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江 來源:國宏院
西門子經過170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獨具德國特色的生态環境。這一生态,既不同于美國信息技術公司那種勃勃生機的創新創業生态,又不同于日韓那些百年名企的文化理念,而是以“博大精深同心緻遠”的企業價值觀為核心,在制度設計上,主要包括長期與科研院校密切合作的聯系機制、以中央研究院為核心的強大科研基礎、便于招引人才的職業教育培訓系統和人力資源建設模式等。
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創立于1847年,由維爾納·馮·西門子和約翰·喬治·哈爾斯克于柏林市郊一個10人的手工作坊起步。如今,已成為全球電子電氣工程領域最領先的企業之一,2016年,營業收入達到796億歐元,員工人數35.1萬人,業務領域涵蓋電力燃氣、數字化生産與服務、可再生能源及能源管理、交通、建築、醫療、金融等。
縱觀西門子170年的發展曆史,不僅在全球電力革命、信息技術革命兩次成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引領者和重要參與者,有力支撐了德國從戰争廢墟中重新屹立世界工業強國之列,更為大型公司如何轉型、可持續發展探索了寶貴的經驗,樹立了百年名企常年屹立不衰的成功典範。西門子興盛百年的秘鑰究竟是什麼?未來将如何進一步實現由電氣化、自動化向數字化的轉型?經近期先後赴紐倫堡、慕尼黑、柏林等地考察西門子數字化工廠、清潔能源工廠,并與中央研究院等部門座談,整理主要觀感如下。
總體看,在西門子有關部門、工廠參觀、座談,能夠直觀感覺到德國式的務實、“較真”。他們的創新精神更多體現為,通過精湛紮實的工藝,不斷追求更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為客戶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種創新來源于客戶需求,與“矽谷”式的創新異曲同工,所走的路徑卻又截然不同。總體看,這些成功的百年企業,不僅要擅長捕捉商機,一次次及時轉型,持續構築核心競争力,更要形成一種激發創新、協同高效的生态系統,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存活下來,常年占據有利位勢。西門子經過170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既不同于美國蓬勃發展的各類信息技術公司,又不同于日韓同為百年老企的大型公司,而是獨具德國特色的生态系統。這一生态系統,以“博大精深同心緻遠”(Ingenuity For Life)的企業文化理念為核心,在制度設計上,包括長期與科研院校密切合作的聯系機制、以中央研究院為核心的強大科研基礎、便于招引人才的職業教育培訓系統和人力資源建設模式等。這些是西門子能夠保持創新活力的核心所在,不僅有利于當前加快完成從電氣化、自動化到數字化的轉型,更确保西門子在未來每一次技術變革産業創新的浪潮中,都能以創新引領發展,及時把握先機。
1、主人翁文化與勇擔責任、矢志創新的企業價值理念。西門子品牌宣言Ingenuity For Life,在國内被廣泛诠釋為博大精深、同心緻遠,其原意包括工程技術(engineering)、天賦和創新(genius and innovation)、團結精神(unity)和責任擔當、創造更美好的生活(for life)等。體現了西門子紮實的工業基礎、可靠的工程技術能力等獨特優勢,也彰顯了企業崇尚獨創精神、主人翁意識、創造更好生活的曆史使命感。據西門子并購發展部(M&A)首席執行官Luk Peter Chi Shun先生介紹,公司通過一套系統詳盡的制度安排,确保公司核心價值理念和主人翁文化能夠融彙貫通于各個組織機構和日常工作中,成為支撐企業前行、變革的基礎和引擎。這些制度涉及公司機構設置、交流組織模式、薪酬激勵體系等方面。例如,為迎接數字化時代新挑戰,強化每一位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西門子機構設置與日常交流方式日趨扁平化,下放更多的權利給員工,輔以股權激勵手段,緻力于形成一種着眼長遠、注重效益、以人為本、既關注個人行為也同時強調領導力的文化與制度體系。
2、産學研密切合作的機制。長期以來,西門子與德國乃至全球多所知名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共同研發項目,聯合培養人才,教授、研究人員與企業頻繁交流,校企共建工業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企業在學校設立基金等。據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Steffen Niessen博士介紹,西門子與近10所大學設立知識交流中心(Centers of Knowledge Interexchange),與16所大學簽訂核心夥伴合作協議,僅2017年當年,教授、研究人員合作互訪750人次,合作項目1900餘項,用于校企合作的公共基金投入達到15億歐元。由于校企合作模式較多,涉及領域廣泛,雙方合作前必須簽署詳細的合作協議,協議内容涵蓋合作方各自投入比例和形式、知識産權歸屬、研發收益分享等很多方面。為更有效利用大學研發資源,西門子在簽署合作協議前,以成立專家組、制訂技術路線圖等方式,詳細甄别篩選項目,确保其方向惠及西門子業務發展。培訓中我們也了解到,高校為激勵在職人員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也廣泛采取利益激勵的方法。以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為例,參與校企合作研發的教授可以獲得校方收益5%的分成。
3、強大的科研基礎。西門子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重常年維持在5%以上的水平,研發人員規模龐大。例如,2016年,研發投入規模為47億歐元,占銷售收入比重5.9%,研發人員近33000人,占員工總數9.4%。強大的研發團隊和穩定的資金支持,有力支撐西門子在電力燃氣、發電服務等傳統領域持續轉型升級,夯實核心競争優勢,在風能和可再生能源、數字化工廠、能源管理、交通、建築技術、醫療等新興産業領域超前布局發展。值得關注的是,西門子龐大的研發組織架構中,除各業務部門專業化分工的研發機構以外,還在慕尼黑總部單獨設置了西門子中央研究院,每年由總部提供8億歐元預算,由研究院自由支配,用于日常開支以及機械數字化、交通、能源、醫療等前沿領域的探索性基礎研究。據西門子2017年提出的2020年戰略願景設計中,未來将進一步加大對公共支持性職能部門的投入力度,确保這些部門能夠更好為集團節約成本。此外,研究院還可以與各個業務部門的研發機構合作研發項目,通過簽署不同形式的合作協議,獲得一定收益(這部分收益約占中央研究院每年收入的60%),支撐細分領域的前沿基礎研究。
4、獨特的職業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雙元職業教育體系為西門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人才儲備,公司多年形成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為穩定人才隊伍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雙元教育體系兼顧理論學習、工作實踐經驗和應用學習三方面内容。對學徒而言,既可以學習一般高中、大學的理論課程,又可以充分和産業實踐結合起來。據西門子職業教育技術學院的負責人介紹,學徒為3年或4年制,通常是面向已經完成9年義務教育的年輕人,入學時要經過嚴格的選拔,入選率不足5%。一旦入選,不需要支付任何學費,反而領取一定數額的報酬。2016年,西門子全球範圍内學員人數規模達到11500人,公司投入2.4億歐元,其中德國境内投入1.89億歐元,約2000人畢業後留在公司工作。西門子堅信,“數字化轉型意味着一輩子學習(life-long learning)”。因此,每年都安排一定規模預算用于新進畢業生和部分在職員工的繼續培訓。為及時了解員工技能進步和心理狀況,公司實施“愛發談話”制度,即由公司各個領域的高級管理人員、職員、主持人(通常是人事顧問)三方參加,以談心的形式,由管理者扮演教練的角色,了解職員現狀、想法,幫助其分析優劣勢,明确更好實現個人設想的路徑。為增加員工歸屬感,更好宣貫公司的主人翁文化,公司2020年戰略願景中明确提出,要使得擁有股權員工的比例提高到50%。培訓中,我們多個渠道了解到,西門子員工隊伍相對穩定。如Luk Peter Chi Shun先生所說,“我們擔心的,從來不是現有員工的流失問題。而是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如何彙聚更多人才的問題。”
西門子的演進發展,為我國打造百年名企、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樹立了良好的典範。有關數據顯示,全球壽命過百年的企業,日本有2萬餘家,美國有千餘家,德國有800多家,而我國隻有10餘家。在工業化進程持續深入推進的今天,深度挖掘西門子、豐田、通用這些百年企業長盛不衰的秘訣,引導我國企業孜孜不倦于技術創造與産業化、産品服務轉型升級、商業模式持續改進、優勢品牌塑造,激發企業以創新構築核心競争力,加快營造彼此協同合作又良性競争的生态系統,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命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