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下兒童該如何檢測自己的血壓?
18歲以下青少年該知曉血壓嗎?
無聲的“殺手”
Professor Sun's Prospective
在剛剛過去的10月8日,是中國高血壓日,今年衛健委發出高血壓日的主題:“18歲以上---要知曉你的血壓”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壓,也知道危害,但缺乏行動!不少人認為高血壓是老年人的病,他不屬于年輕人。
年輕人會認為:我還年輕,高血壓離我還很遠,或者我雖有高血壓,但沒有感覺,我不能這一輩子就吃藥,這些想法使得年輕人主動進行血壓測量者較少,不按時服藥治療也是很常見的,直到出現心腦血管的突發事件他們才追悔莫及。
我曾多次說過:高血壓是沉默的疾病但是無聲的殺手!
在猝死的年輕人中間,95%都有高血壓,所謂的“勞死、累死”都是源于它與本身肌體的疾病有關,隻是他們因為覺得自己年輕從沒重視,從不進行血壓測量,從不知曉罷了!
因此,從年輕開始至少要每年測量一次血壓、知曉自己的血壓情況,早期預防和治療,這就是高血壓日的目的。
青少年患高血壓比例
Professor Sun's Prospective
那麼問題來了,18歲以下的青少年或兒童該不該知曉自己血壓呢?
我們看看2010年的全國學生體質調研數據:我國漢族學齡兒童高血壓患病率為14.5%,表現為男生高于女生(16.1% vs 12.9%),7-17歲兒童高血壓患病率從1993年的10.0%上升到2011年的12.9%,年均增加16%。
繼發性高血壓的比例高達52.0%-81.5%。因此孩子特别是肥胖的孩子真的應該測測血壓,那麼,孩子的血壓測量與成人一樣嗎?他們的高血壓診斷與成年相同嗎?很多人會說不一樣吧。
确實如此,那麼如何判斷孩子們是否有高血壓?
如何判斷青少年高血壓?
Professor Sun's Prospective
青少年或兒童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高血壓?
2010年首都兒研所在研究中确定了針對中國3-17歲兒童青少年的簡化公式法(見下表)用于初步判斷兒童及青少年血壓是否升高。其判定的結果與最終診斷兒童高血壓的一緻率接近95%。因此,可用于快速篩查可疑的高血壓兒童。用下表方法我們就可以篩查出可疑兒童高血壓。
性别 |
SBP(mmHg) |
DBP (mmHg) |
男 |
100 2 x年齡 |
65 年齡 |
女 |
100 1.5 x 年齡 |
65 年齡 |
除了血壓數值外,兒童診斷高血壓時血壓測量的次數與成人也有所不同(成人為非同日三次血壓測量),而兒童由于年歲小,他們的心理尚不成熟,多存在緊張焦慮現象,因此,建議要測量多次,至少間隔1-2周進行複測血壓。
對于青少年來說,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青少年血壓測量注意事項
Professor Sun's Prospective
關于青少年的血壓測量及把控,你應該知道的四點内容!
血壓測量的袖帶:對于較小的孩子,有較小的上臂圍,如果用了較寬的袖帶,會導緻測量結果偏低,從而造成高血壓的漏診。兒童袖帶表分為:SS, S,M,L.用合适的袖帶測量血壓,對兒童很重要。
袖帶型号 |
年齡段(歲) |
血壓袖帶寬度 |
SS |
3-5 |
12-18 cm |
S |
6-11 |
18-22 cm |
M |
>=12 |
22-32 cm |
高血壓的孩子45%都有肥胖,如果能明顯體重降低,血壓就可以部分的改善。孩子的肥胖常與吃得過多、過飽、活動少有關,少吃油炸食品,積極的參加體育活動,改變這些不良的習慣是改善血壓的關鍵。
高血壓的孩子如果不胖且血壓增高>50%,就要多考慮是不是存在繼發性高血壓的可能了。
比如是腎炎、血管炎症、狹窄、内分泌性高血壓等等,這些孩子,除了血壓增高外做心髒超聲還可能有10-25%存在心肌肥厚及微量白蛋白尿等一些高血壓所導緻的器官損害,所以需要到醫院做一個全面的檢查,不要贻誤治療時機,一旦繼發高血壓診斷明确,針對性的治療,對有些兒童高血壓是可以根治。
兒童及青少年高血壓需要降壓藥物治療嗎?如果是肥胖相關的高血壓,建議:運動、少食、減重為主的生活方式的治療,目前沒有隻針對兒童高血壓的藥物, 18歲以下高血壓患者用藥的臨床研究也很少。
對已經有了靶器官受損的高血壓孩子可以考慮用成年人中副作用最小的藥物進行試驗性治療,如有效就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服用,在生活方式改變的基礎上再慢慢的減藥和停藥。
什麼樣的孩子易發生高血壓?
首先,父母均有高血壓的青少年,遺傳因素不能忽視。其次,肥胖的、少動、焦慮、緊張的孩子。
如果不是這些情況出現較高的血壓,就要考慮繼發性高血壓了,需要積極地到醫院檢查!
溫馨提示
對有高血壓家族史、肥胖以及經常有頭痛的18歲以下的青少年,建議至少測量一次血壓,知曉自己的血壓,便于早期發現高血壓、及早的管理和治療。
看完文章的你,記得轉發朋友圈~
同時也可以在後台給我留言,我看到後會第一時間回複你的!
好文提前“品”
心梗、冠心病後能做強運動嗎?
是危險?還是獲益?
爬樓大喘氣,日食三餐卻越來越瘦!
專家說我得了“衰弱綜合症”
微信運動第一并不是健康第一!最佳的運動量如何衡量?
甯玲視角|從一對兒“神奇自愈”的腫瘤夫妻身上,
探索我們心髒的奧秘!
關注“孫甯玲視角”
與專家一起,開啟你的健康旅程!
▼更多醫療知識科普,請關注孫甯玲視角▼
常回來看看我,讓我知道你還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