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名師生三餐吃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己種的、學校裡不僅有植物溫室還有“動物園”……近日,“自給自足”的雲南靖外明德小學火上熱搜,一衆網友在相關話題下紛紛留言“太棒了”“羨慕”“能培養學生的勞動熱情和勞動能力”。
記者采訪中得知,自2008年建校以來,明德小學一直十分重視勞動教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已建立起帶有學校鮮明特色的勞動課程和評價标準,同時,勞動場所不斷拓展,勞動課越來越有意思。
在該校校長雷應飛看來,學生們不應該呆闆地在課堂上學習,而是應該在戶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實踐自己勞動的學習模式,“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更好。”
從管好“小盆花”、洗紅領巾開始
秋季學期伊始,重返校園的明德小學學生們,最期望見到的可能是班級裡自己種的“小盆花”、農場裡的責任田和特種養殖區的各種動物。
明德小學特種養殖區有很多動物,學生們在喂鴕鳥食物。受訪者供圖
“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小盆花,花盆是我們發給學生的,學生可以從我們提供的各種花苗裡選擇種什麼。”李磊科是該校專職勞動老師,同時負責學校農場的各種管理和運營維護工作。李磊科告訴記者,小盆花從栽種花苗到日常澆水,都由學生負責,“每個班級學生的小盆花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屬于班級的公共盆花。”
農村的學生上勞動課,有必要嗎?
對于這樣的質疑,雷應飛表示,現在的農村孩子很多不做家務不幹農活兒,正在喪失作為農村孩子的優勢,所以農村學校特别有必要上好勞動課,守住農村學校的優勢,“孩子在群體勞動中特别高興,這些勞動對他們來說也特别新鮮。”
為了讓學生們對勞動課保有“新鮮感”,學校為不同年級的學生設置了勞動課程以及家庭勞動内容。
建校之初,學校的勞動課僅是帶學生綠化和美化校園,第二年拓展到學生在農場中體驗勞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靖外明德小學的勞動課已有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課程設置和評價标準,全校按年級開設有内務整理、綠化美化、蔬菜栽種、動物飼養、家務勞動、職業體驗等相關課程。
此外,學校還采用班級責任地的方式,為每個班留了一小塊地,交由班級管理,從翻地、播種、施肥、除草,到采收、送交食堂等環節,都由學生參與完成。
在雷應飛看來,這個過程不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勞動量,更多是讓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接近自然,了解一些基本常識,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讓孩子得到鍛煉。
在《靖外明德小學各年級學生勞動要求》表上,記者看到,對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勞動課首先要培養的是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刷牙、疊被、洗紅領巾等,同時,學生還要學會掃地、拖地、擦桌椅,并管理好自己的“小盆花”、小動物。
三四年級的學生要全面規範自己的内務,學會打掃環境并保持幹淨,管理學校公共盆花,管理班級責任地,參與栽種、澆水、除草、采收等工作。五六年級的學生要熟悉二十四節氣、民間諺語、熟悉大多數植物生長規律,還要參與野外綜合能力實踐(野炊)。
勞動老師示範采摘技巧,學生學得“有模有樣”
金秋九月,明德小學的農場裡瓜果蔬菜陸續豐收。學校三位勞動老師一直在忙碌着。每天根據學校食堂的“點單”,組織學生采摘蔬菜、準備食材是勞動課的一大内容。
明德小學的學生們在采摘茄子。受訪者供圖
“采摘蔬菜都是老師們先做示範,壞掉的部分要去掉,隻留下好的部分。”李磊科表示,蔬菜采摘可不是小事兒,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茄子,要避開有刺的地方,左手拿着茄子稈,右手拿着茄子往上提,用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蔬菜采摘完成後,學生們還要四到六人一組,擡着蔬菜筐去食堂。
其實不隻是蔬菜采摘,蔬菜、作物種植都是勞動老師先示範。“像小鋤頭,我們有40多把。種豌豆、種茄子、種白菜都是我們老師先來,學生跟着做。”李磊科表示,學生們在種植的過程中慢慢感受勞動的不易,“這個過程肯定比較辛苦,但能讓他們以後珍惜勞動成果。”
火上熱搜的視頻中,藍天白雲下,明德小學的學生們在農場裡拔草、摘菜,滿滿的笑意幾乎要溢出屏幕。
在雷應飛看來,學校的留守兒童居多,抓勞動教育可以釋放孩子們的生活壓力、學習壓力、親情的疏遠壓力,調節孩子們的學習狀态,也可以讓孩子們更有精力去學好文化課,學好文化知識。
在雷應飛的努力和堅持下,學校的勞動課場所也在不斷拓展,從最初隻有一個農場到現在已經形成了“農場 科普園 特種養殖區”的組合式勞動場所,全校勞動教育基地達150餘畝,裡面不僅種植了花花草草、各種蔬菜、農作物,還養着家禽以及鴕鳥、梅花鹿等動物。
李磊科告訴記者,各個勞動場所的日常運作都有專人負責,其餘老師空閑時間也會幫忙,“去年開始,我們還在學校種植中草藥,有石斛、白芨等等,現在長勢不錯。”
到大自然的懷抱裡求知
走出教室,在農場裡可以看到各種蔬菜,在科普園裡可以看到香蕉、菠蘿、火龍果等熱帶水果,在特種養殖區可以看到鴕鳥、梅花鹿,鸸鹋、孔雀、竹鼠、豪豬等多種動物……對明德小學的老師們而言,豐富多樣的自然教學資源就在眼前。
第五個豐收節,學生們展示自己的畫。受訪者供圖
勞動課之外,美術課、科學課、語文課,越來越多的課程搬到了室外。
田園美術課已經成為明德小學的一大特色。“課本上要畫的,凡是可以帶到教室外面或者在農場裡可以進行、可以看到的,就讓孩子們到實地去。”雷應飛表示,到大自然的懷抱裡求知,遠比呆在屋子裡讀書,更富有詩意。
于是,明德小學學生們的美術課變得異常豐富:可以收集樹葉做手工,收集泥土捏泥塑,去農場、去學校的“動物園、植物園”裡寫生和繪畫。
語文課也有了不一樣的體驗。9月29日,雷應飛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節四年級語文課《爬山虎的腳》的上課場景:孩子們有靜靜觀察的,有交流讨論的,有扒開葉子找腳的、有激動地大吼的,有拿着枯死的爬山虎的腳展示的……其中有一個孩子說:“老師,我可不可以也爬一爬?”老師點點頭,他還真的學着爬山虎緊緊扒在牆上,給大家做了一個示範,成了亂成一鍋粥的課堂……
語文課上,學生們走出教室觀察爬山虎。受訪者供圖
而這樣“亂成一鍋粥的課堂”成了明德小學學生們最喜歡的課堂。
今年4月21日,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年版)》,明确規定今秋開學起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
對于這所位于雲南農村的小學而言,勞動課不但提前“超标準”完成任務,還因地制宜,變得越來越“有趣有料”。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