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來襲,文曲星和文昌帝君你更信賴哪個?
關于文曲星和文昌帝君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這是我國曆代崇文尚德、重視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象征。
進入6月,對于很多高三的學子來說,即将面臨一場“大考”,即高考。從官方的層面講,為了鼓勵人多方向成才,幫助人們從古代科舉考試的思想禁锢中擺脫出來,在官方媒體不再做有關高考“狀元”等類似的報道。但在民間,有關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等排名和傳播,依然存在。
科舉制度誕生以來,殿試的前三名非常受人推崇,被人依次奉為“狀元、榜眼、探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全國科考第一的人,都是文曲星轉世,故而才華非凡,鳌頭獨占。科舉時代離開我們已經百年之久了,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狀元”文化以及對文曲星的崇拜卻如同一種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在老百姓心目中。舊時代的科舉考試是為國選材,今天的高考雖然已不能和當年的科舉考試一樣,具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和“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重大意義,僅僅是人才分流、定向的一種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的遴選、對人生路程的選擇等方面,高考依然具有同等作用。所以,人們依然會關注高考,并對高考給予沉甸甸的期望。
關于文曲星的傳說很多,民間認為,很多才華橫溢,并能以文章貴重身份,成就官運的人,都是文曲星轉世。文獻記載最早的文曲星是晉朝的張亞之,這據說是文曲星的原型。但在《封神演義》,比幹王叔因為具有七巧玲珑心,為人正直聰明,後世的人又将他奉為文曲星。另外被認為是文曲星轉世的,還有孔子、包拯、範仲淹、文天祥以及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的兒子許仕林。
按說,文曲星主天下文運,是文采、文章的象征,其轉世者都應該是華夏文脈的繼承者或者一個時代的文化代表人物。但從傳說中幾位文曲星的經曆來看,除過孔子是儒家文化創始人和集大成者無可非議,範仲淹可以稱為“一代文宗”,文天祥有大名鼎鼎的《正氣歌》、《過零丁洋》名世外,其餘人物的文化造詣均很平庸。唐代的李白、杜甫等名傳千古的大詩人,韓愈、歐陽修等堪稱“文壇領袖”的名列“唐宋八大家”的人物,乃至上溯到偉大詩人屈原、曹操為首的“建安七子”等,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但都不被人認為是文曲星轉世,揣測其原因,可能是在老百姓的心目,文藝水準歸文藝水準,能否成為文曲星,還得綜合評判這個人的人品、性格,以及對蒼生社稷的貢獻等。
在民間傳說中,關于文曲星和文昌帝君的傳說很多,有人認為二者其實是一個神靈,但更多的文化學者則認為二者是有區别的。首先,文曲星會根據天帝的安排投胎轉世,我們常常聽說文曲星轉世,從來沒有聽說過文昌帝君轉世的。其次,二者的形象不同。在民間供奉的寺廟裡,文曲星一般都是文雅的儒生打扮,而文昌帝君則是氣象威嚴、冠袍堂皇的高級官員形象。其三,二者雖然都掌管文脈和文運,但側重點不同,文曲星主要掌管文采、音樂、書畫等更傾向靈感創作的領域,以感性才華為主。而文昌帝君則主要掌管典章制度、法律法規、經綸治世等以實用、規範、嚴整為主要特征的理性智慧。
如果從這個層面分析,文曲星是一個天上的星宿,可以流動和轉換,文昌帝君則是天上一個神職,屬于有固定崗位和職責管理機構。說到這裡,是不是可以建議廣大考生和家長,從文曲星和文昌帝君的掌管領域出發,文科生需要更信賴文曲星,理科生需要更信賴文昌帝君?
在民間傳說中,還有一個和文運息息相關的神祇,那就是魁星。魁星在古時的文人心目中也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據傳說,每次科考有資格成為狀元的人,魁星都會趕過去在這人的額頭上用毛筆點一下,叫“點狀元”。在廟宇中,魁星形象很出乎人意料,他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面目猙獰、頭生兩角,直接一個惡鬼造型。魁星右手握筆,左手墨鬥,右腳踩着一隻大鳌魚,寓意“獨占鳌頭”。
在另外一些民間傳說中,魁星不但主文運和學子的文章才華,還主管科舉高中的以後的文人的官位和前程,所以權力更大,影響更深遠。
在佛教文化中,人們則一般認為文殊菩薩主管智慧,是文人學子的庇佑者。但事實上,從佛教的角度講,一切都隻能依靠自己。
述說完文曲星、文昌帝君和魁星的文化傳承,最後誠祝天下考生文思敏捷、文運恒通、金榜題名,前程似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