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少聽說嬰兒會失眠。排除饑餓和身體的疾病外,嬰兒可以說睡就睡。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階段成長起來的,但現在的我們,卻很少有像嬰兒般的睡眠,為什麼會這樣?難道說随着我們的成長,睡眠的能力在倒退嗎?
失眠人群中八成患者由于心理因素
這并不是事實。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不把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極情緒帶到晚上,尤其是帶到睡眠裡的話,那麼即便不會有嬰兒般的睡眠,也完全可以擁有深度的好睡眠。
80%的失眠竟與心理因素有關
然而,我們的頭腦多年以來形成的思考習慣,總是會在夜晚或者睡覺時派上用場。我們常常希望把煩心難過的事在睡前處理掉,可結果卻是沒完沒了地思來想去,使自己更加焦慮不安。我們很少會意識到,當我們的頭腦在反複糾結的時候,自己已經掉進了負面想象的怪圈中。可想而知,一個人如果處于緊張、焦慮的情緒下,如何能睡得着覺呢?
80%以上的失眠是心理因素所緻
是什麼原因導緻我們經常失眠、多夢、早醒或是難以入睡呢?可以說,除了極少數特殊的身體疾病或是外部環境因素,80%以上的失眠,都是我們的心理因素所緻。除了保持健康的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排解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等情緒,才是解決失眠的根本之道。
導緻失眠的六種心理因素
在解決由心理因素導緻的失眠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心理學界總結出的導緻失眠的六種心理因素。
● 害怕失眠
因為害怕自己會失眠而失眠的人,在生活中不在少數。這種擔心隻不過是因為之前的失眠經驗而産生的一種恐懼心理。每當到了晚上,他們就會害怕自己重蹈失眠的覆轍,進而想方設法讓自己晚上能睡個好覺,但結果卻适得其反。他們越是過分關注自己的睡眠,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會越焦慮。越焦慮,越難以睡着……惡性循環,結果害怕失眠就真的失眠了。
● 手足無措
研究發現,失眠問題的出現,很多時候是因為在此之前經曆過一次或多次應激性事件,如失戀、夫妻吵架、家庭暴力、領導批評、客戶投訴、考試落榜、扣獎金、被辭退、好友絕交等。很多人在遭遇突發事件的刺激後,情緒無法調整,以緻手足無措、胡思亂想、情緒焦慮,進而波及晚上的睡眠。
● 做夢有害論
有一部分人的失眠是“做夢有害論”的錯誤認識導緻的。他們往往認為夢是對人體有害的,是睡眠不好的表現。還有的人擔心,噩夢是一種預兆,預示着會有禍事發生。這種擔心做夢的心理直接影響了睡眠。事實上,做夢是人正常的心理現象,同時也是潛意識的一種活動表現。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中是會做很多夢的,但能被我們記起的僅僅是上升到意識層面的一小部分,很多深層的夢境往往無法被我們記起。可以說,隻要是一個活人,就一定會做夢。
如我們上面所講,夢是潛意識的活動表現,而潛意識是人類靈感和智慧的發源地。形象地說,如果一個人希望和潛意識溝通,那麼夢就是獲得潛意識靈感和智慧的橋梁。不僅如此,學會對自我的夢境進行解析,有助于很好地排解心靈的困擾。現代心理治療的曆史就是從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開始的。所以,要正确看待做夢,不要抗拒這種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現象。
● 自責内疚
由自責心理引起失眠的人,在生活中是較為常見的。這些人經常會因自認為錯誤的言行或事件而責備自己。尤其是在睡覺前,他們會在腦海裡一遍又一遍地放映那些令自己後悔自責的畫面,結果自然是輾轉難眠。
● 緊張期待
很多小孩子,每到六一兒童節的頭一天晚上,都會興奮得睡不着覺。其實類似這種期待心理,我們成年人又何嘗沒有呢?但讓自己睡不着覺的并非隻有興奮的事,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需要自己第二天去完成的事情,會令一部分人出現緊迫感。這種緊迫感會導緻他們睡得很不踏實。另一方面,還有擔心睡過頭而誤事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早醒或是易醒等睡眠障礙。
● 童年創傷的再現
童年創傷導緻的失眠是一種比較頑固的問題。有的人童年時遭受過恐吓、重罰、親人亡故、性侵等創傷,出現了怕黑夜而不能入睡的情況。雖然這些問題随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好轉,但成年後,一旦遭遇某種類似的創傷性刺激,就會使得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創傷性心理反應再現,重演童年時期的失眠現象。
集體失眠,睡都睡不醒
除了上述六種心理因素導緻的失眠,還有抑郁症、焦慮症等引發的失眠,但不管是哪種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都有解決的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