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雪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兩家上市教育集團直營幼兒園園長/知名母嬰網站特聘育兒專家
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會來問我,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做父母的到底應該怎麼辦。作為幼兒園園長,我有很多關于如何做好幼小銜接的經驗,自己也有一些思考。同時我也以一個媽媽的身份來跟大家聊一聊,作為家長要怎樣幫助孩子做好幼升小的銜接。
1、為什麼很多家長對孩子幼升小存在困惑?、
确實,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要經曆一個極其劇烈的變化過程。比如說環境方面,孩子的幼兒園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寬松,包括教室的布局、孩子活動的空間範圍,從孩子的心理上來講是比較舒适放松的。但是到了小學,課桌位置是固定的,孩子們的活動空間是固定的,教室裡面老師同學也都比較多。孩子能活動的範圍,首先物理空間是很有限的,同樣帶給心理上的感受肯定也是不同的。
另外,師生關系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幼兒園是以保育為主,老師更多的是拿孩子當寶寶去看,會照顧吃喝拉撒很多問題。而小學老師是以教育教學活動為主。老師看待孩子的眼光也是不一樣的,會對孩子在學習方面提更多要求。對于生活上的一些瑣事,小學老師就不會管得那麼細緻了。在孩子的學業要求方面,幼兒園提倡孩子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形式,重點在于孩子的探究和感知。而小學是以集體授課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些要求對孩子而言是全新的,也有一定能力标準,包括對于學習成果的評估,在小學有很準确的量化評估。以上這些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大的變化。此外,我們家長自身看待孩子的眼光也會悄悄發生變化。在幼兒園的時候,你覺得他還是個幼兒園的孩子,可是到了小學你會覺得他是小學生了。所以你在心理上對孩子的期望值會不知不覺發生變化。那麼孩子會不會感受得到呢?孩子一樣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所以對孩子而言,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成長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随之而來的心理上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3、孩子幼升小适應不良的情況有哪些?
孩子從一個環境到另外一個環境,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适應,換句話說是需要去銜接的。
教育部所說的零起點不是零準備的意思。什麼叫做零起點?指的是在幼兒園,老師不教授小學的學科知識内容,小學的學科知識孩子可以是完全空白的。大家都是零起點一起進入小學,學習小學學科的知識内容。
但是零起點不是零準備,在幼升小階段,讓孩子的生理上還有認知能力上,要達到一定的所謂的入學成熟水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上,對這個學校還有學習生活,都有一定的認知或心理準備。然後他的能力和習慣都要達到一定的要求和标準。
我和很多幼兒園和小學老師進行過交流,現在小學老師對于孩子剛入學時的狀态,也是很頭疼的。我曾經看過一個研究是關于北京市的小學生入學适應的調查,在入學适應不良的孩子當中,存在的問題有語言能力準備不足的,就是孩子在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上,包括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能力上,聽老師話的能力上有不足。
還有的問題是同伴交往的能力不足,這個也很普遍,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二胎政策還沒開放之前,他們就是家裡的小太陽,然後到了小學階段,同伴關系處理不好,他們交往能力不強,還有的存在愛打人等習慣,不受同伴歡迎。
這裡面還有一個大家可能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學習技能不足,學習能力跟不上。占比最多的是生活自理能力準備不足。也許你的孩子正在面臨着幼升小,你要想一想你的孩子,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達标了嗎?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家長不要認為把孩子的學科知識培養起來了,他上小學就可以很自如了。其實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有些家長會讓孩子隻管學習就好,其他的事情家長會安排妥當。但是當孩子長大走向社會後,家長開始後悔了,因為孩子自理能力不行把生活過得一團糟,再多的知識也幫不了他。
孩子要在心理上對于學習和學校有了一個基本的準備、了解和認知,然後他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就培養起來了。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安心地把孩子送到學校了。
4、教育部為什麼規定孩子六歲才開始入學?
因為在六歲這個年齡段,大部分的孩子們都達到了入學成熟水平。孩子在身體上基本具備了可以入學的能力,他們的思維開始由具體抽象思維向抽象思維去過渡。大家可能不在幼兒園工作,不太知道幼兒園階段的小孩子,他們能夠理解一個蘋果加上兩個蘋果是三個蘋果,但是他不能理解1 2=3,這是因為他的思維還沒有向抽象思維去過渡,但是到了六歲以後,經過引導慢慢的一些計算性問題孩子大概都能理解了。
太小年齡段的孩子,讓他在很早就開始寫字的話,你會發現他不光是握筆姿勢不正确,你還發現他寫字經常丢胳膊少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關于孩子的生理發展有階段性。孩子到入學這個時候,就是6歲左右,成熟度和專注力已經可以應對小學的要求了。
大家其實都知道,要想學習好,一定要很好地跟着老師課堂上的40分鐘。基本上所有學霸在介紹自己經驗時,都會講到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課,然後做好筆記。課堂的專注力很重要,很少有哪個孩子說課堂上不聽老師講課,自己回去完全自學就可以的。
5、家長面對孩子幼升小要從哪幾方面準備?
我們家長不僅希望孩子上學能夠适應學校的生活了,還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學霸學神。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學以後能夠在學習上讓自己不操心,學得更好走得更遠,那麼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家長會認為是不是要提前學一點東西,才能保證孩子在心理上有一定優勢,他的學科知識儲備的更多,學習上更有自信,他是不是就能赢在起跑線上了呢?
我認為真的不一定。提前去學算數、拼音、英語這些東西,不一定能保證孩子在學業上就一定能夠走得更長遠。因為有比這些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學習能力、學習态度、學習習慣。這些東西能讓孩子在學業上走得更遠,是拉開孩子之間距離最根本的東西。
大家還要區分學習能力、學習态度、學習習慣是三碼事。有時家長不會明确區分,當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會說他态度不好,沒有興趣,或者說就是笨。這些歸因都太過于簡單,說他太笨,可能指的是他學術能力不強。說他不想學,指的是學習态度。但實際上對于一個孩子而言,他的學習能力、學習态度、學習習慣,這些是影響學業表現的關鍵要素。
學習态度
孩子對學習有沒有興趣,愛不愛學習,我覺得這和兩個東西有關系,關乎孩子學習态度的養成:首先,是孩子在從事學習任務的時候,學習态度和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有很大關系。并不是老師在講課時變換花樣,孩子就覺得很好玩就能學會,而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樂趣。
孩子獨立從事學習任務時,他有沒有感受到愉悅的情緒?還是他感受到的完全是緊張的壓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緒狀态。
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說得再學術一點的話,就是在大腦當中,它發生的機制是什麼?在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學習材料的時候,大腦會不斷的分泌髓磷脂,然後把傳遞神經包裹得更嚴,這樣的信息傳輸在通路上就會更快,信息損失就更少,能量也傳遞就更快。孩子在完成這個任務的時候就會更快更強。
在學習上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相通的。同樣的,如果說學習的材料是很無聊的話,對于孩子而言就會提不起興趣。學習的材料難度很高,或者說他是在一個高壓的環境下來學習,當他學得不好的時候,會有人指責、呵斥他,這個時候孩子體會到的家長情緒情感體驗就是緊張的,高度的緊張會改變人的神經通路,大腦功能分泌的激素實際上都是負面的,是會阻礙神經之間的信息傳遞,從而破壞到大腦神經通路的組織。
比如說跟情緒相關的一些腦區域或者是邊緣系統,在孩子年齡小時,如果他始終處在一個高壓的環境下,孩子經常感受到緊張、焦慮,那麼對他整個大腦神經通路,包括邊緣系統的一些損傷,可能是永久性的。
這樣會導緻孩子在外部的行為表現上很消極,就是對待學習的這件事情很消極,隻要一提到學習孩子就抵觸,不喜歡這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所以有些家長說玩得時候可高興了,什麼都好,就是别提學習,一提就完了。
這就是孩子對于學習這件事情已經産生了一種抵制排斥。對他而言,學習是一個不良的情緒體驗。同時他在學習時,完成的速度也确實慢,在家長看來,就覺得是孩子笨。
孩子學習态度的養成跟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寫字,當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不夠時,你讓他不停的寫,還說你怎麼寫這麼慢;怎麼寫得這麼難看;怎麼老是丢胳膊少腿;是不是練得少?你讓他不停地練,最後帶給他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剛才所說到的那種不良的情緒體驗,以及你更多的這種語言上的刺激,這都是會影響到他的。
不好的情緒體驗會讓孩子感受到這種緊張不安的焦慮以外,還會帶來其他的影響。小一點的孩子其實在情緒、情感體驗這塊比我們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學習态度除了和孩子所體會到的情緒情感點有關系,這和什麼有關呢?還和這個孩子他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有很大的關系。什麼意思呢?這個孩子自己覺得我在這方面是行的還是不行。
學習能力
有家長覺得孩子的成績和能力相關,那能力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呢?
估計有一部分人會在心裡面有一個潛在的概念,能力可能是天生的,我學得好是因為我能力強。我之所以把這個東西學好,是因為我很棒很聰明。可到了後面難度加大的時候,又會說我不行,我在這方面就是沒有天賦,我就是笨的,我就是學不好的。這是一種認知。
還有另外一種認知,就是有的人會覺得能力其實是不斷的增長,它不是天生不變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我的努力程度,随着我練習的量,随着我認知能力認知水平的提升,而不斷的成熟,我能夠在我不斷努力的過程當中,把這個事情學會以後,我的能力就增長了。
大家能夠理解這兩種不同的能力觀所帶給孩子自我評價的變化,和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他所采取的策略會有什麼不同,都能想象得到是不是?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的能力很棒,比如說覺得自己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學這些東西就很快。當他發現這個題很難,學了新的知識之後還是我不會,這個時候孩子說,我這方面不太行怎麼辦呢?
有的孩子采取的策略就是我不去學,不去碰,我拒絕去學。這樣的話别人不會覺得我能力不行,而是說我壓根沒好好學,我是因為沒好好學,所以我才沒學好的。并不是因為我笨我才沒學好的。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其實我們大人有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我們覺得這事兒我們可能做不好,我們選擇用無所謂的态度說,其實我是不稀罕,我就沒去做。而不願意承認我能力不行。孩子也是一樣的。
如果說孩子能夠理解到這個東西我學不會,但我願意在過程中努力去嘗試、去學習,他抱有這樣的一個心理的話,說明他的學習态度是不錯的。
話又說回來,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認知呢?一定是和我們家長對孩子平時的評價有關系。如果你經常表揚孩子說你真棒,你真聰明。那可能他就更容易形成這種所謂能力固定觀的這樣一種認知。
所以現在我們都提倡什麼?表揚孩子的時候說你真努力,你看你嘗試了以後真不錯。我們盡量不去表揚他這個人是不是聰明,而是表揚他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當中有沒有盡全力的嘗試,隻要你勇于去嘗試了,那麼你就是值得表揚和肯定的。
包括我們在評價孩子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也不要去評價他做的結果成了還是沒成、好還是不好?而是評價他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認真了、努力了。
家長的這種不同的評價方式、表達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在自我評價體系和自我控制過程當中形成的這樣一種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概念。内隐的概念就會影響到他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是更多的采取這種我願意去嘗試的态度。
我承認差距,我願意去嘗試這樣的外在行為表現,還是大家認為我沒有好好學,不夠聰明。其實表現出來的是孩子采取不同策略的表現。
學習習慣
關于學習習慣,我覺得對于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就是很簡單的幾件事,隻要做好了就沒有問題。
第一看課表,這堂課下課的時候,我看看課表下堂課是什麼。比如說先把數學書拿出來,然後把用到的數學方面的文具拿出來,再去上廁所,跟同學玩一會兒等等,這些要心裡有數。知道先做什麼,在做什麼。事情做好了之後再去玩。回到家裡先完成作業,再去玩兒。
很多時候家長下班比較晚,很多孩子是由老人被接回來,接回來之後孩子就會讨價還價,我先看一段動畫片,然後再開始寫作業。老人心疼孩子就會妥協。這時,孩子可能就會養成這種習慣先玩後做作業。
我記得有一個家長跟我說,孩子其實寫作業很快的,一年級作業不多很快就能完成。回到家之後家長還會再給他布置一個其它的任務,這個孩子就為了避免爸媽回來之後再讓他做别的,他就想我先玩,等到他們回來之後我再寫作業你們就沒法再布置我其他的作業了。所以孩子就采取了拖延的策略。那養成的習慣是什麼?就是拖拉的習慣。
還有就是獨立寫作業的習慣。寫作業很重要尤其是獨立寫作業。雖然現在很多家長說陪讀陪寫作業,然後讓自己血壓飙升什麼的,就是因為我們家長管得太多了。包括很多老師都要把作業發到家長群裡,讓家長來監督孩子做作業,其實孩子自己記作業的能力,是個很基本的能力。
家長要不要關心?是要關心,但你不要讓孩子覺得記作業也是家長、陪寫作業也是家長。那讓孩子感覺學習都是給家長學的,一切都是爸爸媽媽的事兒,他的學習習慣就沒法很好的去建立起來。
在學習習慣方面,家長還要培養孩子專注力。專注力是由位于三個不同大腦區域的三個不同組織來實現的,包括三個系統。第一個系統叫做定位系統,定位系統是說在這個環境當中觀察環境的能力。
除了定位系統之外,還有一個系統叫做切換注意力的能力,在不同的事物之間去切換注意力,比如說老師現在正在講課,我注意力在黑闆上,但是這個時候有一隻鳥飛過來了,我的注意力就馬上會轉移過去,因為這是人的本能,就是切換的能力。
第三個系統很重要,就是維持系統。是能夠使孩子把注意力仍然放在黑闆上的一個能力。維持系統是負責處理信息之間的沖突的。注意力不是一瞬間的事,前面這兩個系統在孩子出生大概四個月左右的時候就已經發育完成了,你會發現一歲多的孩子他已經能夠注意到什麼東西,并且能夠變換他的注意力。但是長時間地有意識地維持他的注意力,孩子差不多到七歲左右才開始發育,逐步走向成熟。
這也是為什麼幼兒園的課程是15分鐘到20分鐘,而到了小學就變成40分鐘甚至45分鐘的原因,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水平是不一樣的。關于學習能力我想讓大家知道,孩子是該在什麼時間段就做什麼事。家長要保持淡定不要着急讓孩子提前練習很多。
學科知識儲備
關于學科知識的儲備。學科知識的儲備相較于其它三點而言,反而是最簡單的,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實現。
有兩個遊戲特别好,一個是猜數:比如你心裡面想一個數,你讓孩子猜猜你想的這個數是什麼?孩子猜了之後,你可以跟他說是多了還是少了,直到孩子說出這個數,這個過程就是讓孩子去比較數的排序。
還有一個遊戲是我和我女兒小時候特别愛玩的,叫碰觸加減法。我出個1,然後她出2,她去碰一下我的手指,我就變成3,我再碰一下她的手指,她就變成了5,就是這樣不斷去變,實際上我們訓練的就是20以内的加減法。我們倆在等公交車的時候就經常玩這個遊戲,包括孩子一些什麼成語接龍等等,好多遊戲實際上都可以做成很多的學科知識儲備。
所以隻要你用心,生活當中處處都是學習的機會。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大概就是這樣一些内容,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第一:零起點指的是系統學習小學學科知識的零起點,它不是零準備,在入學的時候還是要做一些能力方面的準備的。
第二:相較于學科知識而言,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态度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第三:學科知識儲備,隻要父母用心,生活當中随處都可以學習。
6、答疑
1、問:我的孩子馬上幼升小了,但感覺還不是很懂事,有點不放心,怎麼才讓父母安心地放手?
韓老師: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養他的自理能力,然後就可以放手讓他去學校了。你想讓他在學校學習好,我剛才說的學習習慣你還要再留意。
2、問:準備進小學,該不該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比如說練字、算術?
韓老師:如果孩子還沒有上小學,你要看他的能力是不是足以支撐他去練字和算術,實際上算術并不是說他要做大量的練習。就剛才我說的那些方法,你在生活當中都可以用,基本的學科知識儲備還是可以的。
但是練字要慎重。孩子隻有手部力量和手、眼協調能力等各方面都已經達到了,才具備寫字的基本生理成熟水平,才考慮去練字的問題。
3、問:幼小銜接是不是一定要讀學前班?
韓老師:學前班和幼兒園到底有什麼區别?學前班更多的是講授小學的一些知識,還把孩子放在一個更狹小的空間裡,整個教學的情境和小學是差不多的,很多家長覺得要讓孩子在學前班裡面過渡一下,适應了,他上小學就沒問題了。實際上你就是把孩子上小學的過程放到學前班去預演了一下,等于就是把孩子上學的時間提前了半年或者一年。
我剛才說到的孩子要有該有的能力,是不是已經有了學習習慣、學習态度、學習能力和基本自理能力,這些是不是都已經養成了,如果還沒有,學前班也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
所以說學習班是去教一些學科知識内容,但是這個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說你的孩子,你覺得完全沒有辦法去教他,學習習慣養成你覺得完全沒有辦法,你可以試着去學前班,但你一定要好好去考察,就是學前班它的重點在哪裡?如果說它的重點是說我要把小學的内容提前講給孩子,那對你來說這個價值可能不大。
如果說學前班它能夠更多注重孩子的這種能力和習慣養成的話,你可以考慮去,那是在你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
如果說你自己在家裡面能夠更多地去陪孩子,就是我說的學習态度養成各方面很好的話,我覺得不一定非要把孩子送到學前班。
如果說我們在學前班的時候,把拼音還有其他的一些小學内容全部都學完了,那麼孩子上小學以後,小學課堂上講授的内容對他而言就是無聊的,沒有挑戰性的。
你想一想,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在小學的學習态度會養成什麼樣?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也是要考慮的。
4、問:家長能不能提前給孩子輔導小學年級課本?
韓老師:在孩子沒有上小學前可以教識字和拼音。你要考慮你的孩子如果在一年級以前全部學完了,對他而言,這個學校生活是不是無聊且無趣的?完全沒有任何難度。
我不反對教孩子拼音跟識字,我反對的是一些很生硬的講授方式。在生活當中随處可見的是可以給孩子講的,是可以讓孩子學的,因為孩子天生就有這種學習的需要,他很想知道這是什麼。
比如禁止吸煙幾個字什麼意思?就是說在這裡是不能夠抽煙的,禁止是什麼意思?是不允許做的意思,孩子其實看多了他就會了、就懂了。難道我們說不行,這個你不能看,你還沒到學這個的年齡段,我不能講給你聽,你也不要看,肯定不會這樣的。
所以說在生活當中我們随處可見的,無論是拼音漢字,還有很多邏輯推理等等,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可以講給孩子聽的。
5、問:怎樣做好學習的準備?
韓老師:學習的準備概念就比較大了,我們剛才說的學習能力的準備,學習态度的準備,學習習慣的準備,其實都是學習的準備。
6、問: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大一歲再去上學,比如七歲?
韓老師:男孩和女孩在入學的時候是會有一定的差異的。男孩子可能入學剛開始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弱勢,有些家長可能會選擇要晚一點去上學,孩子适應起來會更容易一些,所以這個要根據你孩子的情況,也不是所有男孩子都會弱一些,要看具體情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