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單元以“連續觀察”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三篇課文。《古詩三首》描繪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動物為觀察對象,描寫了事物的特點和變化,展現了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确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順承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緻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同學學習連續觀察。其中,《爬山虎的腳》以準确形象的語言,描寫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細微變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過程。同學們要體會觀察的樂趣,養成連續觀察的習慣。
一、作者簡介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早年任小學教師,并從事文學創作。1949年後,曾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館館長等。
突出成就: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70多個春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撰寫了大量有關教育教學的專論、專著。他先後創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較早出現的重要長篇小說《倪煥之》。
主要作品:童話集《稻草人》,小說集《隔膜》《火災》,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二、學習目标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操”等13個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4、學寫觀察記錄
三、學習生字詞1、會認字本課要求認識4個生字。可采用随文識字的方式學習。如,“柄”字可以讀準字音,再聯系語境通過畫一畫的方法理解字義,“柄”是植物的花、葉或果實跟枝莖連着的部分,文中指爬山虎的葉和莖相連的部分。再如,“曲”是一個多音字,同學們要發現多音字的讀音與它的字義密切相關。
2、會寫字本課要求會寫13個字。其中,“操、均、隙、柄、瞧”左窄右寬。“瞧”是左右結構,不能寫成上下結構。“隙”的第三畫是短豎,可以與第十畫的豎鈎對比記憶。“莖、婁”上窄下寬。“嫩”要寫緊湊,注意筆畫之間的穿插與避讓,第十畫是點,不能寫成撇。“固是全包圍結構,注意寫完裡面再封口。
3、生詞本課的詞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理解,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4、多音字(曲是多音字,如圖)四、學習課文
課文結構清晰,可在讀通的基礎上,先了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從發現位置、觀察葉子、探究腳的秘密”等方面理清課文順序,初步感知課文内容。在此基礎上,細讀描寫爬山虎葉子、腳以及攀爬過程的語句,在品詞析句中體會課文準确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
1、主要内容《爬山虎的腳》一文主要寫了葉聖陶先生通過長期細緻的觀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以及它怎樣往上爬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2、段落大意本文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講了爬山虎生長的具體位置。
第二部分(2自然段)講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第三部分(3-5自然段)講了爬山虎的腳及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3、課文分析課文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來到長大,葉子的顔色從嫩紅變成嫩綠着牆時的兩種變化,長大後的葉子綠得新鮮,葉尖全部朝下。“均勻”一詞,寫出了葉子在牆上分布平均,間距相等,“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順兒”準确地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尖部朝下的形态。
課文第3-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細絲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往上攀爬的。它的位置在莖上葉柄的反面,由六七根細絲組成,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突出了細絲嫩紅、纖細、柔嫩的特點,描寫具體鮮明。
爬山虎爬牆時,先是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接着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牆,最後細絲由直變彎拉一把嫩莖,使它緊貼在牆上。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與牆的關系:它的腳要是沒觸着牆就會枯萎;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就會逐漸變成灰色。
從課文細緻、準确、生動的表達中,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别仔細,而且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另外,第3-4自然段中的“注意、仔細看”,暗示要看到爬山虎的腳并不容易,需要細緻觀察。第25自然段中的“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在、後來、逐漸”等詞語,也提示了作者的觀察方式一不僅細緻地觀察事物,而且還在不同的時間點對事物進行了連續觀察,看到了它不斷變化的過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