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麼是四尺鬥方?
四尺鬥方是傳統中國畫中的一種尺寸,表示四尺寸對折後的一半,四尺整張紙是136X68厘米,對折後是68X68厘米,因為四四方方、端端正正,裝裱加框後大約是80X80厘米,不大不小,這可能是“鬥方”成為現如今書畫裝裱一種規範尺寸,并受到大家喜愛的緣由吧。在現代家居中,鬥方适合懸挂在玄關、餐廳或者是小戶型的客廳等地方。
02
為什麼發這個鬥方展覽?
近期,按照朋友們的約請,我畫了一個鬥方系列山水。現在這個系列還沒有畫完,後續還有一些,根據朋友們的建議,想先一睹為快。為此,我把已完成的這二十幾幅作品發上來。請各位師友品鑒、指正。
03
山水畫的背景是什麼?
宋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戰亂,而獨得天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圖治;到了太宗、真宗,又獎勵文藝,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運盛世,這一時期宮廷美術全盛,畫院規模齊備,名家層出不窮,佳作碩果累累。畫壇上山水畫最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發展,各種技法日趨完善,完全脫離了隋唐以來“先勾後填”之法,出現了講究筆墨韻味的皴、擦、點、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畫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體格法法度赅備,審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漸轉向人文精神,這一時期美學著述獨到、藝術思潮活躍、繪畫作品精湛,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發展源頭。
04
咋個欣賞山水畫?
有朋友常問我,我不懂山水畫,山水畫到底如何欣賞?怎麼看出個好孬來?下面,我就說說我的一點理解,供各位師友參考。
中國山水畫最本質的欣賞原則可以用黃賓虹的“三不朽”來概括:“一用墨不朽也;二詩書畫合一不朽也;三能遠取其勢,近到其質不朽也。”
欣賞中國畫的要求,按孔子的話說就是“故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照而道中庸”,這是《中庸》的總綱,用在這裡比較合适。
“尊德性”就是天賦、悟性;“緻廣大而盡精微”就是要求教求學,掌握深厚的國學知識;“極高明而道中庸”自己有極高的素質和修養就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
欣賞中國畫特别是山水畫,應堅持“四看”原則:
一看氣韻。荊浩《畫山水錄》:“氣者,心随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隐迹立形,備儀不俗。”當代學者伍蠡甫在《中國畫論研究》一書中解釋:氣——畫家有度物取真的認識力或審美水平,它便随着筆墨的運使而指導着創作全程——這個貫徹始終的“心”力或精神力量,稱為“氣”;韻——風韻、韻緻的表現,時常是隐約的、暗示的,并非和盤托出。所以,山水畫第一看的是氣韻。在這“四看”裡,并沒有突出一幅畫的“形”和“結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像不像實有的景物。
二看意境。畫山水畫,絕不是僅僅畫畫的簡單事情,更不是把對象模仿得栩栩如生就算完工。東晉劉宋時期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對山水畫的功用有過明确的定論:“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可見,畫山水畫可與“聖人法道”而相提并論的重要事情,這就是“以形媚道”即以山水之形與道——這個大自然萬物之本源相親和。才是仁者之樂。山水畫的目的是為了暢神,而所暢之神,又是超越時空,亦如南朝宋畫家王微《叙畫》中所言:“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這種中國人特有的富于哲理的精神境界,其實強調的是山水畫的内在精神意蘊。
三看筆墨。“筆墨”,是指具體的筆墨技法,即用筆、用墨等。“筆墨語言”,具象的筆墨符号被賦予着創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它們是可以被描述、被表達、被解讀的,它們可以傳情達意,是中國畫特有的藝術語言。筆是畫的骨幹,墨的筋骨。自古以來,畫家皆将“骨法用筆”放在重要位置。“骨法”,即用筆來表現物象的骨力、骨氣。骨氣相連,形質同一。在中國畫中,筆法以中鋒和側鋒為主。中鋒運筆講究筆鋒始終在線條中間運行,不偏不倚。線條飽滿、圓勁、渾厚。側鋒運筆講究筆尖偏于墨線,筆管傾斜,尖實根虛。線條粗細懸殊,一邊光一邊毛,活潑生動、舒展自如,聚合皆宜。在山水畫中,筆法往往采用中側鋒互用,中鋒為本,側鋒取勢,因勢利導,于紙間展現萬千山水。
墨是畫的皮肉,筆法都要通過墨來實現,墨的使用至關重要。墨分五色(黑、濃、濕、幹、淡),墨法多樣(潑墨法、沁墨法、積墨法、破墨法、淡墨法、濃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墨的濃淡幹濕、主賓強弱、黑白冷暖關系都是富有節奏韻律的,用墨時要注意規律與效果,格調與結構。童中焘以清(筆路清澈不渾濁)、潤(雖渴亦潤)、沉(骨氣沉厚不浮脹)、和(變化融合)、活(自然一氣)總結用墨的審美規範。
四看詩書畫搭配。如果把一幅山水畫看做是一部氣韻生動的影視片的話,山水畫裡的詩書搭配則是引導人們理解影片的旁白,讓觀者更易走入畫面,體驗藝術之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