·逍遙遊》:“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
⑸“天”古人指日月星辰運行、四時寒暑交替、萬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體。《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者,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附列資料》:《搜狗百科》
龍星,就是“七月流火”所指的大火星。夏曆“七月流火”,天氣開始轉涼。
“大火”是星名。按照中國傳統的“三垣二十八宿”的天區劃分,屬二十八宿之東方蒼龍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第五宿心宿第二顆星,即“心宿二”。因色紅似火,得名大火。按照西方的星座劃分,它屬于天蠍座,即天蠍座α星,是一顆紅超巨星。“大火”(龍星)亮度大,《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把它列入隻收21個星(有的是雙星)的“最亮星表”
《七月》詩中接“七月流火”之後的一句是“九月授衣”,表示到夏曆九月,就要把縫制冬衣的工作交給婦女來做。
相傳自颛顼帝時,開始派人專門觀測此星,并發現了運用大火星(龍星)相對于地球方位關系(即每天黃昏時大火星(龍星)位于天空東、中、西一線上的确切位置)來确定季節的規律。
大火星(龍星)的規律:
根據晉 杜預等前人的研究成果,黃昏時大火星(龍星)初出東方,為夏曆三月;黃昏時大火星(龍星)位于南天正中,為大暑之前,約夏曆五月;黃昏時大火星(龍星)偏西而下,即《國風·豳風·七月》中記載的“ 七月流火”,為夏曆七月。
在曆法還不完備的古代,“大火(龍星)”星明亮,就成了人們觀測天象、判斷季節、确定農時的依據。所以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
注意:大火星,即龍星,是恒星,而不是太陽系的行星火星(熒惑星)
【原文】乾⑴道⑵變化,各⑶正⑷性⑸命⑹,保⑺合⑻太和⑼,
【譯文】天上的氣候按規律變化,萬物各自正常按其特點生存,護理培育的适合又逢太平盛世,
注釋:⑴“乾”象征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達于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天:天氣,氣候。)
⑵“道”指法則、規律。《荀子·天論》:“脩道而貳,則天不能禍。”
⑶“各”各自。《尚書·湯浩》:“各守爾典。”
⑷“正”正常。《論衡·無形》:“遭時變化,非天之正氣。”
⑸“性”事物固有的性質、特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因地之性。”
⑹“命”生存,生活。《左傳·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又李密《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⑺“保”護養(保護養育,護理培育:護養秧苗);育。《說文》:“保,養也。”
⑻“合”符合;适合。《孫子·九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⑼“太和”太平盛世。曹植《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
【原文】乃⑴利⑵貞⑶,首⑷出⑸庶⑹物⑺,萬國⑻鹹⑼甯⑽。
【譯文】并且人們耕種的意志堅定,确切地表明會生産出衆多物産,天下和睦安甯。
注釋:⑴“乃”而且,并且。《戰國策·韓策》:“非獨政能也,乃其姊烈女也。”
⑵“利”犁地,耕地。《古代漢語字典》:“利是會意字,由禾與刀兩部分組成,刀是類似耒(léi)的農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刀旁有數點表示犁出地土塊,所以利是犁的初文,表示犁地,耕地。”
⑶“貞”堅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賈子道術》:“言行抱一謂之貞。”諸葛亮《出師表》:“貞良死節之臣。”
⑷“首”标明(比較确切地表明。),顯示。《禮記·間傳》:“所以首其内,而見諸外也。”《康熙字典》又标表也。
⑸“出”出産,生産。《鹽鐵論·本議》:“故工不出則農用乏。”
⑹“庶”衆多。《莊子·漁夫》:“寒暑不時,以傷庶物。”
⑺“物”物産。《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十二月,扶南王範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
⑻“萬國”萬邦;天下;各國。《史記·東越列傳》:“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當安所告愬?又何以子萬國乎?”
⑼“鹹”和睦。《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昔周公吊管、蔡之不鹹,廣封懿親以藩屏王室。”
⑽“甯”安甯,平安。《尚書·洪範》:“三日康甯。”
簡評:由此彖辭進一步看出古人對天很敬畏,希望四季分明,風調雨順,政局安定,這樣人們的農耕活動就會有好收獲,天下才能太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