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候,黃鳳池畫譜的《梅竹蘭菊四譜》編纂成功,從此梅蘭竹菊就被稱為“四君子”,人們也常常用這四君子也形容高尚的品德。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的素材,梅、蘭、竹、菊分别代表了傲、幽、澹、逸四種品質,作為詠物詩詞和國畫常見題材,他們成為了借物喻志的象征。梅花,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澹泊,謙謙君子;菊,淩霜飄逸 ,世外隐士。
其實早在唐宋時期,很多畫家就把梅蘭竹菊這些素材應用到繪畫當中,到了元朝時期,這四種花木描繪在一起被稱為“四友圖”,知道明朝時期國畫四君子的稱呼才被傳開。高潔的梅花、幽香的蘭花、挺拔的竹子、傲霜的菊花因為他們特有的自然屬性,被人們賦予了人格高尚、舉止文雅等等品德。
梅花
我們小時候就背過王冕的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顔色,隻流清氣滿乾坤。”熟知這首詩的我們,有多少人知道其實王冕是元末著名的畫家,這首詩也是出自他的水墨畫《墨梅圖》中的題詩。以高潔俏麗赢得人們喜愛的梅花也同樣寄托了畫家的胸懷和理想,含苞待放的梅花橫斜在畫幅中間,展現着寒冬裡的蓬勃生機。除了王冕,明朝時期的陳錄、清朝時期的汪士慎、近代的徐悲鴻等,都有曾以梅花為素材作畫寄托自己的情思。
蘭花
元代作家鄭思肖畢生以蘭花為題材,創造了衆多的留世佳作,通過水墨畫寫意的手法寥寥數筆就能勾畫出一叢幽蘭來,他所畫的蘭花從來沒有根,因為“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着地?”蘭花常用來比喻美人,生于幽谷卻淑惠淡雅,孤芳自賞不争于世。楚國詩人屈原就用“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來贊頌過蘭花。蘭花入畫大概是從唐朝開始的,蘇轼就曾畫過夾着荊棘的蘭花來比喻君子能容小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為了畫蘭花甚至自己中了數十盆花。
竹子
竹子虛懷若谷,中通外直,清雅靓麗具有堅貞高風亮節的風格。竹入畫也是從唐朝開始的,唐玄宗、王維、吳道子等都喜歡畫竹,到了宋朝時期,蘇轼在前人畫竹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了,開創了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的畫法。到了元明清時期,隻要是畫畫的都會畫竹。鄭闆橋做所的《竹石》也成為詠竹的經典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從竹子的形态得到啟示,借助筆墨,畫家們将眼中的風景轉化為心中的抱負,表達了自己的如竹子一般謙遜的品格。
菊花
在黃葉遍地的秋天蕭索之時,菊花淩霜盛放,淡定而謙遜的格局成為了很多人向往的境界。楚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說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從漢朝開始菊花就已經被當做藥用植物進行培植了,到了魏晉時期菊花開始發展成為觀賞花,到了宋朝,民間賞菊蔚然成風。作為花中隐者,東晉詩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更是讓世人對于菊花的高貴品格有了更近一步的認識。當然菊花除了有隐世的謙遜格局外,在不同人的眼裡也有不同的含義。比如黃巢的《題菊花》就很有霸氣,“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罷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