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故事出自《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将問之。公曰:“'劉備,吾俦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譯文就是: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的船艦被劉備燒了,引領軍隊從華容道撤退,路上遇到了泥濘,道路不通暢,又刮起了大風,沒辦法,隻好讓羸弱的士兵背着草填在馬下,騎兵才能過去。羸弱的士兵被騎兵踐踏,陷于泥中,死者很多。軍隊出了華容道後曹操大喜,将領都問為什麼,曹操說:"劉備的确是我的對手啊!隻是還晚了一步。如果早些放火,我們這邊一個人也活不了啊!"
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做了小說化的演義。公元208年赤壁大戰,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于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将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一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隻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赤壁之戰時,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卻派了關羽去攔截曹操;結果大敵當前,關羽竟然放走曹操,自己回去領罰時,才知道諸葛亮刻意規劃的,知道自己一定會把曹操放走,從此對諸葛亮徹底心服口服。
諸葛亮讓關羽放走曹操,并不是那麼簡單,不讓曹操死在華容道最主要是和當年“隆中對”有關。
公元207年,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諸葛亮草廬之中,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并分析了天下形勢。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後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諸葛亮指出:“将來劉備要三分天下,而曹操和孫權兩人目前還都不能動。”。之前曹操為了把關羽收于麾下,不但送了呂布的赤兔馬和很多金銀财寶給他,雖然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後,離曹操而去,但内心還是很感激;就因為孔明考量到關羽和曹操間有這個心結,才會讓他守華容道并說:“一定不能放走曹操,否則就要軍法處置。”最後兩人見面時有點尴尬,關羽為了還恩情,就放走曹操。
如果當時曹操死在華容道,那曆史會如何演變?
當時劉備的勢力不如孫權,如果曹操一死,劉備隻能在荊州苟延殘喘,孫權還能趁亂奪取北方的各州郡,會對劉備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曹操不死,孫權隻能和劉備合作,劉備還可以乘機提升勢力,為了合理的放走曹操,諸葛亮才會派受過不少曹操恩惠的關羽鎮守華容道。
除此之外,諸葛亮出山時,就一直想讓關羽對他心服口服,卻一直沒有機會,剛好有這事件發生,關羽違反軍令狀需要處斬,但諸葛亮卻饒了關羽一命,賣了人情給對方,這才讓關羽願意聽從自己的指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