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發文說“角卓”字為“握”文章,有學友提出可以用“搦”字表示“握”也行。我的觀點是這兩個字,在魯西南方言口語中都有。
2021年4月拍攝
“角卓”(是一個漢字,我的電腦打不出來,有點遺憾)字,讀音為nuo,主要表示的意思是握,用力握。如“雙手搓熱了,馬上“角卓”(握)着孩子的小手,給孩子暖暖手”,或者“雙手“角卓”(用力握)着鉗子,擰鐵條”。而“搦””字,還有一個異體字“搻”讀音為:nuò,主要表示的是握住往下用力按,如“他搦住皮管子,往鐵管子上擰,一點一點地将皮管子套在鐵管子上”。在《說文》解釋上“搦,按也。”還有搦管;搦掉等常用詞也說明此字的意思重點。
2021年4月拍攝
我不是語言研究者,也不是專家,我隻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不會對字的用途做更多解釋。這樣麻煩的事讓專家去做吧,我隻不過是說說我的觀點而已。通過對這兩個字的運用差别,我有幾個體會,一是我們先人創造的漢字都是很有講究的,很細緻。漢語字典兩萬多字,我們日常常用的不過一千來字,還有絕大部分漢字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漢字是很有研究頭的。二是作家寫作着實不易,他們就象藝術家,将每個漢字都仔細推敲,精雕細琢,才成成文。三是有些漢字必須放到所在句段中去斟酌,所在場景中去思考,就像一句台詞,不同的場景說出來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要學會靈活運用。四是讀者的嚴謹、知識豐富,值得我學習。今後,我在“碼字”上更應慎重對待文字問題,牢記“差若毫厘,謬以千裡”之古訓。
2021年4月拍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