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奮鬥者”号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是最吸引觀衆目光的展品之一。這台重約36噸的大國重器,可載3人,在萬米海底連續作業6小時以上。它擁有3個觀察艙和2個機械臂,裝配7台攝像機和7部聲呐設備,還配備了柱狀沉積物取樣器、液壓鑽切一體機等多項設備和工具。
10月11日,北京展覽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室外展區展示的“奮鬥者”号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光明網記者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坐上它,萬米深海,如履平地!2020年11月10日,“奮鬥者”号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标志着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1年3月16日,“奮鬥者”号正式交付,随後投入常規科考應用。
“奮鬥者”号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還記得“奮鬥者”号在馬裡亞納海溝坐底成功那一刻的興奮和激動,但如今再提,更多的是胸有成竹的淡定:“以前,萬米下潛對人類來講是探險、是冒險,現在就是常态化的科考作業。‘奮鬥者’号是探索海底深淵的有力工具,它定将推動我國海洋科學,甚至是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奮鬥者”号的研發,始于2016年。那年,載人深潛器研發被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制任務。這不是一家單位或某個學科就能完成的——萬米之下,什麼樣的材料既不厚重又能扛住海水的巨大壓力?如何能與母船實時聯系,并盡可能快地傳輸資料……研發過程中,幾乎處處有難點、步步是瓶頸。
嚴開祺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當年,29歲的他是浮力材料研發的核心骨幹,成為“奮鬥者”号結構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他忘不了那些在實驗室、在實驗基地度過的一個個日夜:“我們經曆過失敗,又在一次次打擊中重新出發。”
困難吓不倒中國科技工作者。像他一樣,來自20家科研院所、13家高校、60餘家企業的近千名科技工作者會聚在一起,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牽頭下,終于突破核心技術瓶頸,使“奮鬥者”實現了96.5%的國産化率!
“其實,‘奮鬥者’号的故事可以從更早講起。”嚴開祺介紹,他在讀研究生期間,就加入“深海勇士”号浮力系統的關鍵材料的研發攻關中,“我們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相關材料的研發”。嚴開祺說:“在宋廣智老師、張敬傑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率先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我的導師張敬傑總這樣激勵我: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求不來,我們必須靠自己。如今,越來越多的單位開始選用國産浮力材料,在不遠的将來,我國可以形成完整的深潛裝備産業鍊。”
是的,“奮鬥者”号的故事不是一個短小的、獨立的短篇,而是中國從無到有、建設海洋強國曆史長卷的一個掠影——“蛟龍”号、“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中國的深海裝備日新月異!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3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