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 建
從空中俯瞰蘇魯大地,你會發現京杭大運河從山東進入江蘇時,是自北向南流淌着的。但有了“三汊河”的并入,就折了一個大彎。先向東偏北,而後又向東南,接着向東,大約流淌了四公裡後,才慢慢的轉彎向南流去。隴海鐵路自東向西穿過,本應和京杭大運河形成十字交叉形狀,但因為大運河打了個“S”字型的彎,就出現了在交叉前有一段鐵路和運河幾乎平行的情景。
一個北以鐵路,南以運河,東以六寶河,西也以運河為界的長方形地塊就呈現了出來。它南北寬約2公裡,東西長約4公裡,地塊的西南運河岸邊就是内河港碼頭⚓️,邳州縣城就是從這裡發展而來的。
世紀二十年代建成的隴海鐵路過運河的大鐵橋,隻供火車通行
邳州縣城是因運河和鐵路而興起的。1925年7月東隴海鐵路全線貫通後,就在鐵路和京杭運河的交彙處設立“運河站”(後改為邳縣站),又鋪設了貨運專線和運河港口對接。一個以内河船舶轉運鐵路電煤為主的港口小鎮就此形成。
此鎮西邊有三汊河繞城而過,地名叫過“三汊河”,又因運河岸邊有棵千年古榆,也叫過“大榆樹”,但叫得最多的還是“運河”兩個字,1953年運河鎮正式成立。
位于解放路西頭的火車站,攝于七十年代。
運河鎮有鐵路和水路交彙,又有邳蒼公路和邳睢公路穿鎮而過,交通位置得天獨厚。1954年邳州人民政府把整個黨政機關從官湖西北的邳城鎮遷到了運河鎮,運河鎮也就變成了邳州縣城。當然,那時的邳州還不叫邳州,它叫邳縣,邳州是1992年8月份,撤縣建市,才叫的邳州市。而那時的周邊老百姓去邳州縣城裡趕集,也不叫趕邳州集,還習慣的叫趕運河集。其實“運河集”就是我家西邊的一條大榆樹街。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縣城“中心”,是坐落着百貨公司、煙酒公司、大衆飯店、新華書店四座建築的十字路口,也稱老十字路口。穿過十字路口的南北路為建設路,東西路為青年路。
老十字路口,圖中左邊建築為東北角的煙酒公司大樓,右邊建築為東南角的百貨公司大樓,八九十年代。
以這個“中心”向四周輻射一公裡就是縣城核心區,是整個縣城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商業貿易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所在地。
位于青年東路的邳縣人民政府
從“中心”沿着青年路向東是行政區。沿途有商業局、教育局、武裝部、衛生局、縣醫院、縣政府、法院、公安局、檢察院、廣播站、看守所等單位。再向東就是學校區了。有江蘇運河高等師範學校、運河師範附屬小學、體育場、江蘇運河中學、李口小學等。運河中學向東是氣象站,再向東就是一望無際的田野了。
位于邳州青年西路上的人民劇場
從“中心”沿着青年路向西是人民劇場、回民飯店和著名大榆樹街。人民劇場是全縣的最高建築,局部高四層。大榆樹街南北走向,北到火車站,南到運河邊。街道兩旁是林立的店鋪,街中間是農貿集市,所有的農産品全部擺在地上,從南擺到北,有青菜、雞蛋、家禽、家畜、水産、糧食、鍋碗瓢盆和其他數不清生活用品。這裡從早上天不亮時起,直到晚上掌燈時,都是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充滿了商販的吆喝聲和趕集購物的人群的談價聲。
邳州青年西路和大榆樹街交叉路口,東北角是水果大樓,東南角是運河鎮幼兒園,西南角是理發店和供銷社(賣大缸的),西北角是“運河大鼓場”。
青年西路和大榆樹街的夾角處就是我們兒時經常聽書的地方~“運河大鼓場”。大鼓場向西還有文化館,再向西就有鐵道橫亘在路上,過了鐵道就是邳州港務局的煤炭堆貨場。貨場内沿着鐵路專線,煤炭鋪天蓋地,堆積如山,一座縣城倒有半座縣城是煤碳堆場。冬季裡西北風一刮,煤炭揚塵就會遮天蔽日的直奔縣城中心撲過來。黑風過處,人們紛紛掩住口鼻低頭奔走,就像躲避一支騎馬持刀的土匪隊伍。大家給青年路和鐵道的交彙處,起了一個特别“匪”的名字叫“黑風口”。
縣文化館,裡面有展覽室,供展覽書畫。裡面存放過的一隻大象牙化石,我印象深刻,大象牙有3米多長斷成了若幹節。
越過黑風口,穿過港口煤炭堆場就到了邳州的工廠區,比較有名的國營大廠有運河酒廠,油廠、缫絲廠、化肥廠、肉聯廠、軸承廠等。
從“中心”沿着建設路向北約一公裡就是新十字路口,橫亘在新十字路口上的是解放路。新十字路口再向北200米就到了隴海鐵路線,這之間有鐮刀廠和隴海旅社。汽車站就坐落在路口的東南角,火車站就在路口的西邊300米處。新老十字路口之間從南向北算起,還有蔬菜公司、食品公司、糧食局、交通局、五金公司、供銷社、醫藥公司、印刷廠、服裝廠、人民理發店、供電局、農機公司。
在沒建運河大橋之前,從“中心”沿着建設路向南450米就到了三岔河路交彙口,路口東北角就是著名的“王傑旅社”,“王傑旅社”也叫王傑大樓,高兩層,是那一片建築的制高點。沿着建設路再向南50米就到了運河邊,建設路和運河的交彙口在沒建大橋前是一個渡船口,每天有木渡船穿梭于運河南北岸之間。渡船停在南岸處有一排高大的青磚瓦房,那就是邳州的老公共汽車站候車用房,車站有公共汽車發往運河南的議堂、土山、占城、八路、胡圩等鄉鎮,運河大橋通車後擺渡船退出了曆史的舞台,這個車站也被廢棄,客車統一遷到了城北解放路口的汽車站。
1972年運河大橋落成,運河大橋的北引橋就鋪到了離十字路口隻有200米的地方。橋北頭路西就是露天電影院,電影院門前小廣場是那時晚上孩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孩子群毆最多的地方。再向南越過運河大橋,就能看到運河南岸,一望無際的田野,和袅袅炊煙的鄉村景象了。
1972年建成的運河大橋連接着邳州南北兩岸,1999年拆除重。
我家就住建設路和沿河路的交叉口的運河大橋西面,房門就正對着河堰,離古榆樹遺址也就是一百米的距離,我的童年就是在運河邊度過的。不用登上運河堰在家裡就能聽到輪船發動機的轟鳴聲。登上河堰,向西南望去,夕陽下,河水自西南向東北又向東蜿蜒曲折緩緩而來。南岸有幾頭老牛在河灣處吃草。夕陽染紅了南岸的草坡,也染紅了北岸碼頭高高豎起鱗次栉比的吊車。夕陽映在曲折的河道裡露出了黃橙橙的碎影,波光粼粼。
盛夏時節,暴風雨過後,經常會有一輪彩虹挂在西南的天邊。兒時還能看到遠處白帆點點,鷗鳥飛翔,再後來就隻能看到繁忙的輪船拖隊穿梭在運河之中了。暑假男孩子最高興的事莫過于到運河裡遊泳和釣魚,光着屁股在河裡遊泳是我們男孩子的專利,女孩子們隻能站在堰上遠遠的觀望。清澈的河水緩緩的向東流去,露出淺淺的水紋,小鲢魚在水皮上遊戲跳躍,長長的水草整齊的排列,都統一向下遊方向傾斜着,随着水流搖動着身體,一時間你有分不清它是植物還是動物的感覺!
深秋季節,或雨後天晴,站在運河河堰上向南望去,邳州和睢甯縣交界處的巨山會若隐若現,像一座座海市蜃樓。
運河裡繁忙的運煤輪船拖隊
邳州地處微山湖和駱馬湖之間,地勢低窪,是曆史上有名的“洪水走廊”,十年九淹。夏秋季節,每逢連降暴雨,魯南客水湧進,辄成澤國。
特别是1935年的一場暴雨,運河大堤在北岸決口,洪水滔天,水頭高達數丈之高,連續沉了數條木船也堵不住豁口。江蘇省運河高等師範學校主樓被沖毀,新植樹木和苗圃園被沖的沒了蹤影。大水沿着小鎮一直向北沖到隴海鐵路方才轉頭,把方圓2平方公裡的一個小鎮重新規劃布局了一遍。大水退後,小鎮滿目瘡痍,遺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幾十個水塘,大約占整個鎮子面積的三分之一。後來人們重新修複了街道和房屋,把水塘用橋和涵洞連了起來,又在下遊将水導入運河,一個流動的水系就慢慢的形成了。人們又在岸邊植樹、栽桑,在水塘裡種藕、養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邳州俨然是一座水城小鎮。
沿着我的家向東不到一公裡就是運師附小和江蘇省運河中學。這些學校裡的校舍是那時縣城裡最好的建築,青磚青瓦帶玻璃門窗的房屋又高又大,一排一排整齊排列,建築之間栽種着銀杏樹或水杉樹。學校圍牆比其他單位的圍牆高些,圍牆外是水渠或水塘,學校基本都被水包圍着,學校大門前都有石橋通往外邊公路,這就是我年少時度過的學校。
同學們,你還記得運河中學的大禮堂嗎?
我上學是沿着一條高低不平的小路(現在的三岔河路)走着去的學校。路的兩旁全是水塘,水塘邊的路上栽滿了柳樹。柳樹的枝條向水裡垂下去,早晨霧氣從塘中升起猶如仙境一般。水塘裡長滿了蒲草,菱角、雞頭籽,水塘裡的水清澈見底,能看到到魚兒在水下遊動,也時常能看到魚兒躍出水面。隻是水塘之間的土埂,沒有像公園裡那樣的硬化成路,水塘相通的地方隻是些簡易橋或水泥管,沒有像南方一樣的拱橋,一切都透着原始的美。
可惜那時的人們沒有環保意識,随着人口的增多,單位的擴張,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塘都逐漸被填平,一座美麗的水城就這樣消失了!可以大膽的設想一下,如果那時人們不把這些水塘填平,而是留到了現在,那…那…那該是多麼美的一座公園城市啊!
從1983年外出上學,到現在也快到四十年了。再回到家鄉時,家鄉已是變了模樣!城市不知比原來大了多少倍,馬路變寬了,樓也長高了;比過去多了廣場,也有了公園。一個現代化的邳州,我已不認識了。但隻要走進老縣城,還會依稀回憶起她半個世紀前的模樣!邳州給過我童年的快樂,少年的夢想,在我的記憶中永遠都是那樣的美好!
2021年12月7日于程建南京
關注老程故事,回憶美好人生!
歡迎老朋友點評、點贊、點在看、轉發朋友圈!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網絡,承諾不做商業用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