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聽到小夥伴,吐槽自己的現任或前任直接主管。随着工作時間和經驗的增長,每每看到這種吐槽,我就會反思,假設有一天我是那位被吐槽的主管,我就一定能做的更好嗎?
圖片來自 Pexels
如果自己不敢 Say Yes,那反倒說明自己的火候不到,一定還有哪部分欠缺,但它具體是什麼呢?
剛好最近在學習“甯向東的管理學課”,今天我也試着通過四象限圖表,來結構化的展示下我對 Leader 類型分類的理解,什麼樣才是一個好 Leader。
什麼樣才是一個好 Leader
我認為,在一般的下屬眼中,Leader 可分為以下四個象限:
“值得跟”的 Leader(1 象限):
“靠得住”的Leader(4 象限):
不過這種 Leader 身上的個人魅力或職場魅力,相對會弱一些,所以他對下面的人的未來成長的正向影響因子也相對有限。
“畫大餅”的 Leader(2 象限):
“被吐槽” 的 Leader(3 象限):
“值得跟”絕對是對一個 Leader 最高的贊揚
上面 4 種 Leader 類型,是從對“個人未來發展”和對“社會性投入回報”兩個層面來拆解的。
現在職場人,大家都想有良好的職業發展,但也請領導别總打嘴炮,該有的物質落地還是要有的,聰明的領導,會配合着短期和長期回報組合着來。
另外,能躬行實踐,肚子裡有貨,有認知深度,且在有了家庭後還能平衡好工作與生活的 Leader,真的不多見。
Leader 也是人,大多數更是普通人,如果工作投入的多了,自然家裡照顧少,如果家裡照顧的多了,自然會借用公司的職能杠杆,讓下面人去多幹一些,這些都需要主管智慧的平衡。
所以通常情況下,Leader 也确實不好做,所以如果自己能遇到好領導,請珍惜,多向他學習,不管是工作方式、還是生活平衡、還是情商處事。
對于想尋找值得“跟随”的好老闆的小夥伴,我建議是,第 1 象限最優,其次是第 4 象限,再次是第 2 象限,最後是第 3 象限。
如果跟着一個第 3 象限的領導,請努力嘗試更換到第 2 或第 3 象限的領導,第 1 象限的則可遇不可求,沒遇到之前請努力提高自身,沒有好坑,那就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蘿蔔。
組織發展的必然性
記得前些年看到帖子,“在基礎薪資一樣的情況下,畢業生應該進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或創業公司”,記得那時候兩種觀點都有自己的一些理由,無非就是大公司去了是擰螺絲,小公司則可以學習更多知識,讓自己快速成長。
當時我的觀點是,各有各的好,核心重點是應該注重提高自身,不要糾結,都可以水到渠成。
但是時至今日,我對這個問題,越來越有了更明确的答案,因為想清楚了,我現在的建議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選擇進大公司”。
對于出入職場的人,如果能進入大公司,崗位職責和從屬領導關系一般會比較明确,雖然不能讓你像創業公司一樣十八般武藝樣樣熟悉。
但是由于公司具備完整的通識培訓,且會在特定領域,讓你重複性的鍛煉某些必須的技能。
重複事情做的多了,複利作用就會出現,自然會産生一些衍生能力的提高,大廠沉澱的那些在各種社會光圈背後的道理,慢慢的就會被自己悟出來。
而且在整體的工作方式和業務理解上,大廠也會提供一個良好且穩定的成長環境。
這對青壯年的新人來說,這樣的陽光和土壤,遠比如何能在短時間拿到什麼果實(工資、晉升、名頭)更重要。雖然大廠現在越來越不好進,但機會還是有的。
努力成為一名"值得跟"的 Leader
組織業務考核主管的,是 KPI,而員工心裡考核主管的,則是口碑。口碑裡會流露出心底是否服他。
所以好口碑的主管具備哪些特點呢?這些特質自己是否可以提前提高?不妨拿鏡子對比自己現在的水平:
工作這些年,我在阿裡的曆任直接主管已經不下 10 位了,打過交道的主管就更多了。
他們每個人的處事方式和行為水平,就像一面面鏡子和對照表,在校正和指導我,幫助我對職場系統進一步定位理解和完善。
未雨綢缪,提前豐富自己的能力矩陣,早晚有一天,大家都會被組織,賦予管理某一塊業務的職責,那時,各位就都會增加一個新的職業頭銜“Leader”。
少些吐槽,多些精進,始終并持續關注自身的不斷成長,選擇性忽視那些“即使吐槽但也沒用”的精力浪費。
理解好一個 Leader 對組織的意義,對業務的意義,對下屬的意義,努力成為一名有好口碑的 Leader,并最終成為一名“值得跟”的 Leader。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