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圖書館,就想起我年少時。那時,我家住在滬東“下隻角”,難得去一趟“上海”(市中心),更别說去“上海圖書館”了。有一次,小學老師說,要帶我們去“上海”觀看木偶劇《小八路》,這真讓我興奮了好幾天。那天,我很早就到校集合了,目的地是南京西路風雷劇場。當汽車開過人民公園時,老師用手一指:看,上海圖書館!一幢鐘樓映入眼簾。鐘樓巍然,高大雄偉——這是我對上圖的第一印象。說來慚愧,那時不懂,還以為圖書館和影劇院一樣,是需要買票才能入内的。心想,這“票價”,會不會比戲票還貴啊?
我真正進到上圖,是在讀中學的時候。那時,我在校廣播台“兼職”,課餘喜歡讀讀詩人賀敬之、郭小川和張永枚的抒情詩。一天,老師對我說:你背誦過《秋歌》(郭小川的詩),那就去參加一下業餘詩歌朗誦會吧!朗誦會地點,就在上圖——這是我第一次去上圖。那次參會細節,我早忘光了,不過我分明還記得:朗誦會結束後,下樓走過閱覽室,朝裡一望,唉,那裡空空蕩蕩,沒多少人在看書呀!後來我讀過一位學者的回憶,說是1974年,他因病從外地到上海療養,閑來無事,就去上圖看書,“圖書館很空,工作人員問我有沒有工作證?學生證?戶口本?都沒有,怎麼辦?他們很熱心善良,說你可以用報臨時戶口的條子(像電車票的長方形紙條)來借書……”這段回憶,與我的最初印象,非常重合。
到我讀大學時,“很空”的上圖已成“火爆”之地。那時,報上登過照片,說是為了實現“四化”,社會上掀起了“讀書熱”,每天等着進上圖的,人山人海……此情此景,我在複旦也感同身受。那幾年,校圖書館常常人滿為患。閱覽室一開門,學生們就蜂擁而上,大門上的玻璃多次被擠碎,以緻館方不得不用纖維闆釘上了事。那麼,上圖有沒有被洶湧的人流擠碎過玻璃?不得而知。但我确實知道,我班有同學去上圖“軋”過“鬧猛”……更“勁爆”的消息是,有幾位“曆屆生”,第一次相親或約會的地點,都不約而同地選在上圖——哦哦,“月上柳梢頭,上圖門口見”,這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可見,上圖表面“火爆”,骨子裡卻很優雅、浪漫。
我與上圖的親密接觸,是在大學畢業留校以後。最早的一次,是陪一位從事王造時研究的前輩,去上圖徐家彙藏書樓。記得那天,從複旦到徐家彙,要換好幾部公交車,回到家,已是日暮時分。這次行程,讓我深受震撼:原來,圖書館的房子,外牆是可以斑駁陸離的,但在内部,卻又那麼精緻、旖旎!徐家彙藏書樓,讓我愛上了上圖。幾年前,讀《顧颉剛日記》得知,顧颉剛先生當年寓居武康路時,曾去尋找番禺路上的海光圖書館。最初,因“海光地僻,且未正式挂牌”,貌不驚人,他竟遍尋不得……于是就想,這海光的格調,其實就和我那年見到的徐家彙藏書樓一樣。
幾十年後,我在威海路上班,常去淮海中路上圖。我喜歡上圖,是因為我的不少作文史料和靈感,都來自那裡。騎着共享單車,沿着富民路、延慶路、五原路去上圖……這樣的風景、這樣的時光,我很享受、也很陶醉。
今天,在上圖建館七十周年之際,我真想說一句:遇見你,真好!(讀史老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